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向南极 | 耿通:第一次去南极 我在昆仑站升起五星红旗

2024年4月15日,“雪龙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顺利停靠在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宣告中国第40次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任务。
2024年是我国极地科考40周年。从被《南极条约》大会“请”出场外喝咖啡,到把第一面五星红旗插在南极,再到在南极冰盖之巅建立考察站……40年来,中国正一步步迈向极地考察强国之列。
从1984年首次中国南极考察开始,武汉大学先后选派180多人次参加中国39次南极科学考察和16次北极科学考察,是国内参加极地考察最早、次数最多、派出科考队员最多的高校。
在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之际,湖北广播电视台长江云新闻联合武汉大学策划推出系列报道《40年,向南极》,讲述武汉大学历届极地科考队员们的故事。今天推出第七篇《耿通:第一次去南极 我在昆仑站升起五星红旗》。
图片
南极,一个寒冷而神秘的大陆,那里的冰雪覆盖着无尽的秘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95后”加入极地科考的队伍,他们勇闯“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登顶南极冰盖最高点。学生时期就能去南极科考,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中国第40次南极科学考察队队员、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博士生耿通,向记者分享了他的首次南极科考之旅。
图片
武汉大学南极科考队员耿通(右三)、褚馨德(左四)乘坐“雪龙”号返回上海
“我的南极梦终于落地生根了”
2023年11月,作为一名南极“新人”,耿通怀着忐忑又兴奋的心情坐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耿通告诉记者,这是一艘承载着他滚烫梦想的船。他说:“埋在我心中已久的南极梦,那一刻终于落地生根,发芽开花了。”
穿越风大浪高的盛行西风带与南极环流圈,经过了一个月的时间,2023年12月1日,“雪龙”号抵达南极中山站。
图片
中山站的海上浮冰
“当‘雪龙’号进入极圈,驶进浮冰区,我看到了曾经在遥感影像中可见不可及的海冰奇景,成片的海冰辐聚辐散,简直太惊奇了!”踏上南极的那一刻,眼前的一切都让耿通感到新鲜。
图片
耿通在中山站拍到的企鹅
然而,没有太多时间欣赏美景,耿通和队员们迅速投入到紧张的任务中。一落脚,他们执行了3天的卸货任务。之后,还要从出发基地一直延伸1200余公里,途径泰山站直抵南极冰穹之上的昆仑站,开展考察任务。耿通在本次科考中,主要执行中山站验潮站维护升级、南极内陆GNSS基准站建设、昆仑站航空摄影测量等多项科考任务。
图片
昆仑站天文场地形测绘
“在南极冰穹最高点升国旗,刻骨铭心”
耿通和队员们乘坐雪地车,在南极大陆上行驶了半个多月,克服了冰裂隙、白化天气、高山反应、高寒等诸多困难后,2024年元旦当天,20名队员抵达了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
昆仑站所在的冰穹A(又叫Dome-A)地区是南极冰盖的最高点,而昆仑站是人类在南极建设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
图片
从中山站到冰穹A(Dome-A)
“当我亲手将国旗升起的那一刻,内心非常激动。”新年的第一天,耿通申请成为一名升旗手。在队员们高声合唱的国歌声中,一面崭新的五星红旗升起在南极之巅。
图片
耿通在昆仑站升起五星红旗
耿通回忆说:“在昆仑站前升起五星红旗,刻骨铭心。我们国家的极地科考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过程,其实就像那一面冉冉升起的国旗一样。”
图片
耿通在南极最高点Dome-A进行地形测绘
2005年1月,耿通的老师张胜凯首次登顶Dome-A,这是人类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时隔近20年后,耿通登顶Dome-A,站上最高点那一刻,他最先想到的就是张老师。他说,正是沿着前辈们的足迹,自己才能一步步探索至顶峰。“二十年前的科考条件远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好,我的老师当时真的很不容易。为了延续我们测绘的传统,我这次对Dome-A的最高点进行了再次测量,看看它的高度有没有发生变化。这也是一种传承。”
“因冻伤差点截肢”
图片
在地球物理调查任务中布设地震仪
在昆仑站执行地球物理调查任务时,需要在露天环境下用手触摸测量仪器的屏幕,戴上厚重的手套会影响操作,为了方便,耿通只戴了双薄手套。当时,昆仑站的平均温度在零下25度左右,最低的时候甚至到过零下40摄氏度。为了测验地质、冰层结构的繁衍规律,耿通和队员们在昆仑站附近区域布设了100个地震仪,沿途每一公里就要布设一个,必须由人工来完成,其间要不断地上下车,在每一个点位布设仪器,这个动作需要重复上百次。
长期在极寒环境下作业,耿通的右手被冻伤,几个手指头全部变白,医生劝他立即停止任务,并且告诉他严重的话可能还会截肢。“医生强烈要求我停止作业,我当时非常犹豫,担心任务完不成,但还是听取了医生的意见,休息几天之后,就赶紧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不仅要克服极寒环境,高原反应对初次到南极的队员来说,同样是个巨大的挑战。幸运的是,耿通没有特别严重的高原反应,但因为昆仑站的海拔高达4087米,没有植被,大气压大约只有平原的二分之一,人在这种环境下极易感到呼吸困难。当时,耿通在昆仑站执行测绘工作,要扛着测绘仪器满场地跑,“平常在平地上跑几公里都没问题,但在这里测100米的距离,测完之后就得回去休息一下,就要喘一会儿。”
“遇见罕见暴风雪,能见度不超过5米”
2024年2月中旬,完成上一阶段的任务后,耿通所在的队伍开始返程,就在回程距离中山站100公里处,他们遇到了罕见的暴风天气。风力接近13级,呼啸而过的狂风将地上的雪吹得沙沙作响,一晚上的功夫,就能把一整辆车掩埋在冰雪之下,视觉冲击力很强,行进的队伍在路上延误了三两天的时间。“前面的什么车都看不见,严重时能见度可能只有5米左右。很多老队员来内陆很多次了,都没有遇到过这么大的暴风雪。”
图片
雪地车被埋在雪下(祁腾民拍摄)
第一次来南极遇上如此极端的天气,心里难免感到惶恐。“当时我感到很慌张,幸好队长经验丰富,面对暴雪也镇定自若,并且一直在安慰我,让我的情绪平复了许多。”耿通回忆道。
因为完全看不到前面的路况,危急之下,整个队伍在路上只行进了三十公里,就不得不停下来就地扎营,休整了两天后,等到天气晴朗才能继续返程。
“下次想当越冬队员”
图片
耿通的师弟们手捧鲜花和旗帜迎接他顺利归来
如今,耿通和队员们已顺利完成任务归来。他说,尽管人已经回来了,但还有大量从南极带回来的数据资料需要处理,接下来,他将投入到紧张的科研任务中,将采集到的最新、最宝贵的数据写进论文里。此外,他还有个愿望希望能够在下一次出征南极时实现,那就是去南极进行越冬考察,“在南极度夏的时间比较有限,下次我想成为一名越冬队员,在南极待久一点,拍更多更好的视频,也希望能够带着自己的课题再去一次。”
(长江云新闻记者 王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