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观展指南|这些重磅展览只有在广东的博物馆才看得到

——广州——
图片
千乘中山——古中山国精品文物展
展期:3月15日-6月16日
地点: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综合陈列楼专题展厅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以中山王陵、中山国都灵寿古城、行唐故郡遗址等为代表的考古遗存被陆续发现。气势恢宏的城池,规模宏大的墓葬,精美绝伦的文物.....使中山国的面容逐渐清晰起来,中山雄风再现于世。展览将通过175件/套精美文物向大家讲述这个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战国第八雄”。故郡遗址是继中山王陵区和灵寿古城考古发掘四十余年以来,有关鲜虞-中山国最为重要的考古发现,本次展览中行唐故郡遗址出土的部分文物为首次展出。
图片
江山揽胜——任真汉书画捐赠展
展期:3月28日-5月19日
地点:广东省博物馆 三楼展厅二
展览以捐赠作品为主,分为“图绘壮丽河山”“艺结八方胜友”“笔写多彩文章”三个部分。展品包括任真汉20世纪60至80年代描绘祖国各地大好河山的绘画作品,他与诸多香港友人的合作作品,关山月、赖少其等赠送任真汉的书画作品,以及任真汉使用过的文房用品和相关文献史料等,不仅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任真汉的艺术风貌和交游经历,也呈现了20世纪中晚期香港美术发展之一隅。
图片
什袭以藏——带你认识195件禁止出境文物(新石器时代篇—东汉篇)
展期:4月3日-6月16日
地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本次展览深挖馆藏资源,通过原创手绘图片结合科普推广的独特形式,打破空间限制,集中展现目前珍藏于不同省、市博物馆的禁止出境展览文物风貌,力图多元化、多角度、多方位展现国之瑰宝的巧妙构思、精湛工艺和灵动细节,让文物在“保下来”的前提下,更好地“活起来”“亮出来”。展览首篇“新石器时代至东汉时期”共展示93件(组),其余国宝将在展览其他篇章中陆续亮相。
图片
针尖上的锦绣华年——广绣艺术作品展
展期:4月12日-5月12日
地点:岭南会展览馆
展览展出近90件展品,涵盖出口欧洲精品、现当代行业及民间绣坊艺术作品、实用品,它们的创作时间纵跨清代至当下。“针尖上的锦绣华年——广绣艺术作品展”是岭南会展览馆广绣主题展的第二期展览。本次展览征集了具有代表性的民间绣坊作品,以呈现广绣的民间特色与传承。直针、扪针、续针、扭针、珠针、勒针、编针、捆咬针、洒插针、钉子针……“留水路”、钉金绣、凸高绣、补贴绣、迭麟绣……随物皆可绣,针随心生法,为了表现细腻入微的鸟语花香、妖娆多姿的江山奇景、繁复精致的亭台楼阁等画面,广绣艺人们必须演变出更丰富的针法与更精益求精的技艺。经过广绣人系统的总结,广绣针法与技法被归纳成39套,在本期展览中解构展出。
图片
文馨纸寿——愚斋藏岭南名家书画展
展期:4月12日-5月31日
地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展品年代横跨清至现当代,集齐书法、国画、金石拓片等艺术形式,题跋、藏印累累,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其中,清初诗人陈恭尹《与朱竹垞别三十六年诗》用笔奇特秀美,骨气郁勃;清末画家居廉所作《花鸟四屏》赋色妍丽,笔触细腻;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草书无为》苍辣雄奇,意态天然;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章草题赠余绍宋诗》书风独特,有别于其传世常见的楷行二体。更有李棪斋旧藏清拓《西周毛公鼎》、李曲斋《廉泉拓片》等金石佳拓锦上添花。未及详述者,如陈澧、康有为、叶恭绰、容庚、商承祚、黎雄才、饶宗颐等名家妙墨聚首一堂,展现了近百年来岭南书画艺术百花齐放的盛景。
图片
金翠迷离——粤剧传统服饰展
展期:4月13日-8月31日
地点:广州市文化馆
展览以粤剧服饰为主线,内容分为“英姿映乾坤”“百工缀华服”“倩影舞芳华”三个单元,力图从粤剧的精美服饰窥见粤剧艺术的博大精深。“英姿映乾坤”单元展示了男角常用服装,包括文行服饰蟒、帔风、圆领、海长、海青等,武行服饰大靠、小靠、座龙、座马、京装、四色褂、兵服等。在这一单元,您能感受到男角粤剧服饰特点鲜明,充满了力量和威严。“百工缀华服”单元展示了广州戏服制作技艺。粤剧戏服制作技艺是一项传统而精湛的工艺,它随粤剧的产生而发展,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于2009年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这里由戏服传承人为您拆解展示戏服诞生的全部流程。“倩影舞芳华”单元展示了女角常用服装,包括文行服饰蟒、帔风、宫装、小古装、汉装、西湖装、衫裙、梅香装、书童装、媒婆装等。粤剧女角服装在图案设计上讲究构图饱满、花纹繁缛、图案生动,装饰性强。在这里,您能欣赏到精妙绝伦的广绣工艺,这种工艺使得戏服上的图案更加精美细致,色彩鲜艳夺目。同时,还能近距离观赏服饰和头饰,了解粤剧角色的造型特点。
水云留痕——陈君葆和他的朋友们
展期:4月19日-5月16日
地点:正空间·广东财经大学文化艺术中心
