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特别策划 |《文艺报》小伙伴的书单大揭秘!

4月23日是一年一度的世界读书日,这是属于每一位读者的节日。在这个充满书香的日子里,我们策划了“编辑读书”活动,邀请《文艺报》的编辑们,分享他们近期读到的好书。
从经典文学到现代小说、从诗歌到非虚构……每一本都是精挑细选,每一本都能带你开启一段独特的阅读旅程。快来一睹为快,看看《文艺报》的小伙伴们都pick了哪些让人心动的好书吧~
图片
黄尚恩
《子午山孩》
WORLD BOOK  DAY
《子午山孩》,戴明贤,人民文学出版社
郑珍(字子尹)是清代贵州诗人和经学大师,自号“子午山孩”。郑珍的诗歌聚焦极为日常的生活,比如慈母教诲、乡邻亲情、山水见闻等,但视角和语言特别生动。比如,“以我三句两句书,累母四更五更守。”“书衣看看昂,儿衣看看长。女大不畏爷,儿大不畏娘。小时如牧猪,大来如牧羊。血吐千万盆,话费千万筐。”这些关于慈母育儿的描写,平淡之语中见真挚之情。戴明贤《子午山孩 郑珍:人与诗》一书,精选一批展示郑珍生活历程、心灵历程的诗作,按编年体排列,每首诗后综合讲说其意义及有关背景、人事。
图片
行  超
《在小山和小山之间》
WORLD BOOK  DAY
图片
《在小山和小山之间》,李停,上海文艺出版社
《在小山和小山之间》是一本可爱的口袋书。它所探讨的是每个女孩生命中必须面对的母女关系问题。小说借助母亲和女儿两个主人公展开双重视角叙述,此间呈现出诸多误解和错位:那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是如何大相径庭地映照在彼此的生命中;在时代、地域、文化等的多重阻隔之下,母爱是如何传导、变异,并逐渐成为女儿身上的枷锁;当又一代的“女儿”即将诞生时,两代女性是如何达成谅解、共同承担未来的……都说“父爱如山”,那母爱呢?作者李停说:“如山的爱让人窒息又过于粗犷,不起眼但靠得住的‘小山’就挺好。”
图片
宋  晗
《昨晚,妈妈打来电话》
WORLD BOOK  DAY
图片
《昨晚,妈妈打来电话》,陆源,上海文艺出版社
“我早早从妈妈手边荡开,圆弧划得很大,很决然,但始终不曾丢失她恒定的坐标,以便时时回到她身边。”近期读陆源的新书《昨晚,妈妈打来电话》,我深受触动,想必任何一个离乡之人都会有所感触。这本书篇幅不长,两辈人及同辈人之间交织起情感网络,每个人都个性鲜明,作者用诙谐,甚至反抒情的语言将父母子女一场的种种复杂心绪讲述了出来。虽不言深情,却用满满当当的生活细节测量出家人之间的情感温度,是作者写给自己来时路的一封长信。
图片
许  莹
《如果世上不再有猫》
WORLD BOOK  DAY
图片
《如果世上不再有猫》,[日]川村元气,王蕴洁译,长江文艺出版社
川村元气的《如果世上不再有猫》以第一视角讲述了一个将死之人与死神做交易,用使一样东西从世界上消失的方式来换取一天的生命。在那样东西即将消失之前,主人公拥有最后一次使用它的权力。读者会很容易被带入这种极致情景,比如读者也会拷问自己,电话消失前、最后一通要打给谁,电影消失前、会选择哪部电影去观看……从电话、电影、时钟到猫,小说带领读者认识到,世上的一切都有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失去与获得、逃离与珍惜被置于天平两端,瞬时有了哲学意义,例如手机的消失让男主觉得不安,但在与初恋女友相约过程中他重新领悟了等待的意义,“无法把心意和想法马上传达给对方的焦急时光,正是思念对方的时光。就像古人写信给对方,迫不及待地等待对方回信一样。如同送礼物的意义并不在于礼物本身,而是在挑选礼物时,想象对方喜悦表情的瞬间一样,那才是送礼的意义所在” 。人具有轻易把宝物变成破烂的能力,殊不知每一样东西都支撑着你此生的别样相遇。顺便推荐一下根据该小说改编的电影《假如猫从世界上消失了》,不用思考,感受就好……
图片
康春华
《知识的边界》
WORLD BOOK  DAY
图片
《知识的边界》,[美] 戴维·温伯格,胡泳译,山西人民出版社
戴维·温伯格,这位被誉为数字时代最重要的思想家在10年前就曾提醒我们:“一套新的认知世界的策略正在形成,但我们不能被动地等待它的到来。”
