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好睡眠始于0-3个月的培养,这12个基础知识,新手父母请收藏

当过妈妈的都知道,婴儿睡觉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抱睡、摇睡、奶睡、夜醒频繁、哭闹难安抚等很多想象,足以让负责哄睡的新手父母崩溃。
不过,这些恼人的睡眠现象并不是无法改变的,很多时候是我们对婴儿基本的睡眠知识不了解。
如果提前学习了相关知识,就不会慌乱了。
新手父母必须熟知的关于宝宝睡眠的13个知识点
1、两种睡眠状态(REM和NREM)
不论是成人还是婴幼儿,睡眠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过程,而是由两种睡眠状态组成的:
一个是快速眼动睡眠(REM):主要意义在于做梦,大脑是一种活跃状态,容易被唤醒。
一个是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主要意义在于让大脑和身体储存能量,恢复体力,分为浅眠、中眠、深眠、最深眠4个阶段(也有专家直接分为浅、中、深3个阶段),在浅眠和中眠阶段容易被唤醒。
这两个状态最明显的区别在于:REM阶段,人的眼球会转动,呼吸不规律,肢体会有动作,婴儿在此阶段会出现痉挛、狞笑、猛踢、抽搐,而NREM是静止不动的,人的四肢是放松的状态。
但是婴儿在这两种睡眠状态上又有着独特性,和成人是有区别:
新生儿的NREM被称为“静止睡眠”,还没有形成标准的4个阶段,1个月后出现浅眠,再过1-2个月才会分成浅眠和深眠两个阶段,再到6个月左右,4个完整的阶段才会逐渐形成。
新生儿入眠是从NREM开始的,即:觉醒----REM----NREM的浅眠阶段----NREM的深眠阶段,按照此顺序重复循环,而成人入眠是从NREM开始的。
婴幼儿的REM占比比成人更高,每天需要大约8小时的REM睡眠和8小时的NREM睡眠,到4个月左右,REM睡眠开始减少。
新生儿因为快速眼动睡眠期的占比大、非快速眼动睡眠只有深浅两个阶段、入睡直接进入快速眼动睡眠期这三个因素,容易造成的结果是:
睡眠容易被各种因素干扰醒来,所谓的婴儿般甜美的睡眠只发生在短暂的深睡眠阶段大人容易将宝宝在快速眼动期的动作当作醒来的信号,认为破坏宝宝睡眠周期的延续
图片
数据来源于《婴幼儿睡眠全书》
2、睡眠周期
睡眠是由一个个睡眠周期组成的,每个睡眠周期又由REM和NREM的重复循环组成,成人一个睡眠周期的时长是90分钟,婴幼儿一个睡眠周期的时长是40-60分钟。
所以,同样的睡眠时长,成人所需要的睡眠周期少,婴幼儿所需要的睡眠周期多。
婴幼儿短暂又频繁的睡眠周期意味着,他们几乎在每个小时都会回到浅睡眠被干扰醒来
我们需要学会识别宝宝是真的醒来了还是正在周期转换,而不是快速干预,从而阻碍宝宝自己学会接觉。
3、局部觉醒
睡眠周期转换的时候,大脑逐渐开始清醒,此时周围的很多因素都会让我们醒过来,这个阶段就是局部觉醒,也就是说,成人每90分钟就会局部觉醒一次,婴幼儿每40-60分钟就会局部觉醒一次。
成人知道如何再度入睡,翻个身就能继续睡着,但婴幼儿做不到,在觉醒的时候会因为身体控制能力、环境、饥饿、冷热等因素醒过来。
婴幼儿局部觉醒的次数更多,并且不具备再度入睡的能力,所以他们睡个40分钟就醒来是常有的事情。
局部觉醒时候能否顺利度过实现周期转换,正是宝宝们需要学习的睡眠能力。
图片
4、昼夜节律及褪黑激素
