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女儿是妈妈》:是母女关系启示录,也是女性力量告白书

图片
“我有一次考了98分,我妈回家把我打了一顿。”
再次出现在观众视野中的陶昕然,身穿白色上衣,头发梳地简洁干练,再不是安陵容敏感怯懦的模样,她面对镜头,试图平静地讲述和妈妈相处的童年经历,但眼底强忍的泪水是这些年来压抑不住的委屈和悲伤。
陶昕然以“安陵容”一角出圈,却在《甄嬛传》之前就已经做过“安陵容”,自称自己的童年是魔鬼训练营,话语里都是对妈妈打压式教育的埋怨和控诉。
图片
同样的,赵小棠和妈妈一段令人窒息的吵架也是典型的中国式母女关系的注解。
“如果父母都不坚定地站在我这边,那我算什么东西!”“你太过分了!我讨厌你!”
女儿童年时未能排解的委屈长大时重新诉说,却得不到应有的理解与道歉,妈妈脱口而出的狠话更是刺痛了原本就无助的女儿。
关于这两对母女关系的讨论迅速出圈,攀上热搜高点,而讲述这些故事的节目正是芒果最新推出的母女情感真人秀《是女儿是妈妈》。
其实,亲子关系早就不是综艺的新鲜事,芒果对“人生故事”的讲述本就游刃有余,从《女儿们的恋爱》、《我的女儿出嫁了》,到《妈妈是超人》、《妻子的浪漫旅行》,再到《婆婆和妈妈》,芒果的“人生综艺”系列几乎拍尽女性的各个阶段。
而《是女儿是妈妈》则拓宽了芒果系“人生综艺”新版图,通过聚焦母女关系,探讨女性原生家庭与后天成长的故事,实际上也是更为饱满的“她综艺”。
图片
三重关系,女性身份交织的复杂
《是女儿是妈妈》邀请陶昕然、王珞丹、赵小棠、欧阳娜娜四对母女同行,通过“原生母女行”、“交换母女行”、“同辈群体行”以及“旅行养老行”四个阶段的交锋与对话探讨母女关系。
因此,从出发到集合,面对不同的空间场景和人物关系,母女之间呈现出了不同的状态。
首先,私密空间内呈现了最为真实的母女关系。
第一期中,向往安静独处氛围的王珞丹与话痨外向的妈妈形成强烈反差,传统的母女形象颠倒过来,妈妈像孩子一样偷偷躲在门后玩“躲猫猫”,而作为女儿的王珞丹则满是无奈和尴尬,不愿配合妈妈的童趣反而更想要自己的独处空间。
特别是当妈妈聊到催婚话题,王珞丹脸直接冷下来,母女二人之间是令人窒息的安静。
图片
陶昕然母女则是无数个中国典型家庭关系的缩影。
在童年严苛环境下长大的陶昕然决意不愿让女儿重蹈自己的覆辙,而工作的繁忙又让她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女儿的教育之中,因此妈妈成了她依靠但是“可以违逆”的对象。
当长大的女儿在家庭里掌握更大的话语权时,妈妈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她心疼女儿工作的辛劳,帮她料理家事,陪伴孩子,但另一方面,她也深知女儿内心的怨怼,只默默地承受,再难以作为上位者命令自己的女儿。
因此,这样的母女关系表面上和谐,但心结却越扎越深。
图片
在冷眼看来,其实节目第一期用较多的篇幅去讲述各个家庭私密空间中的母女关系是一种非常好的处理。
一方面,观众可以快速地了解每个妈妈和女儿的特点,通过故事引发共鸣,在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
另一方面,这也为几对母女后续的“同行”做了铺垫。
这就要聊到冷眼想说的第二层关系,集体空间内公开的母女关系。
