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道的徐州丨从"百年煤城"到苏北“江南"

张瀚天 范尧
编者按:提起徐州,你会想起什么?
如果你没去过徐州,印象里或许还是那个曾经的“一城煤灰半城土”。但你所不知的是,它通过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如今已成为“一城青山半城湖”的“苏北江南”。
如果你没去过徐州,脑海里可能对它还停留在老工业基地的固有认知。但你所不知的是,它还是“淮海粮仓”,连续多年实现粮食产量过百亿斤;作为冠军之城,它先后培育44人获得110次世界冠军;浸润在千年文脉里的它,正通过打造“彭城七里”呈现历史文脉,焕新示人。
如果你没去过徐州,或许只知道,它不过就是一座苏北城市。但你所不知的是,这座冲刺“万亿俱乐部”的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一座城联结九座城,成为盘活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大局的战略“棋眼”。
徐州到底还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宝藏”?其实,还有很多。今天,我们走进曾经的“百年煤城”,带你领略全新的苏北“江南”。
水鸟翩飞,池杉连片,垂柳泛着绿意,潘安湖波光粼粼。湖水之下,是曾经的徐州市贾汪区权台矿和旗山矿旧址。
“不敢想,老矿区现在成了风景区。”在权台矿工作了26年的高胜,亲眼目睹了1.74万亩采煤塌陷地到国家级湿地的生态蝶变。
这种环境的反差,南通人杨先生也深有同感。十多年前,他曾在徐州工作,当时整座城市给他留下了“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印象。近日,当他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一城青山半城湖”的景象令他惊叹不已:“不是江南,却很有江南的感觉”。
开窗见绿,出门即景,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在这里已从憧憬变为现实。
图片
云龙湖上玉缀珠联,风景如画。人民网 范尧摄
采煤塌陷区变身生态旅游区
上世纪90年代,高胜高中毕业后,成为“明星煤矿”权台矿的一名职工。当时,权台矿每天产煤五六千吨,生产高峰期年产量可达200万吨,“拉煤的车从早到晚都停不下来”。
进入新世纪,长期煤炭开采导致周边环境严重恶化:良田塌陷,房屋开裂,缝隙能塞下一个拳头。有着130年煤炭开采史的贾汪区,共有13.23万亩的塌陷地亟待整治。
到了2010年,权台矿正式关闭。周边居民陆续搬迁,从开裂的危房搬进安置小区,高胜也转入到矿区排水站工作。
2011年时,贾汪区被评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江苏省、徐州市相继出台政策支持贾汪区“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
图片
昔日采煤塌陷区,如今蜕变为潘安湖湿地公园。贾汪区委宣传部供图
“政府要改造,大家天天去看进展。”高胜回忆称。当时一批批进场的挖掘机和施工队取代了运煤车,卡车拉来树木花草,塌陷积水形成的水潭连成一整片湖面,未塌陷处则堆出了一座座小岛……荒芜破败的煤矿旧址华丽转身,变成了一片生机盎然的潘安湖湿地。
潘安湖湿地公园依托潘安古镇,在人工水域基础上,形成了一个集游览观光、生态宜居、旅游度假、民俗体验的湿地景观。不仅在贾汪,连同九里湖、安国湖湿地整治,徐州矿区生态修复工程打造了“三大湿地”成果,全市修复治理采煤塌陷地多达30.9万亩。
前不久,素有“鸟中大熊猫”之称的震旦鸦雀在潘安湖畔筑巢安家,成为徐州生态向好的有力佐证。
图片
远眺张圩林区。睢宁县自规局供图
石头缝里种出满城青绿
枝繁叶茂的侧柏下,树根蜿蜒交错,沿着石缝扎入坚硬山地。走进徐州的一座座山林,这寻常所见的一幕,得来不易。
很多人有所不知的是,徐州的山多为石灰岩地质,土层薄、水源缺、石头多、山地硬,造林难。历史上,徐州区域森林覆盖率仅为1%。
1960年3月12日,江苏省青年向“三荒”进军誓师大会在徐州召开,一场“百万大军向荒山”的绿化乐章奏响。
为了在石头上种树,徐州选择在雨季种植适应性强、耐干旱的侧柏做先锋树种,树坑则垒成交错排列的月牙形儿“鱼鳞坑”,保水又保土。
1989年,当时才18岁的邱益广成为徐州市睢宁县姚集镇张圩林区的护林员,从长辈口中学到了石头上种树的经验。“当时就用风镐把石头开出一条缝儿,往里插树苗;草籽混着泥浆,喷在断崖上,树种也就落进了石头缝里。”
绿化浪潮中,张圩林区摆脱荒凉旧貌,迎来逶迤叠翠。
荒山常青难,补植、防火、看护、防盗都要面面俱到。补植一棵树苗,牢牢生根要三年,一年浇水十余次是常态;周边有人抱着“靠山吃山”的陈旧想法,盗伐树木、养殖牲畜,需要及时制止。35年护林生涯,邱益广早已跑遍当地每一个山头和林地。
坐在山石上休息,邱益广眼中山青林茂:“把山守好,把林子看好,青山绿水保持下去,我们的坚守就有价值了嘛!”
如今的徐州,满眼青绿司空见惯——
大沙河两岸,计划新增900亩绿化的丰县国有公益林场增荫添绿;
邳州市邢楼镇石膏矿采空区里,2万多株树木构成风景线;
当年光秃秃的贾汪区大洞山上种下的29.1万株树种,让斑秃地块重新披上了“绿衣”……
五年来,徐州共完成造林绿化面积52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至31.58%,位列全省第二名。九里湖、潘安湖、大沙河、安国湖四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化身为城市“绿肺”。
图片
旅游旺季来临,云龙湖迎来大批游客。徐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生态理念成为“黏合剂”
潘安湖上,湖中鸟岛雉飞鹤舞,生态游如火如荼。湖面上,游船缓行,“90后”导游朱雪宁正在将这里涅槃重生的故事讲给游客听。
生态打底,徐州的文旅招牌逐渐清晰。更多的外地人开始发现徐州,爱上徐州,留在徐州。
在徐州街头,来自沛县的出租车司机王师傅,拉着一批接一批年轻游客,车站、景点两头儿跑;傍晚的烧烤一条街,食客络绎不绝,烤炉里炭火热气散发,烧烤肉串滋滋冒油,让人“上头”。
去年暑期,美食博主“猪掌柜”从北京出发,带着全家出游,本打算一路南下,谁料到了徐州就裹足不前了,“这里的美景美食令人流连忘返”。
“猪掌柜”自己也没想到,这一留就留到了现在,五花八门的徐州美食让他越来越喜爱。去年假期结束后,他将家人送回北京,自己在徐州租了间房,借助本地老饕撰写的美食“秘籍”,开启了探店之旅。
徐州市文旅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当地游客接待量2160.4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7.65亿元,两项数据同比增长均超过60%。
从文旅传导至产业布局,生态理念成为“黏合剂”。“腾笼”之后,徐州向芯片产业、信息技术等新兴领域发力,高质量建设“343”创新产业集群。GDP冲击“万亿俱乐部”的同时,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34.5%、降幅全省第一。
江苏省2024年重大项目名单中,有54个新一代信息技术项目,徐州入选7个,数量仅次于无锡、苏州。苏北新“硅谷”正在悄然蓄势。
朝阳初升,云龙湖里碧水清波,随风荡起的波纹一圈圈向外传递,仿佛映照着这座生态之城的远大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