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观察 | 有了充电棚,电动车为啥还进楼?

为什么拦不住电动车进楼充电?按照一般逻辑,电动车进楼,背后原因无外乎公共充电设施不完善,例如充电口少,就会出现电动车进楼或在家充电的情况。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有的小区新建了充电车棚,充电口数量也不少,却依然有居民反映充电不方便。
原来,由于车棚管理不到位、非充电车辆占位等问题,让居民有时不得不采取“权宜之计”。
现场
有充电口却不一定有电
近年来,随着电动自行车数量越来越多,许多小区的停车棚也升级改造,具备了充电功能。然而记者发现,充电车棚虽然方便了居民充电,却也存在着管理维护不到位、信息公示不明等问题。
西城区新街口大街28号院是一座老小区,这几年也设立了充电车棚。车棚顶部覆盖有挡风遮雨的彩钢板,充电插口和刷卡机等设施均匀分布在车棚一侧。和普通车棚不同的是,充电车棚内多了“当心触电”“注意防火”字样的提示语。
在这里充电如何操作?如何收费?转了几圈,记者发现,车棚中并未公示充电操作流程、收费项目、收费标准以及结算方式的重要信息。用手机扫描刷卡机上的二维码后,记者登录了该智能充电桩的线上平台,但平台只提供了附近电站查询、订单记录、账户信息等内容,依然没有找到收费标准相关信息。
图片
新街口大街28号院充电车棚的一角,堆放着废旧家具等杂物。
记者发现,该车棚并非电动自行车专用,在车棚两端的位置,还设有部分普通自动车停车位。在车棚一角,还堆放着旧沙发、旧椅子等很多破旧的大件垃圾无人清理。
图片
鑫兆佳园小区内,充电桩已经损坏无法使用。
在朝阳区鑫兆佳园小区,则是另外一番景象。偌大一个小区内,有充电桩也有充电柜,而且运营商各不相同,仅仅100米的范围内,就有绿能充锋、金点驿充、中国铁塔等不同运营商设置的充电装置。虽然运营商设置了24小时客服电话,但这些充电装置却看上去缺乏维护,有的设备箱已经落了厚厚一层灰尘,有的充电插头耷拉在地上,看上去已经很久没人使用。在其中一个充电车棚内,已经贴出了“电缆损坏暂停使用”的告示。
“有充电口,却没电,这怎么用?”一位居民揶揄道。
充电棚里“占车位”让人头疼
小区里有了充电车棚,但相比电动自行车的数量,充电口毕竟有限。于是,“轮流使用”就成了充电车棚里不成文的规定。然而,有的居民似乎并不在意这些,充上电之后就不管不顾,从而产生新的邻里矛盾。
“晚上下班之后,经常遇到充电口全被占满、没地儿充电的情况。”提到如何为电动车充电,家住新街口大街28号院的张女士感到特憋屈。
28号院属于典型的老旧小区,许多家庭都使用电动自行车代步,甚至有的居民家里有两辆以上电动自行车。因此,晚上下班后,小区里经常出现“抢地儿充电”的现象。
图片
新街口大街28号院内,非充电车辆停在了充电口前。
“只能隔一会儿下楼看一眼,有时候为了抢个充电口,一晚上要下楼好多趟。”张女士无奈地说,28号院共设有两处充电车棚,距离她家最近的车棚共设有20个充电口。看着不少,但让她郁闷的是,有的电动自行车尽管已经充满电,却仍然占据着充电位,没有及时挪走,导致充电口的利用率和周转率不高,居民只能苦等。
有充电车棚,却没地儿充电的问题,家住德外大街2号院的王先生也遇到过。“没有充电车棚前,大家都靠‘飞线’在楼下充电。有了充电车棚,的确方便安全多了。”但由于小区电动自行车多,下班较晚的王先生常常抢不上充电口。无奈之下,王先生有时只能在附近几个小区内转悠,上别的小区“蹭”充电口。
图片
经开区一处小区,充电口前停放的大多数车辆并未在充电。
非充电车辆占位问题,并不是老旧小区的“专利”。在一些新建小区,非充电车辆占位也常常让居民感到头疼。在经开区某小区的充电车棚内,共设有60个充电口。按理说,可以很好满足居民的需求。但记者看到,车棚里的电动自行车停得满满当当,而正在充电的车辆却寥寥无几。大部分电动车,仅仅是为了停放。
管理
充电车棚“只占不充”已有标准
关于充电车棚怎么建、怎么充,其实已有标准。去年7月,北京实施《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运营管理服务规范》地方标准,对充电设施的设置、管理等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根据该规范,充电设施不应设置在地势低洼或建筑物雨水管口、河道等附近,应与污水、自来水、燃气、电力等地下设施管道、井盖保持1米以上安全距离,宜靠近消防站、消火栓或水源。此外,充电设施不应占用人行通道、疏散通道、消防车道,宜设置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内。交流充电桩的充电插座安装高度距地面应为0.8米至1米,未设置在电动自行车停放场所的应具备遮雨措施。
