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传播闹剧!淀粉肠报道是不是假新闻?

今年3·15期间央广网发布报道称淀粉肠含有骨泥,经转发编辑后引爆网络,不过后续很多人指出该报道并不准确,对央广网的批评持续至今,那么这究竟是不是一则假新闻?聊聊我的看法供参考。
图片
大家好,我是关注新闻和法律的老梁。
这个事儿是今年3·15期间,央广网发布文章《火爆大街小巷的淀粉肠到底是什么做的?》,这个报道里指出淀粉肠使用了骨泥,后续#淀粉肠塌房#冲上热搜,不过后来很多媒体和博主都认为这个报道不准确,但是至少一段时间内淀粉肠生意还是收到影响的,最近听说央广网在一些平台的账号都受到了影响。
图片
其实本来当时我想做的,但是事情赶事情就没腾出手来,正好现在也一个月了,也不用担心流量了,那咱们详细聊聊这事儿,本期文章比较长,大家多多海涵。
可能很多人都是从3月15日那天开始了解这事儿,但从我角度看这个事儿要说源头,还不能从今年说起了,得从2021年开始。
2021年有两件事埋下了伏笔,第一件是央广网在9月成立了一个“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说旨在打造“不落幕的3.15”。
图片
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到今年3·15的时候发布了一个海报,这里提到了累计收到投诉线索超过55000件,这个我就不踩一捧一了,别给弄成广告,有兴趣的网友可以对比一下其他这种投诉平台,就知道他们这个数据不太好看。
图片
接着到12月的时候,媒体突然发起了一波针对速冻食品的曝光,我们简称为“速冻馅风波”。
这里边比较典型的是《中国食品报》,在12月17日发布文章《鸡架泥槽头肉入馅 这样的低价水饺你敢吃吗》,曝光了一些企业用鸡脖泥、鸡架泥甚至槽头肉制作速冻食品的馅。
图片
另一个是新京报,在12月20日发布《牛肉水饺加猪肉,猪肉馄饨混鸡肉:被忽视的速冻产品“潜规则”》,这里边提到有的肉丸或者馅里是添加了鸡肉;
图片
大概在24小时之后,中国食品报又发表文章《揭秘低价肉丸的“生存之道”》,这里提到“鸡脖泥、鸡架泥掺入低价肉丸”。
图片
也是在这篇报道里,中国食品报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教授何计国,这个人记住后边要考。
图片
现在不清楚这几家媒体为什么短时间内集中报道速冻食品问题,但当时肯定是形成了一定的声势的。这场“速冻馅风波”可以说是为今天的淀粉肠事件埋下伏笔。
但是还要补充两个当时看似不相关的信息,一个是央广网曾经在当年的12月24日转发评论,参与鸡骨泥的讨论;
图片
另一个是当时有一家媒体叫AI财经社,这里有一个记者叫邵蓝洁,我查了一下她原来应该是北京商报的,主要做财经报道,当时在AI财经社算是小有名气了。
图片
不过具体这场风波的时候她在不在AI财经社不可考,最晚在2022年4月已经在央广网工作了,而这之后2022年11月AI财经社的公众号就炸号了。
图片
至此所有人物登场。
实际上在这场“速冻馅风波”里,关于鸡骨泥的讨论就已经是焦点之一。
何计国副教授提出使用骨泥会使产品的营养品质有所降低,主要是钙无法为人体吸收;胶原蛋白属于不完全蛋白质,缺乏人体必需氨基酸色氨酸,可能造成缺乏风险。同时会造成产品的感官品质下降。
图片
注意这里并没有说食用骨泥有危害,不过他建议相关部门做风险评估,明确骨泥能否作为食品加工的原料,也就是说并没有禁止性规定。
当时对鸡骨泥的生产方法也有介绍,根据中国食品报,所谓鸡脖泥、鸡架泥,就是将去皮的鸡脖、鸡架,放进骨肉分离机中,通过不断挤压,实现肉如泥般地从小孔中流出,骨渣被拦截。为了更大限度降低价格,也有部分企业将骨头与肉一起混合打碎使用。
这跟后来网传说鸡骨泥是用泔水做的,显然不是一回事儿。
当然这个报道里还发现了其他问题,比如说一些企业加工未获得食品生产许可,低价肉丸存在配料表标注不全、不真实的情况,有的企业存在涉嫌虚假广告和误导宣传,但是由于含肉量的检测没有机构能做,关于鸡骨泥的问题并没有进入到执法环节。