《知识的边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带来的新变化,回溯性梳理探讨了经典哲学人文视野中的“知识”概念及理论演变,更着重谈到互联网时代何为知识、新的知识生产模式、信息超载的文化症候、如何应变等问题,从历史语境和文化视角呈现了“知识”的边界的扩展及网络化趋向。
图片
罗建森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WORLD BOOK  DAY
图片
《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杨素秋,上海译文出版社
对于一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我们了解多少,又能够说出多少?在《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部非虚构作品中,作者杨素秋以她的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示了一座公共图书馆被建立和充实起来的全过程,尽管这座图书馆可能并不是我们常见的样子:经费紧张,屈居地下,面积狭小,脏乱不堪,没有自然采光,隔壁就是饭馆的隔油池……
从高校到政府,从“杨老师”到“杨局”,挂职的一年间,杨素秋看到了许多象牙塔外的“怪现状”,那些超出惯常经验的人和事,被她观察和记录下来,悉心收纳进文字中。西安市碑林区图书馆,既是杨素秋在挂职期间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也是她拼尽全力保卫的一块“自留地”,为建好这个小小的图书馆,她与各方代表及行业潜规则寸土必争、斗智斗勇,用自己的努力和决心,捍卫了图书馆的馆藏书目;也在这个过程中与许多人发生联结,接收到了若干善意和光亮。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答案不言自明,因为永远都有人需要它,永远有人在寻找它、走进它、感受它,在它的怀抱中接受并感谢阅读的馈赠。
图片
杨茹涵
《太白金星有点烦》
WORLD BOOK  DAY
图片
《太白金星有点烦》,马伯庸,湖南文艺出版社
最近刚刚读完马伯庸的小说《太白金星有点烦》,这让我联想到前一段时间,年轻人扎堆去寺庙,在上班和上学之间选择了上香的社会现象。人们通常认为,神仙们个个神通广大、无忧无虑,却不曾想,在作者笔下,天庭与人间、灵山与大唐本质上并无区别,当天上的神仙变为卑微社畜,西天取经团队化身苦命“打工人”,大众耳熟能详的“老故事”也迸发出“新趣味”。《太白金星有点烦》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将百回本《西游记》中略显生硬和牵强设定,给予了合理化想象,满足了读者对西游宇宙的猎奇心理。“神佛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读这本被誉为职场人必看的佳作,不必正襟危坐,也不必勾画批注,只需找一处角落,随时随地开始,偶尔会心一笑,忘却烦扰。
图片
刘鹏波
《隐墙》
WORLD BOOK  DAY
图片
《隐墙》,[奥]玛尔伦·豪斯霍费尔,钟皓楠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部小说以看似陈旧的日记体形式开始,却出人意料地展开了一场关于“末世危机”的软科幻叙事。故事中,一道无形的“墙”成为生死的分界,将“我”与世隔绝,化作一座荒凉的“孤岛”。在这样的绝境中,“我”不得不踏上寻找生存之道的旅程,同时对现代文明进行了一次深刻的自我审视。有评论家将其誉为女性版的《鲁滨逊漂流记》,这一比拟恰如其分。小说巧妙地融入女性视角,并对“隐墙”的成因作了留白。在悬疑、诡异的氛围中,读者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探险,他们将变得有所不同,尽管变化可能不会立即被察觉。
微信编辑:王靖茹(实习)
二审:许婉霓
三审:李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