为了便于监管,规范还提出,充电设施运营场所宜设置24小时可视监控系统,监控界面应覆盖全部充电设施及充电车辆,图像应具备储存、查询、回放功能,且存储时间应不少于7天。充电设施还应具备远程通讯功能,提供公共充电服务的充电设施应具备接入北京市电动自行车集中充电设施监管平台的功能。
收费标准等信息也应在醒目位置进行明示。规范要求,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应公示运营单位名称、操作流程、安全注意事项、收费项目、收费标准、结算方式、24 小时服务电话等内容。居住区内充电设施的公示内容应设置在醒目位置。
记者注意到,按照上述要求,收费明细应至少包含充电单价、充电量、电费金额、服务费单价、服务计费量、服务费金额和收费总金额等明细。另外,客户端应显示充电设施实时信息,包括设施运营状态及设备使用、闲置、故障等信息。充电设施运营单位公示的24小时服务电话应有人值守,为用户提供充电业务咨询、投诉、报修等服务。
关于非充电车辆占用充电位的情况,规范也有相关规定。规范指出,工作人员应进行日常巡检,避免非充电车辆占用专用充电区域、充电完毕车辆占用充电接口等行为,引导居民按照集中充电区域、非充电区域正确停放电动自行车。
图片
大兴区瀛川府小区内的充电提示。
其实,不光官方文件有明确规定,充电车棚也都张贴了充电时长不宜过长的提示。位于大兴区的瀛川府小区是2022年入住的新小区,在小区的充电车棚内,特别张贴了电动自行车充电的注意事项。根据该提示,高温不要充电、不要行驶后马上充电、充电器不要乱用,以免损坏电池或引发火灾。充电车棚还特别提示:“电池不能过度充电,如果没有自动断电装置,在给电动自行车充电后的6到8小时内应及时断电。”
在朝阳区一个老小区的充电车棚内,也设置了类似的安全提示:“电动车需按秩序停放充电,充电时长不得超过8小时。不充电或充电完毕的车辆不得停于此处,应停放在指定的位置,以方便下一辆电动车充电。”
不过,这些条款的约束力究竟如何,居民们却表示说不好,“主要看个人自觉”。
高招
这里骑手数千,为啥没有充电焦虑
可见,即使小区里配建了电动自行车充电设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依然会出现充电口不够用的问题。这些问题也是造成电动车上楼的因素之一。
在北京,整日在街头忙碌穿梭的外卖小哥无疑是电动自行车使用率最高的人群。他们的充电问题如何解决?出人意料的是,外卖小哥中很少有人在室内充电,也很少有人因为充电问题而焦虑。
图片
小区内的共享充电柜深受外卖小哥欢迎。
原来,外卖小哥大都使用换电设施,从而节省了充电时间和寻找充电设施的时间。以朝阳区费家村为例,费家村住着数千名外卖、快递小哥,按照常理来说,村里的充电设施应该是“抢破头”。然而,村里却很少发生因为充电问题而出现的不和谐。外卖小哥常凯告诉记者,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小哥都在使用“共享换电”,即,使用充电柜及时更换电池。
常凯介绍,目前市面上有多个共享换电品牌,一般包月在300元左右,一次基本上可以跑40公里,可以随便用。正因为共享充电柜的出现,才让外卖小哥的充电问题不再是问题。他说,以前没有共享充电柜,有的人会在家里充电或是飞线充电,甚至是对电池进行私自改造,这些都有安全隐患。
与此同时,村里还改造了户外公共充电设施,让大家充电更方便。常凯说,村里使用这些设施充电的,主要是上下班通勤使用,和外卖小哥并不冲突。他认为,随着共享充电柜的普及,小哥们没有了充电焦虑,充电的安全系数也大大提升。从某种角度来说,推广共享换电,是解决充电设施不足、避免电动车上楼的好办法。“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价格不能太高。”
常凯表示,电动车上楼背后,既有充电设施不足的原因,也有部分人存在着侥幸心理。他认为,杜绝这一乱象,需要加强居民区的充电配套设施,同时加强排查力度,防患于未然。此外,从源头上,电动自行车生产、维修厂家要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电池。“水火无情。每个人都是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应该自觉抵制上楼充电、充电入屋。”他说。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