应该说当时讨论到没有强制标准,就算是告一段落了,因为没有标准就没有执法基础,媒体监督后续基本不了了之,鸡骨泥的生产一直没有停止。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场讨论会在今年3·15以一种意外的方式重燃战火。
前边也说了那个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数据一般,于是今年3·15期间央广网推出了一个系列报道:啄木鸟消费调查,这个叫法在此前并没有查到,用开头栏板和结尾按钮统一了包装,目前能找到的有七篇报道。
图片
目前这波效果是不错的,它过去几年一共就那么点投诉,这一波投诉量确实上来了。
图片
而且要说句公道话,这七篇报道里还是有不错的,比如说《记者探访“幽灵外卖”》,曝光了江西南昌的一些外卖实际生产环境,具有一定的民生价值,实地采访有图有真相,我觉得百分制可以打到70分。
图片
另外有一篇《青岛莱西生猪私屠滥宰作坊》,有采访有现场有视频有思考有深度,我觉得可以到80分了,这篇确实是个好活儿,可惜这俩好像都不太火。
图片
但现在看这七篇报道,虽然统一包装,但是否统一策划让我怀疑,选题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发稿渠道也不一样,比如说曝光幽灵外卖是发在江西频道,生猪私屠调查发在了新闻频道央广网独家报道。
图片
而这次引发风波的淀粉肠调查,发在食品频道行业动态,这让我很怀疑他们是否经过统一策划统一审稿,还是说各频道发各频道的,然后凑成这么一组。
甚至我怀疑,究竟是为了啄木鸟这瓶醋才有的这顿饺子,还是先有的这顿饺子才撒的这瓶醋。
而淀粉肠报道就是其中一篇,作者就是我们前边提到的记者邵蓝洁。
单就央广网的报道来看,我个人认为这是个劣质报道,但是不是假新闻可能见仁见智。
这个报道有很明显的财经媒体报道的风格,而不是社会新闻报道的规则,就是有些信息只是可能相关,但是是否相关没有给出具体的证据链条。
这在一些财经报道里比较常见,比如说今天股市涨了,那你说有什么什么原因,这个其实是个可能性,也可能根本不是,那么会把一些信息放在这里,然后说“不无关系”。
但是社会新闻,尤其是曝光类的,要求有比较严密的逻辑链条,比如说这人拉肚子,是昨天吃了什么,至于是不是,你不能说“不无关系”,否则可能会有人告你。
这个报道问题比较典型,比如它开头晒了五个企业,说他们的配料表里排在第一的都是肉,紧接着说河南一淀粉肠生产厂家工作人员透露“肉很少”,问题是这个河南生产厂家是谁啊?跟那五个企业有啥关系啊?
图片
是谁你说谁,你别把大伙儿都装进去啊?
从这里逻辑链条就断了,我如果做编辑,这稿子到这儿就已经毙了。
然后这个记者去电商平台查询,这个不用看后边说什么,逻辑又断了一次。
因为你前边说这个河南企业的工作人员就没采访明白,他说用了鸡骨泥,那你为什么不采访他用了多少,进价多少,从来进的?为啥要去电商平台搜索啊?这个企业是从电商平台进货么?你搜你就是错的,就跟前边没关系了,要不你单独做一篇电商平台上鸡骨泥,那就不是这个报道里的了。
图片
那么后边她发现主要是宠物食品商家在卖,人家说:“骨泥不建议人吃,烧烤也不行。”我都难以想象她怎么问的,这商家可能也纳闷儿呢,我卖个狗粮,还有人要用来烧烤?
图片
这时候记者抬出了前边提到的何计国副教授,但是她并没有采访,说的是何计国曾表示,这本质是掺假和以次充好,其中的营养物质也无法被人体吸收,这个“曾”字恐怕就说明是从之前中国食品报里摘的吧?这里请问你注明出处了么?
图片
而且何计国当时说的是宠物店的鸡骨泥么?这哪跟哪你就把人给抬出来了?我不知道何计国副教授看到这个报道做何感想。但是你要没看2021年那波报道,就这段可能就绕进去了。
然后她讨论了一下说这些淀粉肠里都有香精,这是当然的,肯定有香精,人家自己配料表都写了啊,但是这段有意义的,为什么?她又兜回来了!