昼夜节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物钟,是控制人体内睡眠与清醒的开关,刚出生的婴儿是分不清白天黑夜的,吃了睡睡了吃,之后昼夜节律是这样发展的:
婴儿在6周-9周的时候才能形成昼夜节律婴儿在3-4个月的时候,生物钟才能配合配合地球时间进行调整校准影响昼夜节律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自然光线。
自然光线能够促进褪黑激素的分泌,褪黑激素是夜间睡眠的保证,刚出生的宝宝体内的褪黑激素很少,并且来源于妈妈,之后需要自己合成。
昼夜节律形成期间,需要我们通过睡眠环境、固定流程等方式帮助宝宝分辨白天黑夜,如果操作不当,就会形成黑白睡颠倒。
保持昼夜节律的正常,科学安排宝宝的作息管理,晚睡、小睡无规律都会影响到宝宝昼夜节律。
5、睡眠标准
不同月龄宝宝的睡眠标准是不一样的,我们判断宝宝有没有睡好不能光凭感觉,也不能单纯和别人家宝宝对比,可以先参考标准数据,再结合个体差异来确定宝宝睡多少。
0-36个月新生儿的睡眠标准包含以下几个数据:
图片
需要特殊说明的是:
0-6周的宝宝,一天约80%都在睡觉,每隔2、3个小时醒一次,基本上吃完奶继续睡,清醒的时间很短暂,平均为1h,但也有短的,比如30-45分钟,不分白天黑夜,清醒和入睡的时间并没有非常固定的模式。
所谓的整觉并不是一觉睡到天亮,而是指3-5个小时,所以家长要有合理的期望值。
这个标准是作为一个参考数据,因为有的宝宝睡得多,有的睡得少,比标准多或者少上1-2个小时也是有可能的,比如有的宝宝每日能睡20个小时。
最后还要结合宝宝的身高体重、吃奶情况来综合判断。c家长需要每日记录自己宝宝的说明数据。
6、睡眠内衡压力
睡眠内衡压力主要是指宝宝在清醒的时候,逐渐累积的困意,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是需要睡眠恢复的时候。
睡眠内衡压力的积累不能过大,会造成宝宝过困从而出现火山效应,哭闹难安抚、暴躁发火,相反也不能过小,累积不足宝宝没有睡意。
所以,所谓的宝宝不困是不够累是错误的观念,新生儿清醒时间只有1-3个小时,如果超过这个极限,睡眠内衡压力就会触顶爆发。
合理把控宝宝清醒的时长是控制睡眠内衡压力的关键,不要总是把宝宝拖到过困才哄睡。
图片
7、睡眠信号
宝宝发困的时候会发出信号,大人捕捉到了立即开始哄睡的话,哄睡难度就比较低,但是如果错过了这个信号,宝宝就会哭闹,哄睡难度增加,拖到过困的情况才哄睡,宝宝就像个炸弹了。
睡眠信号的级别分为:
初级信号:眼神发呆、突然安静下来、互动变少、难逗笑、有的宝宝眼圈还会发红,此时是哄睡最佳时机。
中级信号:打哈欠、揉眼睛、开始烦躁,此时哄睡有难度,但也能搞定。
高级信号:大声哭闹、打挺,此时哄睡非常有难度,得先让宝宝安静下来才有可能哄睡成功。
不会捕捉睡眠信号是新生儿哄睡难的重要原因,如果每次哄睡时间超过15分钟,宝宝每次都要哭闹,就应该要考虑睡眠信号这个因素
8、缺失的第四期
美国著名儿科医生哈维卡普博士提出了一个观点叫做:缺失的第四期,即我们人类的宝宝都是早产儿,宝宝出生后的前3个月本应该继续呆在妈妈的肚子里,但是因为人类身体的特殊结构,无法承担这第四期,所以宝宝们只能提前出生了。
因此,在宝宝出生后的前3个月,最有效的育儿方法就是给宝宝创造类似于子宫的睡觉环境,使用5S安抚法来哄睡、安抚。
新生儿5S安抚法是每个新手父母都应该掌握的哄睡神技,相比较传统的奶抱摇,这个安抚法更加科学、有效,也能避免很多睡眠问题,比如睡不安稳、哄睡难、减轻妈妈的哄睡压力。
图片
9、睡眠流程/睡前仪式
