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上海人用这些老物件借书,如今市民去图书馆太方便了!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设立世界读书日的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借书证、阅览证曾经是当年许多人去图书馆的有效凭证之一,如今,这些证件绝大多数已经退出舞台,并淡出了人们的记忆。
最近,上海收藏家整理出了一批个人收藏的借书证、阅览证以及外借证,数量多达三百张,而这些老物件的背后都有一段历史记忆。在今天,沪上图书馆最新版本的读者证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读者借书还需要携带实体读者证吗?本期《上海会客厅》节目,我们就此进行了采访。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上海收藏家、浦东新区收藏协会会长冯建忠先生最近整理出了不少家中收藏的借书证、阅览证以及外借证:
我想起自己这些年来收藏了不少借书证和阅览证,主要是上海十几个区县以及多所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不同时期图书馆发行的老证件,数量大概有几百件之多,因此找出来做了一些整理和展示。
图片
图片
作为沪上收藏名家,冯建忠被业内誉为“期刊创刊号收藏大王”,目前大约有十万件藏品。1980年,冯建忠参军之后,在部队开始收藏报刊的创刊号。因祟拜作家,他喜欢上了收藏作家的签名本,后来发展到收藏作家的手稿,如王安忆的成名作《谁是未来的中队长》,洪汛涛的《神笔马良》,作家手稿现在也有百余件了。
图片
冯建忠从小就喜欢阅读,他告诉记者:“我从小就喜欢看书,在路上即便是看到废报纸甚至丢弃的香烟壳,都要捡起来看看。记得那时候我去街道图书馆要求办证,工作人员说小朋友年龄不到不让办证。”
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复员之后参加工作,因为一直与图书馆打交道,冯建忠开始培养自己对于阅读的兴趣爱好,为之后的借书证收藏打下基础。“我参军后在部队时任中队图书室负责人,复员到厂里之后,担任了厂工会图书馆馆长。”
冯建忠告诉记者,他真正开始收藏借书证、阅览证是源于文庙旧书市场的一次淘宝:
1986年文庙的旧书市场开张,我去了三十多年,一直到市场关张。有天,我在市场里看到有十多只牛角章,我一看是甲子社、人文社以及人文图书馆的,马上想到可能是与黄炎培先生有关,就花高价买下来。经查询资料得知,1925年3月,由黄炎培、马士杰、史量才等发起组织的甲子社成立。1931年,甲子社改名为人文社,开始筹办人文图书馆。这批章应该有近百年历史了,非常珍贵。有了这批章之后,我对图书馆的借书证、阅览证的收藏也有了兴趣。
图片
借书证是由读者本人持有效证件去图书馆借阅时,由图书馆进行登记造册,并收取一定费用办理的借书凭证,这也是许多爱书之人当年都会使用的。市民俞亮富告诉记者,他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托人办过一张借书证,至今保留着:
当时的上海图书馆在南京西路325号,图书馆迁出之后,成为上海美术馆所在地,今天是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所在地。记得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图书馆门口的读者排起了长龙,我通过关系办了一张借书证。
冯建忠从藏品当中选取了上海市人民图书馆及上海图书馆不同年代的多种借书证、读者证、阅览证等,他告诉记者:“通过欣赏这些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借书证、读者证、阅览证、外借证、到期卡、阅读记录卡,可以引起一些老读者的回忆。”
图片
图片
图片
冯建忠收藏的学校借书证也蛮有特色。例如,圣约翰大学读者联谊会的借书证,圣约翰大学是国内较早创办图书馆的教会大学之一,也是当时上海早期的图书馆之一;史穆图书馆借书证目前也很少见,该图书馆是由交大学生自治会主办(1945成立),为纪念革命烈士史穆而命名。
图片
图片
因为阅读和收藏,冯建忠与图书馆有缘,作为浦东人,他还曾经多次在浦东的图书馆举办展览。
浦东新区图书馆是2001年4月开馆的,为配合开馆,我拿出1500多种创刊号,举办《百年期刊回哞一一冯建忠期刊创刊号收藏展》。2010年10月,浦东图书馆新馆开馆,我又配合开馆举办了《世博遗珍一一中国参加世博会产品展览》,均获好评。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