她说从购买的五个品牌淀粉肠样品来看,所有配料表里都有香精,上述河南淀粉肠企业工作人员也表示有香精。
图片
怎么样?虽然中间甩出去了,人家又给圆回来了。
最后一个小标题就比较大路货了,说淀粉肠无专门国标,企业标准里的水和脂肪含量越来越高,然后有个专家说了“从合理膳食的角度考虑,消费者要减少加工食品摄入,多选择新鲜食物”,这些就都老生常谈,看过2021年那波报道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的。
图片
所以基本上我会觉得这是个劣质报道,逻辑链条全是断的,而且她这个选题也谈不上有多新,就是把2021年那波报道换了个方式又给重复了一遍,我现在很怀疑她是看过那波报道的,否则这个何计国副教授的表态是哪来的呢?
但是为什么我会对是否假新闻产生疑问呢,因为她报道的信息可能单拿出来看都是真的,说不定跟宠物食品商家还有通话录音或者聊天记录,她也没直说淀粉肠不能吃啊,她采访宠物视频店也没隐瞒啊,所以我只能说它是个劣质报道,而且有严重的误导性,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跟她出身财经记者有关系,只是为前边提到的生猪私屠和幽灵外卖报道感到遗憾。
那么这个后续怎么变成了个假新闻呢?
目前可以查到的是,在竖屏短视频平台有一个衢州市新闻传媒中心,它们发布了根据央广网报道制作的短视频,其实里边也说了是采访宠物食品商家,但是标题写成了“骨泥商家:骨泥不建议人吃”。
图片
注意这里其实存在一个表述不严谨,实际上扩大了原本文章中说的宠物食品的范围,让人会以为所有的骨泥都不建议人吃,那既然如此淀粉肠用了骨泥,这淀粉肠人能吃么?
后续到了微博又杀出来一路人马——娱乐自媒体,这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饭圈指南这个账号,它是截取了一张三衢的截屏,然后用加了几张图,说#淀粉肠塌房#,还有什么是能吃的……。
图片
后续这个话题词一度冲上热搜第一,但是你自己看会发现这事儿特别滑稽,首先塌房这个词就不是社会新闻报道会在食品安全中用到的,其次这个话题词主持人是个娱乐自媒体,话题分类是明星,光看这个话题词我以为是有个艺人叫淀粉肠呢。
图片
所以到这里其实就变成了个假新闻了,因为原始报道并没有说淀粉肠不能吃,也没说所有骨泥都不建议人吃,后续这俩账号一个断章取义,一个肆意散播,形成了一场舆论风波。
这事儿比较滑稽的是,后续很多媒体自媒体都在报道,但是基本没看到有人去核实这个说法跟央广网原始报道是否对的上,我唯一看到的是中国食品报试图澄清。其他媒体基本没有对央广网报道是否准确做出评价。
图片
后续这事儿还诞生了两个谣言,一个是说这是央视3·15晚会播的,有的网友以为自己看漏了,说怎么没看见这事儿啊,还有人回去又看了一遍视频回放。
另一个谣言是说这鸡骨泥为什么不能吃呢?都是用泔水做的,这个其实之前中国食品报已经解释过鸡骨泥的做法了,而且你稍微动点脑子,收泔水然后集中再运输再把里边鸡骨头挑出来,这得多少人工啊?
这就因为有些自媒体和网民又想吸引流量,但是又不知道具体鸡骨泥有什么危害,所以纯粹就瞎编的。
这场大戏本来到此算告一段落了,结果新人物登场上演番外,澎湃新闻发了一个话题词#淀粉肠中加骨泥对人体有害#,结果你自己看它话题词后边紧跟着一个问号,其实它真实的意思是经过规范养殖、加工的骨泥是可以食用的。
图片
这就本来没你事儿,硬要跑出来现眼。我就不理解,你这不是找网友骂你么?你自己评论区就有网友质疑,这是人能写出的词条吗?那你说人家这话问的有毛病么?
所以我个人理解,这件事就是一家媒体发布劣质报道之后,引发误读误传形成假新闻,导致后续影响到相关行业,这件事里如果说一开始央广网的报道是问题源头,我倒觉得整个媒体行业的退化是非常让人担心的,以往如果出了类似报道,可能后续辟谣会成为很多媒体的选题,我自己当年做记者,给同城媒体辟谣就没少干。
比如说2007年当时海底光缆被挖断,北京几家媒体报道说近万域名丢失,完全是假新闻,这个被我直接给锤了。
图片
但是现在这个事儿,真正站出来锤的就没几个,官媒我只看到中国食品报出来说了,倒是一些自媒体比较活跃,感觉目前媒体行业的自我净化能力非常弱,业务能力和识别能力都越来越差,确实是比较让人遗憾的。
但是即便大环境是个问题,我还是要谴责央广网,不是因为别的,因为你是央广网,你不是红星九派澎湃极目这种货色,你们是中央媒体序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多少人多少代打造的金字招牌,中国之声那是跟焦点访谈齐名的金牌栏目,你们知不知道央广这两个字份量有点少多重?
