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切肉做得真是隽美。这家隐藏在杭州积善坊巷子里的苍蝇小馆。

将晚未晚的十分钟灰蓝色,是一天中最温柔的时刻。所有人低头赶路,步履不停。好像不同处,都有人在等。等吃夜饭。
有人回家吃,就有人在外面吃。
图片
傍晚,光复路
“老板娘,我们的菜不要放糖。”
“放心好了,我们家菜不甜的。”
一位客人点完菜又交代了一句。淑云在一屋子的食客中间闪转腾移,一张嘴要对付六桌客人,一双手内管后厨外掌前厅,安排得一五一十。
图片
系蓝紫格子围裙,梳马尾辫的就是老板娘刘淑云,前面一桌客人刚走,她用十来秒时间收走残羹碗筷,湿抹布从里往外那么三两下,位置就腾出来了。
图片
淑云
一间铺面,应摆尽摆,六张桌子,小方桌容俩人,长方桌四人,再多一人,您就得坐过道上。
里面人塞满,继续有客来,只好搬只塑料凳门口等着,赶效率,淑云会跑到门口招呼等位的客人,电瓶车后座上先把菜点了。
图片
客人拎着一瓶黄盖玻汾,门口先把菜点了
厨房很窄,仅容俩人,烧菜的是她老公,姓白,大家都叫他小白。小白也成了店面。
别看这一小馆,开在这里,20年了。每天生意稳稳的。
图片
图片
“搞点花生米,切份白肉,我们先喝起来。”
有客人急性子,淑云总是笑呵呵应答:“好的好的,一会就给你上哈。”
白肉就是蒜、肉分开的蒜泥白肉。新鲜五花肉大块蒸熟,绝不能预先切,客人点了才现切,不至水分流失。
图片
白片肉五花三层,切得肉薄片大,肥的部分晶莹透明,瘦的地方松软欲糜,蘸点蒜泥酱油,真是风味无边。一片两片三四片,落入嘴中全不见。
蘸料则以味极鲜、香葱、蒜泥、麻油调和而成,蒜泥有去肉腥之功,加上麻油和味极鲜,入口鲜香散馥,回味绵绵。
图片
川菜中名扬天下的蒜泥白肉,据考,原型是东北白肉。
满族聚居地有传统跳神仪式,致祭后,无论平民还是贵族,接着就吃“阿吗尊肉”,也叫 “跳神肉”。
袁枚《随园食单》也有说“此是北人擅长之菜,割法虽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参、横斜碎杂为佳,满洲跳神肉妙”。
晚清时,白肉已经可以在傅崇榘写的《成都通览》中看到。
民国柴小梵所著明清遗闻掌故集《焚天庐丛录》中也记有吃白肉的情景:“清代新年朝贺,每赐群臣吃肉,其间不杂他味,煮极烂,切为大脔,臣下拜受,礼至重也,乃满洲皆尚此俗。”
后来,这种白肉的做法被四川人李调元载入了《醒园录》,并传入四川。后经川菜师傅改良,加入蒜泥,变得更加丰美,也解猪腻,蒜泥白肉由此诞生。
图片
李调元是清代四川戏曲理论家,是 “川剧之父”,同时也是“蒜泥白肉之父”。
蒜泥白肉肥而不腻,肉质鲜嫩,口感爽滑。肥瘦带皮,最是上品。
图片
吃白肉,也适合搭点四川泡菜吃。自己店里腌的,一大桶摆着,客人自己打,随便吃。
图片
图片
正统四川泡菜,使用材料不多,花椒、盐、高粱酒、姜片、红辣椒、冰糖,连同包心菜(为主)、白萝卜、水红小萝卜,一并投人泡菜坛子。不可有一点油星水分,否则没几天,面上就泛起一层白沫,一坛泡菜,玩完。
图片
吃四川泡菜,要带点欣赏的心情,慢慢嚼,细细品,才能感受其中的妙趣脆爽。而且开胃解腻。
椒盐排骨,很大一份,20块钱,很椒盐,很香酥,有锅巴之感,综合的香味隐隐觉得很熟悉,很亲切,有点像……康师傅牛肉面!
图片
图片
红烧鲈鱼,先浅油小煎一下,鱼外壳先煎到有点酥,再红烧,整体外酥里嫩,酱鲜入味。
图片
图片
麻婆豆腐,略作减法,牛肉末少用,蒜苗以香葱替代,豆瓣、花椒、辣椒面三位调和的味型还是对的。
用的豆腐是鸿光浪花的,品质不错。
图片
图片
老妈茄丁,有点像宫保鸡丁。青椒丁、茄子丁、花生米,三丁下油锅热炒,炸茄子一定要高油温下锅,炸出来的茄子才不会吸油。
茄子,切成丁丁,如宫保鸡丁之法烹制。但茄子不是鸡,它素,它软,对它要温柔些,下手轻些,胡辣少放些。
出锅时,茄丁保持造型不崩,发型不乱,胡辣不掩茄香。表皮略焦脆,内里仍软糯,芡汁油亮。入口还烫,如荤如素,似肉非肉。
图片
最后上一锅热腾腾的牛杂粉丝煲,将整顿饭推向高潮。
上桌取公筷先将下面的牛杂粉丝千张提捞上来,将撒在上面的新鲜蒜苗搅拌,让滚滚浓汤激发蒜苗香氛。
图片
图片
吃牛杂煲就不要讲什么规矩了,一猛筷一猛筷的夹,连牛杂带千张带粉丝带包心菜的一股脑儿地吃。
所谓牛杂,就是很杂,夹到什么部位,就享受什么部位。汤亦鲜美,可喝上数碗。
图片
图片
牛杂若是吃得小心翼翼,分门甄选,可管窥此人为人谨慎。
图片
图片
有道是,陋巷出好酒,小馆有珍馐。吃吃这种小馆,似乎比吃那一席千金的珍馐大宴来得更舒坦自在。一屋子挤挤挨挨,嘈嘈切切,不拘小节,更是人间烟火滋味。
小白餐馆
上城区光复路122号附近
吃什么推荐:白肉、椒盐排骨、红烧鲈鱼、宫保茄丁、牛杂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