《是妈妈是女儿》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中式传统家庭教育,即“关起门来管教”,在外大家都倾向于呈现出一种其乐融融的状态,四对母女也不例外。
四对母女聚在一起,自然而然地聊家常、做拿手菜,整体上是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也为真人秀贡献了不少热闹有趣的场面。
图片
其中冷眼印象很深刻的一段是妈妈们和女儿们分开时的相处。
四位妈妈将女儿们留在家里,集体出游拍照,而女儿们在小屋里面聊职业和成长上的困惑与痛苦,直到在收到母亲合体拍摄的经典围巾造型照时,才结束了一场揪心的对话。
两相对比之下呈现出极强烈的反差感。
相较于女儿们的局促,性格完全不同且互不熟悉的妈妈们反倒相处地更加自在,正如王珞丹所说,“所有的妈妈们都是e人”。
图片
在集体空间内,母女之间的绑定感弱化,群体和圈子的属性加强。
同是艺人的女儿们常常处于“被凝视”的一方,且相似的经历让她们有共同的话题。而妈妈们,在“抛开”女儿之后,其实呈现的是她们家庭之外的一面。
妈妈们的话题、妈妈们的喜好、妈妈们的玩耍……远离女儿后,公共空间里的妈妈们不再是“单一”的妈妈,而有了更丰富和生动的个性。
图片
实际上,女性身份的复杂与对象和距离密切相关。
在职场上,女性是自身事业的第一责任人,而在家庭中,女性也通常扮演着离家庭最近的角色。因此,事业和家庭的平衡问题始终横亘在女性面前,而无论怎样的价值排序总会有偏颇的一方。
这是一项社会性的问题,而恰好《是妈妈是女儿》从母女关系的切口洞察到了这一问题。
从私密空间内的母女关系,到集体空间公开的母女关系,再到集体空间内私密的母女关系,三重关系的递进,正是母女关系深入的过程。
在第四期中,四对母女集体出游来到象征童年的荒野乐园,通过时空电话的形式坦白成长过程中的痛苦与遗憾,真实的情感表露也引发了观众深深的情感共鸣。
图片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自身也成为母女关系的样本。不论是妈妈还是女儿,在四对家庭教育观的观察和对比之下,观众都可以完成对自身母女关系的回顾与反思,达成一种屏幕之外的情感延续。
身份错位的反思,多重身份的交织,让节目内容丰满有质感,而深度的情感话题也牵引出观众更多的回应。
图片
三大议题,“她”困境与“她”力量
“她综艺”一直是一个有话题度但并不好做的品类,其原因在于“她”的力度不好把控。
一些全女阵容的户外游戏节目,只是借女性的噱头在浅层次上讲述“她力量”,而一些女性访谈类节目则更多邀请高知精英女性,圈层定位上不够大众。
《是女儿是妈妈》则是从母女关系出发,讲述女性各项重要议题,抓住了“她综艺”的关键:共鸣。
其一是职业与成长。
作为艺人的女儿们必然会经历职业上的困境和自我成长上的质疑,《是女儿是妈妈》就深入这些话题讲述了女儿们面对人生困惑时,妈妈能够给予的力量。
比如赵小棠在讲述遭遇网络暴力后的两年抑郁期时,坐在旁边的岳彩晶(赵小棠妈妈)心疼又揪心地听她讲述内心的挣扎。欧阳娜娜的经历,也在姐姐欧阳妮妮和妈妈傅娟那里得到了安慰。
图片
来自妈妈的宽慰让女儿的情绪有了发泄的出口,与此同时,妈妈也是成年后的女儿平衡家庭与事业最能依靠的力量。
作为节目中唯一一个既是女儿又是妈妈的陶昕然,在早晨八点繁忙的工作和女儿的眷恋中挣脱不开,陶昕然的妈妈陶跃娣自动充当了“黑脸”的角色,但孩子作业的辅导,兴趣班的接送和陪伴,全都是独自前来北京,腿脚不便的陶妈妈来承担。