睡前流程/仪式是指我们在宝宝睡前所做的一系列有序的活动,比如洗漱、换衣服、音乐、吃奶、抚触等。
从宝宝出生以后,我们就要坚持给宝宝执行固定的、适合月龄段的睡前流程,这个细节有着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为日后的自主入睡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新生儿形成昼夜节律之前,我们需要用固定的流程来帮助宝宝区分白天黑夜睡眠流程/仪式是预防、解决奶睡的手段之一睡前流程/仪式是帮助宝宝规范作息的必需步骤
睡前流程/仪式的坚持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几乎是每天都要这样做,听起来确实有点繁琐,但是只有坚持下去,你才会发现他的好处。
当你收获一个到点自己上床睡觉,睡前不吵闹着要玩的宝宝的时候,你会感谢自己的坚持。
10、EASY作息管理模式
EASY作息管理模式是指进食、活动、睡觉以及妈妈自己的时间这四项,从宝宝出生以后,家长就需要重视这个环节的习惯培养,让宝宝有着规律的活动安排,每个阶段的作息管理模式会有差异。
规律的作息,能够让宝宝形成内在的秩序感,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事情,如果作息混乱,则会引发一系列睡眠问题,比如小睡不规律、夜醒频繁、入睡困难等,家长的生活节奏也会被打乱,感觉24小时都在围着宝宝转,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
图片
11、原始反射
新生儿都是自带原始反射而来的,但是很多家长都没有关注到这个点,原始反射对于宝宝的睡眠是有影响的,比如:
莫罗反射:也叫惊跳反射,表现就是宝宝一惊一乍,容易被吓到,这也是宝宝睡觉轻的一个原因。
迷路反射:影响宝宝俯趴和爬行,俯趴时候呈现飞机手、飞机脚,爬行时候脚部翘起来
击剑反射:影响宝宝翻身及俯趴时候胳膊能否从身子下抽出来。
觅食反射:在裹襁褓的时候,如果纱布碰触到宝宝脸部,会激发这个反射,从而导致襁褓法失败
原始反射会直接影响宝宝的睡眠和大运动发展,很多大运动滞后的宝宝的原始反射都没有完全被抑制住。
所以俯趴不标准、不会翻身、不会爬行,最终在大运动睡眠倒退期让宝宝变成睡渣。
12、大运动发展
0-3个月的宝宝的大运动发展被忽视是常态,很多宝宝都是在抱着、躺着的状态下度过前3个月,错过了俯趴黄金期和翻身训练期。
到了4-5个月的时候,俯趴姿势还不标准,每天俯趴的时间非常短,翻身也没有掌握,那么3个月以后,随着第一个翻身大运动倒退期到来的时候,睡渣就形成了。
这其实是前期运动少积累的隐患。
0-3个月的大运动发展会直接影响3个月后的睡眠质量,属于爆发式的一个影响,家长属于后知后觉类型,安逸的度过了前3个月。
但是3个月后,被宝宝的频繁夜醒、作息混乱、白天小睡短等问题打的措手不及,这个时候才介入改善的话,效果比较慢,但是不得不做,所以早早打基础是做好的办法。
图片
以上就是关于新生儿睡眠的12个知识点,也是需要在前3个月给宝宝打基础要用到的理论知识,任何睡眠问题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
有一些原因是无法避免的,比如莫罗反射影响下的一惊一乍、比如REM时期的睡眠轻,但是我们依然可以使用一些辅助手段减少这样的影响,让宝宝睡的更安稳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