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中文日在杭州茶山写汉字 ,全球四地国际学生共度浪漫谷雨

“你们知道宋韵点茶中的‘咬盏’是在干什么吗?” 中国茶叶博物馆文博馆员周彬面向台下的留学生发问。
看着“biting the cup(咬盏)”的英文翻译,有人举起茶碗,轻轻咬了一口碗边;有人拿起茶筅,贴着茶碗边沿扫了一圈;还有人端着茶碗晃动,把里面的茶汤晃出一个漩涡……
周彬微笑着摇摇头,揭晓答案。“‘咬盏’是看茶筅打出的泡沫在杯子表面停留的时间。斗茶的时候,泡沫停留时间长的才算赢。”
谷雨时节,适逢第15个“联合国中文日”和第5个“国际中文日”,浙江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中国茶叶博物馆和杭州国际传播中心共同举办庆祝活动,在“茶都”杭州带领留学生写汉字、采春茶、品茶韵。来自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孔子学院、新西兰中医学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突尼斯分校的中文爱好者们,还通过Hangzhoufeel的海外平台在线观看和参与活动。
图片
点茶好像做蛋糕
七国留学生共品宋韵茶
 “谷雨谷雨,采茶对雨。”留学生们的寻茶之旅,是从一株茶树开始的。
浙江中医药大学的20多名留学生分别来自摩洛哥、布隆迪、英国、印度尼西亚、日本、泰国和巴基斯坦等7个国家,不少学生是第一次见到真正的茶树。濛濛细雨中,留学生们穿梭在茶园里,跟着周彬辨认茶叶,学习采茶手法。
在茶博展厅里,留学生们围住了一台“70多岁”的木制四桶茶叶揉捻机。这台老机器还能使用,只要操控推杆,四个一人多高的木桶就能联动揉捻茶叶,非常便利。有人问:“什么茶叶都能放进去吗?”周彬回答:“揉捻可以破碎茶叶细胞,让茶叶外形美观,更容易冲泡。绿茶红茶都要经过这道工序。”
图片
伊曼(Agarmani Imane)来自摩洛哥,那里不产茶,大部分茶是从中国进口的。她在家乡每天都喝一种卷成小珠子的绿茶——源自浙江绍兴的珠茶。巴基斯坦学生高州(Tabassum Muhammad Saad)正在学习临床医学专业,他常在晚上看书时给自己冲一壶提神的红茶奶茶。这一次,爱喝茶的两人,将尝试一种从没体验过的喝茶方式——点茶。
周彬说,宋韵点茶的工序其实并不复杂,希望更多人通过学习和体验点茶,了解和传播茶文化及其背后历史。周彬讲解,茶艺师演示,留学生们一起体验宋韵点茶的步骤:温盏、投茶、注水调膏、点汤击拂、轻拂调细。一步一步,用茶筅用力搅动,直到茶汤产生一层细腻绵密的气泡。
伊曼拿着茶筅顺时针快速搅动,茶碗里渐渐结了一层细密的白色泡泡。“点茶就好像做蛋糕一样,可以打出这么多泡沫,好有意思。”伊曼捧起茶碗抿了一口说,“我没试过把茶叶研磨以后冲的茶,喝起来味道有点特别,我挺喜欢的。”
日本留学生徐昌子(Jo Shoko)刚到中国一周,了解日本茶道的她,看到宋韵点茶的步骤并不陌生。她说:“日本茶和中国茶很像,但中国茶的历史更长。今天在现场,我第一次看到手工制茶的过程,有了更多的学习和体验。我自己冲的茶,闻着很香。”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毛笔和茶粉都是趁手工具
两地中文爱好者同写方块字
谷雨时节还和汉字有特别的渊源。传说中,轩辕黄帝的史官仓颉,就是在谷雨时创造了中国最早的文字。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文爱好者们聚在一起,与杭州连线联动,用书写汉字的方式庆祝这一天。
孔子学院的葡汉翻译实习生温言(Alexandre Alves)悬腕提笔,写下一个工整有力的“茶”字,冲着镜头,将自己的书法作品展示给杭州的伙伴。他说:“我喜欢中国文化,更喜欢喝茶!”
屏幕这头,浙江中医药大学的英国留学生缇娅(Tia Lawrence)用竹签蘸着抹茶粉,在茶碗中的白色泡沫上一笔一划地勾画出一个“茶”字。在英国时,她常喝绿茶和英式早餐茶,她说:“那些茶的味道更浓,今天的茶喝起来很鲜爽。” 
图片
接着,葡萄牙的威廉(Guilherme Roque)也选了一个“草字头”的汉字。镜头跟着他的毛笔尖运转,他说:“我写的是良药苦口的‘药’。感谢浙江中医药大学,带我们了解中国的茶叶,我希望未来有机会能够自己去中国看看,了解中药的魅力。”也许是受到了启发,身在杭州的巴基斯坦学生林朗(Shukurullah)在自己的茶碗里用抹茶粉“写”下了“茶是药”。新西兰中医学院和浙江中医药大学突尼斯分校的学生们,同步在线观看了两地的书写联动。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一个汉字、一杯清茶背后,是有故事有温度的中国文化。在茶山里用茶写汉字,这是属于“茶都”杭州的春日浪漫。
图片
图片
新闻链接:“联合国中文日”和“国际中文日”
 2010年,联合国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以促进6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同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建议,将“联合国中文日”定在每年的谷雨节气(4月20日前后),并通过举办系列活动,提高中文国际化水平,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2020年起,中国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以“联合国中文日”为契机,联合国际中文教育数字化云服务平台“中文联盟”,将每年谷雨定为“国际中文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