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行 | “文博+志愿者” 南京文博故事有了新表达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吕倩媛): 博物馆是时光的具象化身。千百年前的活动日常和工匠巧思,都被博物馆包罗海纳,凝练成“下自成蹊”的艺术范本。4月22日,“文化中国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南京六朝博物馆和江宁织造博物馆。
  随着“文博热”不断升温,在博物馆里当志愿者成为一种文化风尚。文博志愿者来自各行各业、各个年龄段,成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在南京文博场馆中,有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他们以自己的热情和专业,让文博场馆变得更有温度,为观众带来一场场精彩的文化之旅。
博物馆成为更多孩子的第二课堂
  一座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2020年起,六朝博物馆启动了“小青莲”志愿服务项目,邀请10-17岁的青少年担任六朝文物的讲解员和守护者。每逢周末,“小青莲”们就会领着游客穿梭在博物馆各个角落,讲述六朝往事,传承家乡的千年文脉。
图片
  “小青莲”正在为观众讲解文物。(图源:南京六朝博物馆)
  据六朝博物馆副馆长贺湘介绍,六朝人崇尚青色,所以六朝博物馆志愿者的名字叫作“六朝青”,青少年志愿者则被称为“小青莲”。“小青莲”们通过“大手拉小手”的模式进行培养,由“六朝青”志愿服务社资深志愿者进行指导培训。贺湘表示,每一个重点文物旁边,都有一个守护牌,每个“小青莲”重点守护一件文物。如此一来,孩子们只需要把一件文物的故事讲深讲透讲生动,不用硬生生记住大量文物信息,既丰富了知识,又增长了兴趣。
  “小青莲”,象征着小小守护者播散六朝文化、保护珍贵文物的稚子之心。在南京,让青少年成为文化的保护者和传承人,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在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有“小雨滴”;在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有“小科斗”...... 2023年,南京的博物场馆组织社教活动6000多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博物馆、爱上博物馆。
外籍志愿者成“文化摆渡人”
  位于南京市中心大行宫地段的江宁织造博物馆,是在江宁织造旧址上建造的一座现代博物馆,涉及江宁织造府本身的历史,织造府所辖之织造局的云锦生产历史,以及与织造府有密切关联的历史巨著《红楼梦》及其作者曹雪芹及曹氏家族的兴衰史。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百年前的织工们不会想到,缕缕丝线汇聚而成的锦缎之上,还赫然绣着一部百万字皆血泪的文学巨著。
图片
  《读不尽的红楼梦》展览(图源:江宁织造博物馆)
  据江宁织造博物馆常务副馆长黄晨介绍,《红楼梦》拥有众多外国忠粉,江宁织造博物馆也有一个特殊的外国志愿者团队。《红楼梦》已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有100多个译本,因此博物馆专门设立了品读《红楼梦》的活动,为外国朋友提供了多语言品读和分享感悟的平台。外籍志愿者成了“文化摆渡人”,助力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文有脉,行必远。志愿者们的创新表达,让“博物馆之城”南京更有看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