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古桑树,如何解锁“两山”新密码?

暮春时节,6000多亩的山东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桑叶新绿,满眼青翠。这里是中国树龄最高、规模最大的古桑树群,是山东省首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古桑树群不仅起到了防风固沙保护水土流失的作用,还因浑身是宝带动当地兴起桑产业,带动“三产融合”,实现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4月22日下午,“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报道走进位于夏津县德百温泉小镇的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探寻古桑树群如何解锁“两山”新密码。
图片
桑黄酒、桑黄含片、桑黄茶、桑黄提取液……走进产业研究院,一系列桑黄产品摆满展柜。一旁的温室大棚里,一层层的菌包被码放得整整齐齐,这里生长的,正是有“桑树的精华”之称的桑黄。
图片
桑黄是一种生长在桑树上的真菌,是桑产业发展的主导高附加值产品,药用价值高。产业研究院研发部主任孔维玺介绍,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在国内较早掌握人工驯化栽培桑黄技术,建成国内第一个仿生态智能大棚,每年能收获四到五茬桑黄,改变了野生桑黄每年收一茬的现状,年产量达到了500吨。“我们除了直接销售桑黄子实体,还与中国科学院院士合作研究桑黄深加工,开发出了十几种桑黄产品。”
研发技术的突破也进一步带动了周边农民致富。“我们目前的300多亩桑园都是从农户手上流转过来的,辐射了周边四五个村,农户既可以收到土地流转费用,还能到公司上班,增加一份收入。”孔维玺介绍。
不仅如此,由山东夏津古桑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建设的桑产业创新创业共同体,带动了当地其他数十家中小企业、合作社等桑产品品质和附加值的提升。“未来,我们希望惠及更多的农户,也希望更多的企业加入进来,延长产业链,实现更大规模的生产。”孔维玺说。
图片
桑黄深加工是夏津县古桑产业发展的缩影之一。据悉,近年来,夏津县投资6.7亿元,建设中国桑产业孵化基地,一期万吨椹果加工车间、冻干粉生产车间建成投产,花青素提取车间年底前竣工;正在建设的桑黄成果转化、椹果酒生产等16个标准化成果转化车间,预计2024年5年建成投产,将为桑产业及桑黄食品加工产业的发展,提供基金、科技、政策等全方位服务。
依托黄河故道古桑树群,夏津县推动产业、文化融合发展,文旅产业发展势头愈发强劲,形成了“春吃椹果、夏摘桑黄、秋观桑叶、冬泡桑宝温泉”文旅康养发展新模式。夏津县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围绕黄河故道的生态保护,进行桑产业全元素产品开发,加快‘农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于新悦 修从涛 张焕辰 张海峰 策划 马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