天京之战:李秀成放民外出吃饭,曾国藩不同意

天京之战,李秀成书信曾国荃,建议让饥民出城谋生,到郊外喝粥。曾国藩不同意,还跟弟弟曾国荃吵了一架。曾国荃答应给食物,也有自己打算。
图片
持续44天的与雨花台之战,曾国荃被李秀成击伤,左额鲜血直流。但是,太平军苦于缺乏补给,无法支撑持久作战,李秀成选择撤兵,湘军击退了太平军攻势。
战争,某种程度上就是拼后勤。在河道纵横交错的江南作战,失去水师优势的太平军想要获胜,难度太大。湘军控制长江,在持久战中,已经立于不败之地。
彭玉麟、杨载福水师封锁长江,曾国荃“堡垒战术”,断了南京内外联系。
想要打破湘军围困,有4种方法,但太平军都做不到。第一,水师优势,把粮食与兵马运送入城,则湘军战术不攻自破,围堵没意义。这点,太平军不行,因为没水师。
第二,正面强攻曾国荃的堡垒,摧毁湘军防御工事,从陆路运输补给。强攻坚固营垒,太平军缺乏重武器,短期内做不到;拼消耗,采取反包围策略,又没足够的粮食,也不行。
第三,围魏救赵,攻其必救,把战场转移到外线,攻打湘军后方。很遗憾,封地制下,太平军将领各自为政,自顾一亩三分地,缺乏大局观,没有相互配合。
第四,向洋人购买粮食,外商运送入城。湘军敢打太平军,但不敢招惹列强,洋人卖粮食给太平军,曾氏兄弟一点脾气都没有。可惜,这条路也被曾氏兄弟给堵死了。
图片
曾国荃开出高价,比太平军多出一倍,向洋人购买粮食。外商为了利润,自然把粮食卖给湘军。太平军想拿出更高的价钱,无奈财力有限,支撑不起。
没有粮食,还如何守卫城池?武昌、九江、安庆陷落,不是因太平军在战斗中主力覆没,湘军破城而入,而是太平军被困死。
湘军铁了心拼消耗,封锁一两年时间,城内连野草、树皮、老鼠都被吃光。太平军饥疲不堪,连拿起武器战斗的力气都没有。此时,湘军在城根爆破,太平军无法堵住缺口,战局一边倒。
南京,也遇到同样的问题,湘军围困近两年,城内粮草断绝。李秀成自述中说洪秀全自己都食用“甘露”,也就是野草充饥,并号召城内百姓一起“养生”。
南京城内居民十几万,能战斗的士兵不足3千。即便如此,太平军都不能保证粮食补给,百姓也要忍受饥饿,在死亡线上苦苦挣扎。
李秀成书信曾国荃,希望能让城内百姓出去吃饭,自谋出路。曾国荃在城外开设“抚恤局”,同意李秀成的方案,给饥民们喝粥。
但是,曾国藩不同意,拒绝让饥民出来。曾国藩让他采取当年李续宾在九江的策略,不让一人出城,以此增加城内负担,激化内部矛盾,为湘军破城服务。
图片
《曾国藩全集》有记载:“城内放出之妇幼,迪庵前在九江一概不收,扔送进城内。一则城内饥饿者多可致内乱。二则恐贼之眷口从此得生也。望弟参酌。”
1857年,李续宾开始围困九江,外出饥民一概不收,全部驱赶回城内。城池陷落之后,李续宾心狠手辣,屠戮一万七千余人,守将林启荣被解剖。
九江之战后半年,陈玉成取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6千余人,李续宾阵亡沙场。
湘军喜欢屠戮,纪律也糟糕,曾国荃也是如此。曾国荃攻克安庆,纵容士兵劫掠三天三夜,以此来增加士兵收入,激发他们战斗的动力。
曾国藩、曾国荃对太平军的态度一样,但两人性格差别很大。曾国荃为人比较爽快,“挥金如土,杀人如麻”,还是有点正义感。
为了饥民问题,曾国荃与曾国藩吵了一架,在缺钱的时候,还向湖广总督官文提出拨款开设“抚恤局”,以及向老乡求助,增加南京城外米粥供应。
赵烈文《能静居士日记》中对曾国荃的抚恤有记载:“致函江宁藩司万启琛,请其助力”。又对曾国藩表示“抚恤局,万难裁撤”,曾国荃与长兄意见相左。
曾国荃接纳饥民,是为了瓦解太平军斗志,树立“王师形象”,便于湘军攻城。李秀成把饥民放出来,是为了减轻城内负担,以及因饥荒带来的矛盾,为坚守南京服务。
图片
无论出于何种目的,总是救了一些饥民,也算行善之举。当然,曾国荃这人比较复杂,南京陷落之后,又劫掠一番,惹得民怨沸腾,成为朝野攻击对象,被迫辞去湖北巡抚,暂时回家“养病”。
曾国荃再次出山后,担任山西巡抚,又倾尽全力去救灾,在“丁戌奇荒”中救了数百万人的性命。曾国荃热心救灾,却纵容湘军劫掠,自己也参与其中,他是一个相互矛盾的人。
李秀成、曾国荃是劲敌,相互厮杀。南京之战,面对饥民,两人都希望给他们一条活路,这点比曾国藩强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