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 ⇋ 香港:除了买买买,还可以读读读!

在4·23世界读书日暨首个“香港全民阅读日”来临之际,“香港悦读周”及“2024香港悦读+”活动于20日在香港沙田新城市广场开幕。
深港“共读双城”,成为本次活动的一大亮色。
图片
对于深港而言,“共读双城”的关键,在于一个“共”字——共读、共创、共感、共振等等。“共”的内涵,甚至可以无限延展。深港“共读双城”最理想的样态,恰如目前两地人员往来热络的场景,应是一副“你来我往、双向奔赴”的景象。
首先,深港“共读双城”,是深港两地相互启发、相互“取经”、共同发起的文化融合崭新IP。
去年11月,香港特区政府文化部门和出版界人士首次组团参加第二十四届深圳读书月活动,深港双方发布了深港“共读双城”共识,决定开展深港“共读双城”系列活动。
图片
作为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深圳推动全民阅读的做法,受到香港关注。持续接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深圳读书月,取得的效果也令特区政府有所触动。“取经”,成为杨润雄去年11月深圳行的关键词之一。
当时,杨润雄就指出,深圳的读书氛围很强,希望跟深圳共同推动阅读氛围的营造,打造成一个深圳和香港共同参与的项目。
一同参与活动的香港立法会议员霍启刚说知道深圳读书月创办时间很长,值得香港学习,希望能够把两地的阅读文化多做交流和分享
返港后,霍启刚甚至在一天之内连发两条微博,盛赞深圳阅读氛围的浓厚和深圳图书馆对科技数字技术的应用,并对推动深港两地文化交流提出了建议和展望。11月6日,霍启刚在香港《文汇报》上发表题为《共建书香湾区,搭建文化桥梁》的专栏文章,不仅点赞深圳读书月“推广阅读的工作非常全面”,还提出深港“共读双城”共识的发布“在推动双城互动、共建书香湾区有巨大发展空间”。
图片
深圳方面自然乐见其成,去年读书月期间,在深圳“客场”,由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主办、香港出版总会承办的“深港共读 同阅未来”系列活动于11月1日至26日亮相,通过三场“深港文化对谈”及两场书展吸引了线上线下众多读者热烈关注。
第二,深港“共读双城”发起之后,两地政府与民众在阅读领域的共创和互动非常热络。
深圳元素与香港元素在对方城市的轮番亮相,又或者以“主办方”的身份在客场举办活动,都是“共创”的体现。
在本次的“香港悦读周”及“2024香港悦读+”活动中,深圳元素的浓度之高,参与者都有所体会。
图片
摄影:深圳卫视直新闻驻港记者丘倩怡
有港媒在20日的相关报道中还特别指出,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玲率领多名市委宣传部及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官员、深圳出版界代表等出席开幕礼,以示对首个“香港全民阅读日”的支持。
在当天的焦点展览中,设有“共读双城:深圳专区”,展出深圳出品的亲子类、科普类、城市宣传类图书,以及第24届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童书”。
香港特区政府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在开幕式视频致辞中表示,“深圳专区实在好有心思”。
深圳作家杨黎光的新书《奔腾的深圳河》首发仪式也在当天举行,深港作家与文学爱好者现场交流互动。
深圳作家代表杨黎光在接受深圳卫视驻港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香港两座城市山水相连、文脉相通,两座城市“共读”活动很有必要。其新作由深圳和香港同时出版发行,香港出版繁体字版,便于香港读者阅读,进一步促进香港读者了解中华文明、增强文化认同。
图片
而在今年4·23世界读书日前后,深圳方面也推出体现“共读双城”的系列城际阅读交流活动,其中也包含不少香港元素。
4月21日,在深港两地孩子们同诵古诗词的稚嫩童声中,“深港共读 山海相阅”系列活动开幕式暨深港青少年研学计划启动仪式在深圳书城中心城举行。来自香港文化界、出版界的嘉宾在现场见证活动启动。
深港两地传媒机构合作也有好消息。21日,深圳广电集团与香港联合电子出版有限公司就广播剧《斗嘴一班》(普通话版)合作举行了签约仪式。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天还有多项活动。深圳出版集团还将发布《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4》,今年特别策划“深港共读”专题板块,发布2023年香港全民阅读调查报告等。两地文化名家还将共同推出深港“共读双城”推荐书单。粤港澳桂琼五地还将联合开展“共读半小时”活动,在香港、澳门、深圳、广州、东莞、南宁、海口设置7个共读主会场,邀请市民一起品读书香,享阅读之乐。
第三,深港“共读双城”,最终是要推动深港文化交融、实现内地香港民心相通。
深港作为相邻城市,经济联系广泛,人员往来频密。因此,在“双城记”的现代演绎中,两地文化交融理应是具备相当分量的一个篇章。
香港盛行“文学漫步”,拥有“香港书展”等知名IP,文化氛围一直都令人艳羡。每年7月底的香港书展,已经成为深圳购书者的精神盛宴。除了购书外,不少人是专程来参加书展文化活动,特别是一些重量级作家的讲座。
深圳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包容的氛围和改革先锋的基因,也令其在相对薄弱的文化基础上取得了长足发展。2024年开年,深圳原创舞剧《咏春》奔赴香江开启香港首演,在香港演艺学院连演5场,场场爆满、人气爆棚,是近年深圳文化发展一个侧影,亦可见深港文化互动势头强劲。
眼下,香港正在积极对接国家“十四五”规划,建设包括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内的“八大中心”,进一步提升香港居民文化素养和艺术底蕴,成为特区政府在文化领域的重点施政方向。
要实现这一目标,一种更契合现实需求、旨在促进内地与香港文化交融的市民人文素质教育是重中之重。
然而,过去一些年里出现的“乱港”事件,暴露出的不仅是一些香港民众对于内地乃至国情的认知误区,更重要的是“认同”上出现了缺失。
如今香港已迈入由治及兴,但面向未来的国民教育始终是重要一环。这至少包含三个要件:一是更为稳固的“国族认同”,二是更为准确的“区域认同”,三是更接近内地语境的“文化认同”。
“国族认同”,有赖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的香港实践,也就是特区政府正着力推动的爱国主义教育来补足。“区域认同”,正随着热火朝天的“双向奔赴”消费浪潮和香港各界人士对粤港澳大湾区的认知进一步加强而补足。
至于“文化认同”,则有赖于市民人文素质教育的变革。深港“共读双城”之所以有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它搭建了一个联络深港居民、融合内地与香港文化的桥梁,其最终目的正是要形塑这份有待补足的“文化认同”,这对于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整个国家的未来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毗邻香港的地理优势,深圳是香港居民进入内地最便利的途径,同样也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抓手。考虑到这层意义,深港“共读双城”承载了重要使命,用文化交融促进内地香港民心相通,未来大有可为。
图片
作者丨陈淼松,深圳卫视直新闻主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