图片
你们有什么资格在这里糟蹋?!败家?!
你们觉得你们配得上央广这俩字么?
那位记者我没有不尊重你的意思,但你这个稿子质量太差,你哪怕把之前中国食品报的稿子多看看,我觉得也能稍微好点。
坦率说,你要是不会写社会新闻就别写,要写就拿出央广的水平来,最起码得跟你几个同事的差不多,你觉得就这稿子放到那七篇稿子稿子里怎么样?
当然我要说,这事儿不光是记者的问题,记者报选题,谁审核的?记者写稿子,谁编辑的?又是谁签发的?记者只解决采到采不到,编辑要解决呈现好不好,签稿领导要对稿件能否达到刊发水平负责,就这稿子确定是编辑改过么?确定是经过三审三校发出来的么?
要这样我劝那位记者换个地方吧,你不要以为你写什么都能发是好事,这是坑你呢!你的名字在上边呢,人家外边不懂的都直接骂记者。就这编辑审核能力,上坑总台领导,下坑读者粉丝,内坑自家记者,外坑媒体同行。
我觉得央广网有必要检视一下自己的整个采编系统和水平,要对得起央广这俩字,总台领导要对他们加强管理,不要放任自流,台网稿件质量应该统一标准。
这里我也是建议央广网做一个后续的跟进报道,至少把相关问题澄清,谁挖的坑谁填,该道歉道歉该解释解释,我们报纸以前都有一个栏目是更正与致歉,我建议央广网也应该搞一个,不要以为扛住了不说话就没事儿了,你们损伤的是自身的公信力。
另外我觉得各平台应该加强话题词的关系,特别是微博,一个娱乐自媒体凭什么能主持社会新闻的话题词?这个话题词又是怎么到的明星一档?你们对话题词有没有审核?考虑没考虑过主持人要跟相应领域匹配?
就算说是一般的话题词可能不便卡的太严,现在这个话题词都冲上热搜第一了,网信办多次要求加强对热搜榜的管理,这个热搜你们审核了么?你们是根据什么认为这可以上热搜呢的?
图片
那么现在看原文可以知道这个内容不准确,你们对这个账号有什么处罚么?你们该不会是告诉我,不准确的内容上了热搜,刷了一波流量,然后全身而退了吧?
当然这里还有媒体的问题,我非常理解平台在面对官媒的时候其实有些投鼠忌器,但是你们搞清楚了,出了问题这些官媒可保不住你们,像澎湃新闻写的那个话题词,内容跟说明完全相反,这样的话题词应该做必要的业务指导,不能大撒把。
当然了,对于媒体的责任也说过好几次了,希望主管部门加强管理,有几个媒体不是一次出问题了,你平时如果不严加管理,真惹出大问题来怕是不好收拾,还是应该防微杜渐,何况食品安全问题也不是小事儿。
最后咱们说淀粉肠这事儿有没有问题,其实也不是完全没有,就是2021年那波报道就提出的,这个东西没有具体国家强制标准,有的用的是企业标准,官方现在只有推荐标注,这样对于其中一些环节的精准把控就有问题。
但这个东西,恕我直言,本来就不是什么高端食品,所以公众其实对于这种食品宽容度是很高的,这个问题的讨论很难深入下去,我比较赞同出台相应的行业标准,但不建议用这种方式煽动焦虑情绪。
不过我必须说一下,就是对这种肠,不管是淀粉肠还是其他什么肠,我都建议少吃,俾斯麦有句话:有两种东西不要去看制作过程,一个是香肠,一个是法律。我确实不知道香肠怎么做出来的,但是我学法的啊。
我们以前做社会新闻,也发现这些肠除了在生产阶段的问题,可能在流通环节问题更大,因为售卖者很多是游商小贩,曾经有小贩低价收购过期的香肠,然后道路边卖烤肠。
图片
这个东西只能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但肯定不是什么多健康的食品,我批评这个报道不是说淀粉肠大家放心吃,没这个意思,我个人认为还是少吃,健康考虑。
以上就是我对央广网曝光鸡骨泥事件的一个分享,个人浅见难免疏漏,也欢迎有不同意见的小伙儿伴在评论区和弹幕里给我留言。
您可以关注我的账号“老梁不郁闷”,我会继续分享更多关于新闻和法律的观点,谢谢大家。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