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原标题: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发展
生产力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最根本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一定生产方式或一定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使我们在社会史上发现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认识生产力的作用,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随着时代的变迁,生产力的内涵和形态也在不断更新,其最新发展就是新质生产力。关于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是新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物,它代表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新动力。
生产力质态之“新”。新质生产力在创新上起主导作用,它摆脱了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这意味着新质生产力不是简单地沿袭旧有的模式,而是寻求全新的、更为高效和先进的发展方式。由于涉及领域新、技术新、模式新,生产力各要素的相互作用和作用效果也不同于传统的生产力。
生产力自身系统之“新”。新质生产力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者之间的优化组合。就劳动者而言,新质生产力需要具备扎实专业知识、高超技术技能和持续学习能力,兼具战略眼光、创新创造精神的高端复合型人才。就劳动资料而言,随着技术的不断革新,旧的、落后的生产工具逐渐被先进的生产工具所替代,越来越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应运而生,不仅提高生产效率,还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体现的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就劳动对象而言,新质生产力的范围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自然界物质,扩展到了数据等非物质形态。非物质形态的生产资料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具有极高的灵活性和可拓展性,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生产力社会作用之“新”。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它依赖于技术革命性的突破、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以及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这种高度的科技含量和效能,使得新质生产力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时,能够产生更为显著和深远的影响。它能够加快技术进步速度,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从而构筑新的竞争优势,赢得发展的主动权。它是新时代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科技创新动力,具有颠覆性的创新方式、新颖的产业链条以及智能化的生产方式,具有更高效率、更低能耗、更环保、更智能等特点。
新质生产力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使我们对生产力的理解更加深入,对生产力的发展规律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
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强调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在生产过程中的协同效应。而新质生产力则进一步将劳动者的角色提升到战略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层面,劳动资料则包括了更多的新型生产工具,劳动对象也扩展到了非物质形态。理论内涵的深化和拓展,使新质生产力能更好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强调了科技创新在生产力发展中的核心作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虽然提到了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但新质生产力则更加突出科技创新的引领驱动作用和核心地位。新质生产力理论认为,实现生产力质的飞跃的关键因素是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动力,不仅能推动生产工具的更新换代,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催生新的产业形态和经济增长点,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突出了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并未得到充分的强调。新质生产力明确指出了作为核心标志的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这意味着除了资本和劳动等传统要素外,技术进步、管理创新、制度优化等也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对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
展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认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是生产力的提高。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典范,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关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把握,其发展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可以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新质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具体体现形式,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中国创新和实践。它凝聚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深邃理论洞见和丰富实践经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上的独特优势。新质生产力在理论内涵、科技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以及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解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进行了新的发展和深化,为我们理解和推动当代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路线。
(郭杰忠 黄凤芝,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来源:江西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