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985大学新闻学生,在网红奶茶店打零工,一天递了500杯奶茶

文编 | 周圣康
运营 | 蒋 颖 赵 静
责编 | 张慧凤 黄玺澄
指导老师 | 王辰瑶
图片
“找工作来XXX,免费喝还赚钱。”这是长沙某本土网红奶茶品牌的招聘宣传标语。
“员工无限畅饮”是学生党难以抗拒的福利,最低价16元一杯的奶茶如果一天喝上三杯,都算得上小赚一笔。再加上19元的时薪,每天工作8小时,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这确实像一个报酬不菲的兼职。
但这不并不全是吸引我去这个品牌打零工的原因。
我就读于985高校,所学的新传专业就业前景去年一度成为网红话题。我想,“脱下长衫,走下高台”有什么难的呢,大不了去奶茶店做奶茶,一样也可以养活自己。
新闻人干什么事之前都习惯性地“搜集资料”,于是我在小红书和微博做了点“功课”,发现有关该品牌学生用工的帖子几乎都是正面评价,虽然有反馈说比较累,但工作氛围是轻松的。
图片
说干就干
 23年12月22日我投出简历,24日面试通过后进入待训员工池。办理完健康证,我报名参加了24年2月初的培训。
培训地点在品牌总部,一进大门扑面而来的就是带着茶味的香气,这是奶茶香薰周边的味道。门口仕女图logo下方,slogan“身体力行,做一杯有温度的茶”格外醒目。
图片
公司名称下写着“身体力行,做一杯有温度的茶”
培训室大约40平方米,密密麻麻摆着九十多张马扎,分成了八列。培训的“班主任”是一个30多岁的男人,操一口长沙“塑料”普通话,一来就宣称自己是“收到差评最多的培训讲师”。
进行具体培训的则是一位更年轻的短发女士,为人亲和许多,她详细介绍有关奶茶的信息,包括口感、特色、推荐语,并且用“柜台六部曲”的模板,将从点单到送客的流程模式化。
培训末尾她说成为这个品牌的员工就是要“让顾客有惊喜,做一杯有温度的茶。”
图片
培训的小马扎
培训结束后第二天,我就开始到门店上班。这个店在长沙城郊的一个大型商场里,顾客多是周边的居民,也有一些来自农村。上班通勤很方便,我坐两站地铁就可到店,算上步行时间大约需要30分钟。
我的店长是一个30多岁的女人,口音听起来像外地人,与丈夫在长沙打拼,在休息时我曾听到过她打电话催孩子写寒假作业。与店长简单沟通后,我确认了在2月7日十一点去门店上班。
到店后我才意识到,培训是纸上谈兵,有太多细节都需要在实操中才能学会。
图片
经过培训后,我正式进入了组织架构
图片
重复但不简单
“不用在意尊严或荣誉,感受或目的——全力工作就好,日复一日,争分夺秒,即使你完全看不到努力的意义所在。”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进店后,在仓库里换上围裙、罩上网帽、带上口罩、帽子和扩音器,我进入了工作区。
图片
仓库休息区一隅
工作区是一条“L”型过道。较短的一侧,六个泡茶桶规整地摆在铁架上,对面是大型制冰机。较长的一侧,靠内是工作区,冰槽、水槽、果糖定量机、搅拌机、蒸汽热萃机有序排列;靠外则是点单区与出杯区。
砖红色地板非常干净,缝隙处也没有污垢沉积。因为已近年关,我到店时只有五个人。
进入工作区的第一件事是洗手——不是简单用洗手液随便搓搓,然后冲掉,而是要按照“七步洗手法”,将手打湿后用泡沫按步骤揉搓超过二十秒再冲洗干净。
我的第一个岗位是点单,店长要门店员工做示范,让我先边看边学。
按“六部曲”,点单要经过4个步骤,13个流程才能完成,但因奶茶店推荐的当季新品不同、需要完成的任务指标不同,话术又有不同。
具体来说,我到店时的新品有特殊的口播词,主打的概念是“一茶一食”,即希望顾客不要只买奶茶,还要买周边小零食。
总部会考核门店的零食销售量,因此点单岗在向顾客致欢迎词后,要“目中无人”地先念完推荐口播词,推荐新品,介绍它的口感与特色;再推荐零食,把零食倒在小纸杯里给顾客试味;然后再按照顾客的需求点单,此时还要见缝插针地推荐新品,问顾客是否要再带一杯。
我木讷地致完欢迎词后,却时常没有意识到需要推荐新品,而是直接按照顾客的要求点单;若是顾客表现得非常焦急,我也会加快点单的速度,跳过推荐新品和零食。
但这并不是一个越快越好的岗位。