这段更是普通人生活的照映,就如同妈妈们在回忆自己年轻的时候一样。
陶昕然妈妈一边作为人民教师争得每年的先进标兵,一边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赵小棠妈妈一边打理工作,一边还要上心女儿的学业;王珞丹妈妈和欧阳娜娜妈妈也是如此,多孩家庭给了妈妈极重的负担。
《是女儿是妈妈》让我们看到了被忽视多年的妈妈群体,更让冷眼欣赏的是,节目在讲述妈妈时,不仅仅讲述母性的光辉,更是挖掘了妈妈们在职业和自我探寻之外努力维持的平衡。
图片
其二则是古往今来纠葛不断的话题,婚姻与家庭。
节目第一期中,与妈妈玩笑逗乐的王珞丹听到催婚话题瞬间沉默,妈妈对女儿的担忧和女儿对自由的坚持相互拉扯,尤其是看到王珞丹姐姐一家和睦的氛围,谢红武(王珞丹妈妈)对女儿的安稳幸福既期待但只能放在心里。
在妈妈对婚姻的催促之下,王珞丹表现出极强的逆反,实际上是当下独立女性对自我的坚持和表达。
与王珞丹母女相比,陶昕然母女虽境遇不同,但有着同样的课题。
出演完《甄嬛传》,事业处在上升期的陶昕然选择结婚生子,但即便选择了结婚生子,女性依旧难以摆脱生活烦扰,处理家庭中的琐事依旧辛劳,不得不依靠妈妈的帮忙。
图片
而妈妈的家庭观同样影响着女儿们对家庭关系的处理,当谢红武(王珞丹妈妈)聊到过年回家的话题时,王珞丹表达出抗拒的态度。同样的,赵小棠也选择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单身在外居住。
《是女儿是妈妈》给出了女性生活的多个样本,在母女关系之上,实际上表达了女性对自我足够的重视,女性总要先成为她自己,才能承担别的责任。
图片
其三则是中国家庭不得不聊的代际话题。
欧阳娜娜家作为三孩家庭的代表,妈妈如何将自己的爱分配给三个女儿,傅娟(欧阳娜娜妈妈)给出了自己的权衡。
在事业上,傅娟全心全意地帮助欧阳娜娜的工作,而在生活上,她又喜欢和最小的欧阳娣娣相处,大女儿欧阳妮妮则更像她的闺蜜,能够理解妈妈并给予她所需要的帮助。
这中间免不了有偏心的问题,二女儿欧阳娜娜出生后,欧阳妮妮感觉被冷落,有了欧阳娣娣之后,欧阳娜娜则大部分时间在婆婆家度过。
但女性柔软与共情的特质,让女儿更能理解妈妈的辛苦与不易,不管是妈妈还是女儿,都在多孩家庭中学会了包容与退让。
隔辈问题同样也让女性充满了矛盾。
作为人民教师的陶妈妈坚持严厉教育,而在童年魔鬼训练营中长大的陶昕然,则奉行爱的教育,育儿的冲突与争锋不断,但观众也能看到在这个过程中妈妈和女儿的互相理解与让步。
图片
极具共鸣感的议题让四对母女的故事细腻而生动,观众在为“共享过心跳”的母女情感动的同时,也开始思考自己作为妈妈或女儿的意义,甚至在更高层面上,女性开始思考自我的意义。
芒果的人生综艺再出佳作,冷眼欣喜地看到这次《是女儿是妈妈》不再围绕鸡毛蒜皮的家庭琐事展开,而是从母女关系的切口更深刻地洞察到女性群体,不同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故事的母女范本,呈现出女性群体丰富的多面性。
不管是妈妈对女儿的爱与付出,还是女儿的逆反与理解,《是女儿是妈妈》让表达爱成为母女之间互相反哺的催化剂。
从细碎故事的讲述,到个体价值的探索,芒果系综艺在不断拓宽人生版图的同时,也越来越深刻地洞察群体情感,在共鸣与争议中找到了最好的平衡。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