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新华社提到的武汉这一小学,凭啥出圈?

4月20日,新华社发表

《这所小学,为何得到亚足联命名》,

为何能得到亚足联命名


建校60多年,

就有几乎等长的校园足球历史。

武汉万松园路小学

被亚足联命名为

“亚洲展望——

男子、女子足球项目授权学校”,

也是目前全国少见的

男子、女子足球项目

都得到亚足联授权的学校。


图片


“万超”联赛
吸引全市7个区62支队伍参加


近日,第三届“万超”足球联赛开幕式在武汉市江汉区万松园路小学举行。来自武汉市幼儿园、小学、初中的62支参赛队伍,将在4-6月进行310场比赛。本赛事旨在通过足球联赛鼓励青少年和幼儿参与足球运动,增强体质,享受足球运动的乐趣,促进全面发展。



极目新闻记者从开幕式上了解到,第三届“万超”足球联赛参赛队伍和赛制均进行了升级。比赛共设有幼儿组,小学中、低龄组,初中组四个组别,来自武汉市江汉、江岸、汉阳、经开、洪山、江夏、东西湖等七个区的640名球员将进行10轮比拼。


图片


揭幕赛上,江汉区万松进取队、江夏齐心小学一队、江汉区卫星村奋进队、汉阳区美美西大街小学等16支参赛队伍分为3个场地,进行了5人制和3人制比赛。


图片


幼儿组三人制四门比赛刚过20分钟,记分板就被翻到20∶35。每进一个球,下场比赛才登场的江汉区尚秀幼儿园大班球员张沐阳都会大声欢呼,并拉着队伍领队、爸爸张宇的手,高喊“我等不及了!”“我现在就想踢!”


卫星村小学二年级女生曾瑾萱抢断对手的球后,过人、抬脚、射门。练球第一年、第一次参加校外比赛,就率先为球队拿下一球,曾瑾萱兴奋地和队友们一一击掌。


极目新闻记者注意到,现场有45名学生裁判员担任比赛裁判。万松园路小学六年级(4)班的学生王奕茗经过一个多月的赛前培训,主动请缨担任了本次比赛的裁判。“这是我第一次当裁判,我主要负责给场上的两支参赛队伍计分。”王奕茗说,她一直对足球比赛很感兴趣,父母也很支持她,每天放学完成作业后,她都会进行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学习裁判知识。


图片


“赛场上,球员们经过长期的训练,在场上拼搏的场景让我感到很振奋,尤其是这场比赛的门将,接球时很有方法,还有球员摔倒了立即爬起来,这种精神非常难能可贵。”赛场一旁,正在备赛的武汉市第十九初级中学七年级学生刘世奇说。


受场地限制,家长无法进入校内观赛,但栏杆并没能阻隔亲友团的观赛热情。学校外,百余米长的栏杆被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尽管从校外看不到女儿的比赛场地,曾瑾萱的妈妈仍带着大儿子全程守在栏杆外。曾瑾萱的妈妈说:“她走出球场,看见我们一直在守候和支持她,会很开心的。”


图片


举办三年来,“万超”联赛从校级比赛、区级比赛,升级为市级比赛,影响力逐年扩大。很大一个原因在于,它不单以竞技为目的,更让孩子享受到足球的乐趣,在比赛中增进友谊、提升技能。“看着孩子们在球场上快乐踢球,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万松园路小学校长熊丽萍说。


一所小学举办如此规模的赛事,离不开人力、财力、场地和制度保障。工作人员不够,学校老师全员上阵,利用周末和节假日筹备比赛;经费不足,市、区两级教育局划拨专项经费,两家企业主动提供医疗保障等方面的赞助;原有的3个球场难以应对高频率赛事,学校利用“水马”将场地分为8块,可供16支队伍同时进行三人制、五人制、八人制等不同赛制比赛,让尽可能多的孩子参与进来;为规范赛事各项制度,学校老师多方联系、反复打磨,做出一本65页的联赛秩序册。


图片


学生学习成绩足够好
才能成为足球生


如何兼顾体育和教育?这个困扰许多家长和老师的问题,在万松园路小学的师生们看来,并非难题。


与传统的“差生才练体育”刻板印象不同,在这里,学生学习成绩必须足够好,才能成为足球生。为实现这个目标,学校老师和教练员达成共识,要充分保障教学和训练的质量。


为在有限时间里完成有效的训练,学校组建起扎实的教练阵容。由亚足联职业级教练员、讲师邓世俊领衔,学校共有9名足球教练,全部持有亚足联C级以上教练资格证。


参照国际足联草根足球节的教学模式,万松园路小学将足球课分为“技能区”“游戏区”“比赛区”“守球区”四个区域进行,统筹游戏、比赛、身体机能和技能训练。“每隔十分钟轮转一次,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兴趣不衰减、注意力集中。”邓世俊说。为解决师资瓶颈,学校还引入“小先生制”教学法,鼓励学生自主备课,作为小助教辅助教练上足球课。


图片

来源:万松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