这家奶茶在2023年开始采用预点单-核销的排队模式,点单后需要继续排队,等到核销小票后才开始制作,意在给顾客最新鲜的口感。相应的,它也提出了“核销后5分钟出第一杯”的概念,只要完成核销,不用等多久就能拿到第一杯奶茶;若是超时,则整单免单。
我所在的门店优化了流程,将点单与核销简化为一步,点完单后即刻核销小票,五分钟内就可以拿到奶茶。
这需要刻意拉长点单的时间,将流程一个个完成,来为制作区的员工争取更多时间;但若点单太慢,又会引发顾客的不满,排在后面的顾客也会因此离开。因为我的点单速度过快,制作区积压大量待制作的奶茶,连续超时免单了3次,店长将我换到了出杯岗。
出杯岗的任务比较固定,不像点单岗那样需要“纵观全局”,但也有六个步骤:从制作区端奶茶、在机器上点击“已出杯”按钮、提醒顾客取杯、将奶茶递给顾客、有需求时为顾客打包、简单介绍喝法后在顾客离店时说宣传语与欢送词。
最关键的一步是点击出杯,因为若是超过五分钟未点击出杯按钮,这一单就会免单。
有些顾客核销后会走远,尽管有扩音器,呼唤顾客取杯也很费嗓子。店长提醒我要用出杯区摆放的明信片、书签来留住顾客,或者和顾客随意寒暄几句,这样出杯的时候就不用到处喊了。
这家奶茶还会为顾客推荐奶茶的饮用方法,方法各种各样,有的要用吸管,有的要用搅拌棒,一言蔽之就是“不盖盖子直接喝”。
这套方法是否会让奶茶更好喝我并不确定,但这确实可以省下打包的时间成本。所以不管是点单岗还是出杯岗,店员们总会以各种方法劝顾客现喝,最常见的方法是不问顾客“您需要打包还是现喝”,而问“您是现喝,对吗”。
奶茶的品类不同,打包的方式又有区别。带奶盖茶需要先用一层油纸将奶盖封住,再用盖子盖上。无奶油顶的奶茶用一般的咖啡盖,打包时将整个手掌覆上盖子,用力一压即可盖好。
有奶油顶的奶茶则用一个透明的圆顶盖盖上;奶油可能会倾斜,所以需要将倾斜的一部分用盖子刮进去,再将手掌覆上盖子轻轻一压,听到响声后就盖好了;有奶油顶的奶茶最不好打包,因为奶油会让杯子边缘很滑,导致杯盖盖不稳,若是因为没盖好将奶油弄倒,顾客则可能要求重做;但这家奶茶的招牌单品就是有奶油顶的,所以一天可能需要打包上百杯这类奶茶。
在出杯岗上,我最怕顾客要我打包奶茶,有几次都因为打包太慢而积压过多奶茶待出杯,导致超时免单。
顾客不时会用厌烦嫌弃的语气催促我快些给他们出杯,不要磨磨蹭蹭地提醒他们怎么喝,也会大声地质问我为什么不给他们现喝的奶茶盖上盖子、配上吸管。
有一次一位老人来取奶茶,她说她的奶茶是一杯“奶茶A”,而待出杯的只有“奶茶B”。不久后店外进来一个年轻人(也许是她的孙子),怒气冲冲地质问我为什么不把奶茶给她。
我本想与他理论,可店长直接将另外一个人的“奶茶A”端给了老人,老人拿到后才反应过来自己说错了商品名。
我不认为我的工作出了什么差错,但在服务业,服务员没错也要避免与顾客争论。
第一天我工作了九个多小时,工作时全程佩戴口罩、保持站立、不能喝水。店长本想让我做满十小时再下班,她说:“你是‘高峰学生’,我们家的‘高峰学生’都是十个小时起步的。”
这家店的销售高峰期有两个,一个是13点到15点,另一个是17点到19点。当天营业额超过到了1.7万元,若按16元一杯的价格计算,一天卖出的奶茶大约有1060多杯,而我排班时间包括了这两个高峰期,保守估计当天有500杯以上是我递给当天的顾客的。
我在这九个小时中主动到外场打扫了三次卫生,因为出外场会经过仓库,我可以喝水。
图片
当天的营业额
轮到我吃饭时,店长问我要不要喝一杯奶茶,我说不用了。可能是端了太多奶茶给别人,我已经对奶茶丧失了兴趣。
图片
被监控器考核出的“网红奶茶”
“在环形边缘,人彻底被观看,但不能观看;在中心瞭望塔,人能观看一切,但不会被观看到。”
——《规训与惩罚》
工作区有一台监控,可以覆盖点单区、制作区与出杯区。而公司总部有一个专门部门,就是在随机时间抽查店铺监控,对店员的言行举止进行考核。这里既是一个奶茶作坊,也是一个时时被监控被考核的空间。
有六个基本的监控考核指标:一、是否举手欢迎顾客;二、是否推销新品;三、是否推销零食;四、是否推销加价换购零食;五、是否按铃铛提醒顾客取杯;六、顾客离开时是否全店欢送。如果全部都满足,就会打代表优秀的“A”等;只要有一个不满足,就会打代表不合格的“C”等。
店员既不知道负责检查的人什么时候会抽查监控,也不知道抽查时对方是否会注意到这些考核指标,所以只得每时每刻都做好。
具体工作中,考核更为细致。比如,全店严禁向顾客说“排队”二字,只能说“有序点单核销”;在工作区只能站好,严禁抱胸;呼唤顾客取杯时不能像叫号取单一样问“xxx在吗?”,而只能提醒顾客“xxx,您的饮品做好了”。
