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为何“面向全球寻找优质雕塑作品”

潮新闻客户端 赵畅
近日,“上海雕塑艺术大家谈”专家座谈会在上海设计中心召开。会上,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浦东新区人民政府、上海徐汇区人民政府联合对外发布了“2024黄浦江滨江雕塑艺术展”征稿启事。
据悉,黄浦江滨江雕塑艺术展览将于11月开幕,面向全球广泛征集与特别邀请共计约70件雕塑作品,最终确定50件入围作品,作品立体稿将被有关单位永久收藏,作品成品将有机会落地黄浦江滨江两岸,最终参展作品将由上海相关部门一次性支付收藏费用,收藏费用从10万至30万元不等,具体主办单位为中国雕塑学会。这也拉开了“人文之城——黄浦江公共艺术系列活动”的序幕,系列活动包括雕塑作品征集、雕塑作品展以及滨江公共艺术节。
雕塑艺术,是造型艺术的一种,又称雕刻,是雕、刻、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它通过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可触的艺术形象,借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
公共雕塑一俟被引进城市,便自成为一个城市的重要标识。说到底,城市雕塑本来就是一种识别体系,它是关于历史文脉、文化信息的一种传达。雕塑摆上街头,提升了城市品位,成为城市的一个宣传窗口。
而今,走在一些城市大街、城市公园,我们都能看到一些城市雕塑。这些不同年代的雕塑都记载不同时期人们的生活条件、工作状况与精神追求。难怪,有人说,“看不同时代的雕塑就像读不同年代的教科书,每个时代都给人以不同的思考和借鉴”。就如天安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底座四周那刻画着的一幕幕人民史诗的浮雕,不由地让人想起先烈们前仆后继、奋勇前进的英雄事迹,感叹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勃发继承遗志、干好事业的决心;立于深圳市人民政府门前的地标性建筑《开荒牛》,象征着深圳的创造者们就如这头拓荒牛一样,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把一个贫穷的边陲小镇,开垦成为一个国际性现代化城市,以此激励人们进一步弘扬“拓荒牛”开拓、勤勉的精神,把改革开放提高到一个又一个新的阶段、新的水平。可以说,每一座成功的城市雕塑作品,就是这座城市的形象,就是市民精神面貌的呈现。
图片
王中  武汉光谷广场《星河》 2019年
然而,也不能不看到,这些年来,在个别城市一些雕塑作品也留下了被人诟病的败笔——或牵强附会,或移花接木,或抽象难懂,等等。这不仅浪费了宝贵的人力、财力、物力,也肢解了当地可贵的历史文化资源,以至折损了一个城市应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终令人扼腕。
因此,上海对外发布“2024黄浦江滨江雕塑艺术展”征稿启事,面向全球艺术家征集50件雕塑作品之举,既是上海总结城市雕塑创作正反两个方面经验教训所作出的必然选择,也是上海提高站位、拓宽视野,彰显上海包容性强的海派传统气魄的一次壮举。我们固然要承认国际雕塑艺术创作的权威性和前卫性水准,但也要看到国内雕塑艺术创作的长足进步和持续发展。正如中国雕塑学会会长曾成钢所说:“我们过去有个误区,总喜欢花大价钱引进国外的雕塑作品。其实,国外的作品不一定都是好的,而且我们现在的本土青年雕塑家也很有创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上海征稿既是为了寻找到优质的雕塑作品,同时也是为了诠释发展壮大上海文化艺术的底层逻辑,进而促进上海城市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
图片
何多苓《思考的兔子》 不锈钢   +   刘知音&李伟《静静地等待》 铸铜化学着色  (公园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国内的雕塑艺术创作和国际雕塑艺术创作,都会有艺术流派的区别、艺术取向的差异,但也定然会有相当程度审美共性的表达。事实上,这也是世界各国雕塑艺术进行交流的基础和条件。通过本次征稿,尤其对于国内从事雕塑艺术创作的工作者来说,也是一次参与世界范围内雕塑艺术创作角逐的机遇。通过彼此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经验的借鉴、同台的竞技,也必将拓展我们国内雕塑艺术创作工作者的视角,从而更新理念,强化融创,提升水准。
图片
铭思设计《天空之境》,镜面不锈钢
如果说,在建设人文之城背景下,以雕塑为代表的艺术作品特别重要,新一轮城市雕塑建设是上海城市雕塑的再出发,上海现在要解决的不是“城市里有没有艺术雕塑”的问题,而是城市艺术雕塑“好不好”的问题的话,那么,相关部门和单位就必须紧紧围绕上海城市的基因特质——“尤其从黄浦江、苏州河两岸所聚集表达的上海的精气神”,既要向全球雕塑艺术家们推介好、引导好,同时又要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这些艺术品征集好、挑选好、摆放好”,并在后续管理维护中,始终体现“充满敬畏、用心呵护”的要求。唯此,才能对标全球进行公共雕塑的建设,并由此打造出新时代公共雕塑建设的“上海模式”。上海的做法,对其他城市也理应有着启发和借鉴的意义。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