蟑螂风筝走红,港珠澳大桥上天?当传统技艺开始发“疯”,还算传承吗?

图片
风筝“疯”了。
财神爷与蜡笔小新共舞,“老板画的饼”与奶茶杯齐飞,有人让巨大的蟑螂与各类外星生物在空中漫步,有人则将绵延近百米的“港珠澳大桥”升空……
刚刚举行的潍坊国际风筝会,仍在社交媒体的热搜和话题榜单上居高不下,比起经典造型和放飞技巧,各类奇葩、恶搞的风筝才是网友关注的重点,“潍坊风筝节有多疯”引起众多网友的热烈讨论。
不只是风筝。王者荣耀剪纸、跳女团舞的皮影、竹编制成的外套……近年来,不少非遗技艺以意想不到的题材在短视频平台和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
热闹之后,也让人思考:网红产品,还算非遗吗?另类走红,是一种传承吗?
网红风筝算不算风筝?
触手款款舞动的章鱼,体型巨大如飞艇的鲸鱼,露出利齿的鳄鱼……刚刚过去的周末,山东潍坊举办国际风筝会,造型奇异的风筝纷纷起飞,被网友戏称为“把不可能上天的都往天上放”。
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市民陈添去年曾和朋友参加过,大开眼界,“放的不是风筝,是人的想象力。”今年她印象最深的是冲上热搜的巨大蟑螂,“看到网上评论说应该再制作一个拖鞋风筝同步放飞,大家对生活的观察和想象力都很丰富。”
社交媒体上出圈的蟑螂风筝,让不少网友呼唤“拖鞋”。
风筝的造型来源五花八门。陈添去年曾看到漫画《七龙珠》、蝙蝠侠等形象飞上天,今年就有人把《崩坏:星穹铁道》《恋与深空》等游戏的角色放上天。还有人制作了港珠澳大桥造型的风筝,细看“桥”上还有多辆汽车通过。甚至有人紧跟时事,制作出电动车造型风筝,后面跟着“电动车禁止上楼”。
“这哪里是放风筝,这是放飞自我。”一些风筝虽然不以造型取胜,却因“代表了年轻人精神状态”在社交媒体上受到追捧。比如有人在风筝上印上一个饼的图案,写上“老板画的饼”,有人画上一口锅,写着“同事甩的锅”,还有品牌将老板照片印上风筝,“把老板送上天”。
不过,这些颇有恶搞意味的风筝,还能算风筝吗?
上海市非遗项目“风筝制作与放飞技艺”传承人、上海市风筝协会副秘书长陆诚祥认为,那些巨型网红风筝可以看做挂件风筝的变种,但它们不是靠“放”上去,而是靠后面绑着的热气球“吊”上去。“实际上,这么大的风筝也很难靠风力放飞,比如网上热传的港珠澳大桥、火车等风筝,仔细看就会发现后面都吊着几个热气球。”
“这些网红风筝严格意义上并不算风筝,更和非遗无关。”陆诚祥曾多次参与潍坊国际风筝会,在他看来该活动更多针对游客,和非遗、传统文化展示关联性不强。
记者也发现,不少“出圈”另类风筝背后都有商业因素,例如一只巨大的奶茶杯风筝,直接和品牌关联。“通常只有企业能做这样的大型挂件,这些风筝可能是商业营销行为。”陆诚祥发现,这种热气球风筝在短视频平台流量不俗,“对于需要拉动文旅消费的活动而言,靠这种风筝吸引大众注意力无可厚非。但想要真正传承风筝非遗,让年轻人喜欢上风筝文化,需要走另一条路。”
更开放的心态面对传统
微博的数据分析显示,绝大多数网友对这些另类风筝持正面态度。在相关热搜词条大众情绪分析中,“开心”以68%的占比遥遥领先,其余也多为“喜欢”“平和”等正面情绪,而代表负面情绪的“生气”只有5%,“恐惧”仅占3%。
图片
风筝发“疯”,网友情绪正面稳定
“潍坊风筝节越来越‘疯’,但我越来越喜欢。”在陈添看来,年轻人口中的“疯”其实是脱离常规的创意,去年她拍下葫芦娃和爷爷排成一列飞上天的场景,跟朋友调侃“再也没有比这更离谱的了”,“没想到今年再次超越想象、新意迭出。”在她看来,这样出圈的活动将放风筝这一历史悠久的活动重新带入年轻人的视野是好事,“任何一项传统技艺、活动,先要了解,才可能喜欢。”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遗理论与应用创新基地负责人方云介绍,风筝起源于中国,最早在春秋时期就有雏形,其原始形态伴随着原始巫术产生,人们把自己的愿望写在巫师与神沟通所用的图符上,然后把这些图谶符咒放飞天空。
唐宋时期,风筝向民间娱乐转型,放纸鸢逐渐与扫墓、踏青等活动一样成为清明时节的风俗。“古人认为清明时节的风是从下往上托举的,这时候更容易把风筝放飞到高空。古人在放飞风筝后,还要把线剪断,让它带走不祥、疾病。”方云介绍,五代时期李邺在纸鸢上加哨子,其鸣如筝,有了现在“风筝”之称。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就有放风筝的景象。