在欢送时,这家奶茶要求店员提醒顾客现在的节气是什么,给顾客提供饮食上的建议,美其名曰“传播传统文化”,与品牌的国风形象相契合。
当时的节气是“立春”,店长在欢送时说:“现在是立春时节,可以多吃饺子,有利于身体健康。”
欢送的形式比内容重要,用不着计较多吃饺子是否真的能让人身体健康,用传统文化包装品牌才是关键。
外人眼中顾客至上的中国风网红奶茶店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是被这些精准的指标“考核”出来的。
员工们在小小的监视器下操演着属于自己的角色,像“一部复杂机器里没有灵魂的小齿轮”一样,按照一定的节奏转动着。
图片
“无聊”的工作及回报
“那些单调、重复、例行、缺乏冒险精神、不允许创新、没有挑战、无法带来提升和自信的工作,就是‘无聊的’。……这类工作完全没有美学价值,在这个注重体验的社会里,不可能成为一种使命。”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在熟练掌握出杯岗位的工作后,店长重新把我调回了点单岗。
在这几天的“耳濡目染”之下,我学会了不管顾客有多急,我都要磨磨蹭蹭地给他们点单,在顾客不胜其烦时反复推销新品与零食;懂得不时问问身后制作区的员工“什么好喝?”,因为“好喝”的奶茶茶底富余,可以推荐顾客多点;也能够快速告知顾客不同奶茶的口感与特色,给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推荐。
但我始终没有找到一些“偷懒”的关窍,每次工作结束后我的嗓子都会嘶哑;我也会在回家路上反复回想哪些顾客斥责了我、用不友好的语气催促了我,难以将这些负面情绪排解。
工作最后一天临近下班时,一个中年女人或许因为排队的时间太久,对我发了一通脾气。
我让身后闲着的店员顶替我继续点单,脱下帽子转身进了仓库。我向店长诉说了我的遭遇,告诉她我难以调解这种负面情绪,并向她提出了离职。
也许是我此前将负面情绪隐藏起来,她对我的离职感到惊讶。因为在她看来,我很快就学会了点单和出杯这两个关键岗位,很适合从事这份工作。
她很同情我的遭遇。这几天里,这家门店一直需要处理各种各样的客户投诉。服务员的语气略有不耐烦,就会被认为态度不好;预购的零食周边若是没有在顾客到店时就打包好,则会被投诉服务质量差。
“没有人生来就是给别人服务的,”她把口罩摘下来,看着我说:“我们在这就是两头受气,上面要考核,顾客又对你挑三拣四。但工资确实很可观,别的地方没有这么高的工资的。”
按她的说法,她每个月大概有一万多元的收入;在休息时我也听到店员们说,在上个月的绩效只达到80%的情况下,收入是六千四百多元。而据长沙市人社局2022年的数据,长沙市工资的中位数是5245元
他们的日子比我想的好过得多,我没必要以一种悲天悯人的视角去审视他们的工作。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里提出“美学,而非伦理学,被用于整合消费者社会”。从伦理学上来看,所有工作都有其价值,没有哪份工作低人一等;而在美学的审视下,富有成就感、能够实现自我满足、具有使命感的工作,才有意义。
我会把成就感、使命感与某些能够让我自由发挥的工作挂钩,在这些工作里我也许能够通过自己的能动性达成某些成就,从而让我感到实现了自己的价值;而把一些重复单调的工作归为难以给人提供成就感的。
但实际上实现自我价值也可以不那么“崇高”,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让自己和家人衣食无忧,同样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
离开时我有些开玩笑地对店长说:“这几天的下来我确实学到很多。至少我在点单的时候不会那么不耐烦,在出杯的时候还可以帮店员打包。”
她笑着回应:“能学到东西就好啊。”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家书工作室”。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微观中国”项目、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