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万颗榆树种子汇聚通州,北京乡土树种重回城市生活

沿京哈高速一路向东,过了西集一桥,转入通清路不多时,延续快两公里的杨树行道树会被十余棵景观榆树所取代,它们高而笔直,“发型”考究。顺着它们,望向一侧园区的大门,一眼就看到顶着宽阔树冠的白榆树坐镇道路中央的环岛,绿荫如盖。
这里是全国特色榆科树种培育基地。十余年间,这座位于北京通州城市副中心的园区,收集了近6万颗种子,涵盖9种59个家系的北京乡土榆科树种。四月大地回春,3万株苗木已经展露新芽。未来,这些当下还看似纤细的小小树苗,将为北京的乡土榆树贡献更多素材,帮助它们重新融入城市景观。
图片
4月18日,俯瞰全国特色榆科树种培育基地。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乡土树种,扎根就能活
对于一部分年纪尚轻的市民来说,榆树的形象多少会有些模糊。它们在行道树中出现的机会不算太多,不像白毛杨,能在春天掀起一场遍布城区的飞絮;也不比国槐,能在盛夏时节下一场落满步道的槐花雨。榆树很低调,它在初春最早开花,悄无声息地抽枝发芽,等到夏天,会撑起如伞的树冠,隐匿在山间、林地,以及城市绿化的背景之中。
图片
4月18日,俯瞰榆科苗圃。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盛世润禾”是全国特色榆科树种培育基地,走进这里,榆树的样貌会一下子变得具象而丰富,园区里榆树的多样性和存在感会刷新普通人对于它的认识。甄优美是盛世润禾的技术经理,她讲述自己七年前初入这个园区,也是被多样的榆树造型所吸引。她说,那些一本双干、顶着球状树冠枝叶的是榆;那些皮肤暗灰、如杨柳般低垂着“刘海儿”的也是榆;有的榆树叶片如手掌大小,而有的榆树叶片小而光滑,生来就带着“锯齿”。
榆树是北京以及许多北方地区的乡土树种。在北京市园林绿化局2021年印发的《北京市主要乡土树种名录》中,榆科树种占得了7个席位。其中,有耐寒耐旱的大果榆,耐盐碱、抗有害气体的青檀,以及耐水湿、耐阴的大叶朴等等。
图片
园区内的景观榆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生命力顽强的榆树,与北京这片土地一向亲厚。“它一点儿也不娇气敏感,为什么叫乡土树种呢?也就是说,它扎根就能活。”甄优美说,榆科植物的韧性很强,如像脱皮榆,比较耐阴,在河沟山坳之中是最常见的,再如榆树的种子落在地上,但凡遇到丁点儿雨水,不多时,土壤中就会钻出满满一层的榆树苗。
每个榆树种子都有“身份证”
“盛世润禾”注册成立11年时间,除了用榆树打造园林景观外,种质资源的收集和保护,也是这家企业一直在做的工作之一。“实际上,收集榆树的种质资源,应该是在我们建圃的时候就开始了。”甄优美介绍,十多年来,这里已经陆续收集了近6万颗种子,涵盖9种59个家系的北京乡土榆科树种资源。
从2019年开始,甄优美开始参与到苗圃的采种工作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原生态的榆树多长在海拔较高的京郊山间。门头沟、延庆、房山,怀柔等远郊,是原生榆树生长较为集中的地方。
图片
在北方榆科乡土树种展示区内,有千余株造型榆。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每年四月,大概有一多半的时间,甄优美与同事不是在京郊的山上,就是在往返京郊的路上。采种的时间段很固定,但去哪儿采、是否能采到、得去几次,要准确找出这些问题的答案,多少还要凭借一些运气。
榆树的种子,即是“榆钱”。北京地区榆钱的成熟期是在四月下旬,而每年四月中上旬,甄优美都要和同事一起到林间山谷中踩点儿,“采种对于榆钱成熟度的要求很高,而因为要确定种子的来源,所以采种不能靠拾落在地上的榆钱,我们上山一般都得带着‘高枝剪’,为的就是直接从树上取种。”大多数原生树种生长的位置都有些偏僻,采种的人走的也多是野路,有时在山间走了一个多小时也未必有所收获。
图片
4月18日,园区里的一棵榆树已经长出“榆钱”,这就是榆树的种子。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所以说,每一粒种子对于我们来说都很珍贵。”甄优美说,榆树的种子寿命很短暂,能够保存活性的时间不长,采种之后要赶紧通风阴干,尽快播种。