图片
文物上记录古代放风筝的场景。(受访者供图)
“其实古人放飞的风筝上,所画的图像也是当时最时髦的戏曲、小说人物形象。”方云介绍,明清时期戏文流行,人们把喜闻乐见的人物故事做成风筝造型,文人雅士也参与风筝的设计和制作。《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写过一本风筝专著《南鹞北鸢考工志》,设计了不少风筝图谱,为北京非遗曹氏风筝打下基础。“当下也可以把年轻人喜欢的动漫形象和流行元素放在风筝设计中,让它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来放飞,甚至不妨来一点搞怪的方式,鼓励更多年轻人去消费、去放飞风筝。”她认为,对待传统非遗需要更开放的心态,“在保留核心元素技艺的同时,通过新的方式让大家去了解它,找到更好的讲故事方法。”
此次“网红风筝”出圈,方云并不意外,风筝从中国传播到海外后,这些国家将中国风筝和当地文化融合,形成新的风筝特点,“风筝本来就是多元的。”如今世界多国都会举办国际风筝节,例如英国国际风筝节上就曾有巨型的鲸、降落伞式泰迪熊等。陆诚祥记得,自己参加国际风筝节时有不少外国风筝爱好者会带来新型风筝,“让我们感到惊喜”。
传承的是技艺,也是探索欲
就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前一天,陆城祥去了一所大学给学生上课。学生们都很兴奋,“陆老师,我们想放风筝!”然而他们被保安阻止了,“学校不能放风筝。”尽管事后他说服了校方让学生体验放风筝的乐趣,但在上海创作和推广风筝多年,他感叹“上海能放风筝的地方太少了”。
近一年陈添和朋友也屡次想去放风筝,但在多所公园的游园守则中都发现明文规定“禁止放风筝”。就在不久之前,她还看到外地有幼童被风筝线割伤的新闻,“希望这一次风筝出圈能让更多人关注和了解这项活动,能对管理进一步细化,让人在城市中也可以走出户外放飞风筝。”
图片
陆城祥(右)在教孩子放特殊造型风筝。(受访者供图)
好在随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相关的活动正越来越多。在上海,除了每年一届的新江湾城风筝节,还有针对高校及中小学生的“三龙”学生运动会,即”天龙——风筝”“地龙——舞龙舞狮”和“水龙——龙舟”,今年的运动会将于6月10日在奉贤海湾举办。在陆城祥带领下,各区中小学共组建了几十支校风筝队,将在三龙运动会上一展身手,“每年三龙运动会都在端午节前后举办,今年是龙年,规模尤为盛大。”
陆城祥还针对老年人及健身群体研发了新型的“舞蹈风筝”,这种风筝线长3至5米,通过技巧可以让它在头顶保持旋转,成为一种舞蹈、健身的道具。“这种新型风筝与通常的风筝形态相似,但使用了特别定制的材料,订单从开始的100多个到现在的3000多个,很多公园都来询问,供不应求。除了风筝协会的成员,我们也培养了一批年轻人一起做。”在陆城祥看来,这样的功能创新能让非遗活态传承,融入现代生活。
“古人用竹、纸等材料制作风筝,是因为轻便。现在有了更轻薄、更高强度的材料,能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有更漂亮的色彩和图案,为什么不用在风筝制作上?”方云认为,保存传统核心技艺和设计符合当下消费方式的风筝形象并不冲突。在她看来,世代传承的非遗,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在非遗保护中,我们反对的是遗忘或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核心的‘基质要素’,但是也要用守正、创新、互动的方式实现非遗的传承传播与可持续发展。”
“风筝承载了古人对太空的好奇和想象力,他们借由风筝眺望高空,放飞眼界,激励自己去创造和探索,这是风筝精神的体现。”方云说,传承非遗,也要传承其背后的探索欲和好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