水云楼是陈君葆的斋号。如云似水,或波涛汹涌,或云淡风轻。逝去的终将逝去,有人却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避不开,绕不过。陈君葆就是一个为历史留下痕迹的人,为我们保留了很多历史真实的碎片。陈君葆留下了一部完整的日记,以及他与朋友们往来的大量书翰函札。这些珍贵的文献,记录了他和他的朋友们,从1930年代到1980年代,在祖国危难以及平安的时候,在祖国南窗下厉行教育、保存文献、交流文化……这本日记的完整原件100余册,前不久已经全部捐献给了香港大学。而本次展览展出的则是这50年间陈君葆与朋友们往来的部分书翰文献,有陈寅恪、黄炎培、沈尹默等等,点点滴滴,如此真实的“记忆的脚注”,是不可磨灭的“历史的初稿”。
图片
墨香侠骨——金庸·梁羽生百年诞辰纪念展
展期:4月19日-8月31日
地点: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
本次展览精选品类丰富的金庸、梁羽生主题展品,为读者构建出一个绘声绘色、包罗万象的金梁武侠世界,通过侠骨文心·武侠双英、创作年表、版本流变、千古佳话、漫画江湖、译作纷繁、多元改编、侠影千绘和寻宝集章等十余个单元,展示两位武侠宗师的文学创作历程与影响力,再现两人之间的深厚友谊。
图片
与天真一起:艺术家与儿童的融创与互生
展期:4月20日-5月5日
地点: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
展览呈现42件儿童参与式艺术作品,力图还原艺术家与儿童双向奔赴的过程,展示艺术创作与美育实践彼此印证的结果。当儿童参与艺术创作的核心特征转向对话性、合作性、生成性时,儿童的身份由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艺术家的身份则由独立创作者转变为合作者、教学者、组织者、促进者、支持者、观察者……由此衍生出为儿童而教、与儿童同作、为儿童而作等不同的共创形式。其中,前两种形式在艺术创作与儿童美育的融合上表现出极大的开放性,成为了本次展览遴选作品的主要方向。
图片
万壑争流——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画派艺术展(第三期)
展期:4月20日起
地点:广州艺术博物院(广州美术馆)
“万壑争流——广州艺术博物院藏中国古代画派艺术展”旨在从画派形成与兴衰的角度考察中国美术史的发展,向广大市民介绍广州艺术博物院古画收藏方面的主要特色,体现广州城市文化底蕴;弘扬中国传统艺术,普及古代艺术知识,提升市民美术鉴赏力。自去年11月30日新馆开放至今,已推出两期展览八大画派,跨度自北宋至清初。第三期集金陵画派、扬州画派、丹徒画派和海上画派共四个清代画派,汇聚院藏精品绘画共82件(实物189件),涉及画家57位,其中一级文物8件、二级文物59件,首秀画作29件,可谓诚意满满。
——深圳——
图片
愿年年人月双清——纪念何香凝诞辰145周年艺术精品展
展期:2023年12月21日-2024年5月5日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
近代中国,何香凝既是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也是艺术家。这个特殊的身份,决定了她一生的创作始终与中华民族、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使得她的画充满了“斗争之意”,同时也彰显出何香凝的人格以及“画高人寿”“人月双清”的特点。今年是何香凝诞辰145周年,本次展览除馆藏精品外,也向天津博物馆及中国新闻社商借了珍贵的作品及历史文献。以此呈现何香凝重要人生节点和历史事件中的书画创作以及相关文献资料,“回望双清”,去感受何香凝高贵的人格魅力及文化艺术精神。
——珠海——
盛世回归: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特展
展期:3月5日- 6月2日
地点:珠海博物馆二楼第四展厅、第五展厅和二楼公共区域
晚清以降,国力衰微,山河破碎,列强东顾。此间,大量宝物珍藏散失他乡,成国人之痛,民族之殇。一件件珍宝在百转千回里顾盼着魂牵梦萦的家园,更牵动着万千国人的心弦。分离经百年,重聚在盛世。这里展示的回流文物,每一件都书写着大国气度的瑰丽华章,讲述着曲折的流散往事,呈现着中华艺术的恢宏典雅。“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一件件流失文物踏上归途,见证的是中华民族从屈辱颠沛到富强兴盛的历史脚步。中国流失文物回归,重续断裂的历史记忆与情感链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是一条回归之路!更是一条中华民族圆梦之路!
——东莞——
图片
永生——千古奇迹马王堆汉墓文物特展
展期:5月1日-8月25日
地点:东莞市博物馆
本次“永生——千古奇迹马王堆汉墓文物特展”,分为“不朽与永生”“走进轪侯家”两个部分,具体从“惊世发掘”“轪侯身份”“千金之家”“衣被锦绣”“钟鸣鼎食”“笙歌乐舞”“养生延年”“家有藏书”“大礼安魂”等九个单元,对马王堆汉墓所蕴含的历史与文化进行展示与解读。展览从衣食住行到艺术创造,从天文历法到养生保健,从宴饮享乐到追求永恒......勾勒出一幅西汉文明的社会图景,引领观众回到大气恢弘的汉帝国,感受汉代文明的神奇。
——佛山——
图片
广州百年风情—万兆泉雕塑作品展
展期:4月1日-5月12日
地点:佛山市祖庙博物馆藏珍阁展览厅
时光飞逝,但独特的南国风情,仍让人难以忘怀。作者采集最接地气的乡土,重拾生活的记忆,倾注强烈的艺术情感,运用洗练活泼的手法,揉合传统民间陶塑技艺,以新颖的形式创作出这批佳作,捏塑出过去西关人家的风貌,再现广州百年风情,唤起我们对往日生活的美好回忆。
 采写:南都记者 周佩文 实习生 陈俞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