在经过原生地长时间的驯化后,同一树种,随着自然的变化、历年天气的不同,也会赋予榆树不同的样貌和性格特征。甄优美提到,自己和同事们收集到的每一批种子,都会有一个专属的“身份证”,“上面会记录树种、名称,采集的经纬度,高度、时间等信息,以方便对比榆树生长环境的适应性和不同纬度的特性。”
延续老榆树的生命
2024年春季,园区的榆科树种种质资源圃的规划面积已有50亩,收集着包括大果榆、裂叶榆、脱皮榆、青檀等在内的9个榆科树种种质资源。它们除了来自于北京郊区,也有小部分来自于北京周边地区,至今共繁育苗木超过3万株。
图片
4月18日,园区里的榆科树种种质资源圃中有工人在忙碌,圃中不同区域的铭牌标记着树种。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四月中旬,在这片苗圃中的“育婴房”里,榆树苗种植的密度不大,它们正列队站齐,枝上的叶片还不算多。在外行人眼里,这些树苗几乎并无分别,但在栽种了它们,又伴随它们长大的“家长”看来,每一列树苗,都有不同的身世与姓名。
“同一批种下的树苗里,个头最高的那些是黑榆,它们长得最快;叶片相对粗糙,叶片尖端3至5裂的,就是裂叶榆。”甄优美说,如今最粗已长至手腕粗细的榆树,在五年前,都经历了自己与同事们许多轮的筛选。它们之中有不少都来自于古榆树,如昌平区南口镇那棵三千多岁的青檀古树种子所孕育的树苗,就位列其中。
图片
园区内的科普一角。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收集、播种这些榆树种子,建立资源圃有什么意义?在甄优美看来,一方面这些榆树植株可以提供更多的乡土植物材料,有利于丰富、探索榆树在园林绿化中的作用,为首都绿化增绿添彩。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更多人有途径和机会了解更多的榆科树种,也就不会让乡土树种,淡出我们的城市生活。
以景观树的面貌融入城市
论起乡土树种,市民最熟悉的莫过于“杨柳榆槐椿”,这也是北京地区,乃至整个北方,最普遍的五个树种。有人说乡土树种总是自带一些“土味儿”的。或许是因为人们太习惯于它们的存在,在流行赏叶看景、拍照打卡的当下,北京的乡土树,似乎总是难以在那些照片中脱颖而出,在朋友圈的文案里拥有姓名。
甄优美从不觉得乡土树种“土”。法国梧桐长得快,美国白蜡观赏性强,它们确实“洋气”,但在园林专业出身的园艺工作者眼里,它们与北京的情分,远不及那些“平平无奇”的乡土树种。“乡土树种扎根北京千百年,它们或许比我们更熟悉这座城市。所以我们能看到,但凡是乡土树种,尤其是榆树,它们对于生长环境的要求不多,对北京环境的适应性更强。”
图片
4月18日,园区中的景观榆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愿意亲近自然的人眼里,万物都有性格。甄优美视角下的榆树,坚韧、宽厚。几年采种经历里,她看到的榆树从不挑剔生长环境,很多树皮没有了,仍然枝繁叶茂,粗壮的根系一半露在外面,也能存活。
老话说“人熟是宝”,其实,树熟也是宝。北京人所熟悉的榆树,会在春天用自己的种子,化作“榆钱”,馈赠人们美好的寓意,与味蕾的享受;也会以身躯换取人们的所需,成为家里的家具与摆件。而在记忆的边缘,榆木还曾出现在老屋的房梁上,为人们撑起一个家庭。在人们还吃不饱的岁月里,化身可充饥饱腹的食粮。拥有强大的滞尘能力的裂叶榆,也在北京防尘治沙的每个春天,默默作出自己的贡献。
图片
北方榆科乡土树种展示区内的榆树。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眼下,北京四月的气温回升得快,园区里的景观榆树,也在几日间恢复了新绿。甄优美提到,这种景观造型树,多是通过嫁接方式种植维护的。像是黄金榆,搭配白榆,“凹”出的榆树“发型”讲究,也是园区中最常见的景观榆树。在过往和未来中,它们会走出园区,去到市民家中的庭院,也会在北京所打造的园林景观中出现。
“当然了,每个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可能会更喜欢原生态的榆树。但我现在也会觉得对于榆树来说,嫁接可能也是一种很好的途径和方式。”甄优美觉得,为了满足自然景观的需求和人们城市生活中观赏的需要,造型榆树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若乡土树种能以这样的方式再次融入城市,向来与北京亲厚的榆树,当不会介意。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