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 赵筱民:把西安鼓乐之美展示给全世界

“咚,咚咚……”4月15日,古城西安风和日丽。西安大唐芙蓉园紫云楼里,舞台剧唐代宫廷燕乐《鼓》正在上演。
鼓声阵阵,满座寂然。伴随着“西安鼓乐流传自长安大唐宫廷燕乐……”的开场念白,一位头发花白、身材清瘦,身着深蓝色长袍的长者出现在聚光灯下,他就是赵筱民,西安鼓乐“一代宗师”赵庚辰先生的次子、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
图片
4月15日,演出结束的赵筱民 和外地游客探讨西安鼓乐。(记者 李彦伶摄)
“西安鼓乐”源于唐代燕乐,至今已流传1300多年,是中国迄今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民间器乐乐种之一。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素有“中国古代音乐的活化石”和“中国古代的交响乐”美称。  
今年69岁的赵筱民世居西安市东仓,受父亲、西安鼓乐大师赵庚辰影响,从19岁开始学习西安鼓乐。五十年来,他把一腔热血投入到西安鼓乐的研习、传谱及韵曲中,为讲好非遗故事、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日,在紫云楼三楼的化妆间里,刚刚结束演出的赵筱民点起一支烟。提起西安鼓乐的传承,老人情绪有些激动,他说,西安鼓乐兴盛时,西安一度活跃着百余家鼓乐社,东仓鼓乐社便是其中之一。由于各种原因,西安鼓乐曾一度没落。为拯救西安鼓乐,赵筱民同父亲赵庚辰、师兄——时任东仓鼓乐社社长的范炳南,开始搜寻散落于各处的工尺谱和乐器。1981年,东仓鼓乐社恢复活动,赵筱民便跟随父亲赵庚辰在街坊邻里间传授鼓乐,为东仓鼓乐社的发展寻找机会,他们先后参加了红五月音乐会,在省委礼堂、文宝斋等地举行演出活动。
图片
唐代宫廷燕乐《鼓》表演现场
2000年,赵筱民经师兄范炳南推荐,随父亲到西安交通大学艺术系教习西安鼓乐。为解决西安鼓乐后继乏人的现状,2004年,赵筱民同师兄范炳南走进渭北地区等地,招收徒弟近百人,在西安市长安区租下一农家小院,教授学员读谱、韵曲。  
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2006年,赵筱民和师兄范炳南随东仓鼓乐社入驻西安大唐芙蓉园,每天定时、定点演奏西安鼓乐,十余年间演出上万场次,受到中外游客欢迎。  
2017年,赵筱民被授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代表性传承人。  
“我们不仅希望通过具有故事性、娱乐性的表演方式将西安鼓乐之美传递给观众,更希望展现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魅力。”赵筱民说,尤其是古典音乐传统“非口传心授,不得其精”的要义和一代代乐师以生命传承鼓乐灵魂的精神。  
图片
图源西安发布
今年68岁的乐手杨西建和赵筱民是同坊,他说,赵筱民就是他们心中的老大哥、工作中的榜样,为传承弘扬西安鼓乐不遗余力,西安鼓乐能走到今天,他们这些人功不可没。  
今年35岁的鼓师齐兴峰,15岁时便跟随赵筱民学鼓,今年已整整20个年头了。西安鼓乐调式为七声音阶,“工尺谱上的字就像蝌蚪,唱着唱着就睡着了。”曾经多少次,齐兴峰迷茫过、退缩过,但在师父赵筱民的耐心教导下,他坚持了下来,从学员一直做到鼓师。  
“赵老师在西安鼓乐技艺的传授上毫无保留,还教会我们许多做人的道理,让我们深感使命在肩,传承西安鼓乐责无旁贷!”刚换下演出服的齐兴峰感动地说。  
图片
图源西安发布
“择一事,终一生,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让赵筱民略显遗憾的是,东仓鼓乐社保存的上千首乐谱中,如今能演奏的也只有百余首,传承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他说,西安鼓乐的保护和传承应遵循“守正创新”的原则,“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根”,既保持西安鼓乐的原汁原味原生态,又要大胆地进行创新,把西安鼓乐之美展示给全世界。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古老的西安鼓乐也火上了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如今,东仓鼓乐社官方抖音账号“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粉丝达50余万,视频点赞量超133万次,视频作品累计播放量超1500万次。  
“太震撼了!西安鼓乐魅力无穷,中华文化璀璨夺目!”当日,来自苏州的游客蔡建平观看演出后激动得拍手称好。她说,很早就听说西安鼓乐很有魅力,这次陪家人来西安出差,专程赶来亲身感受西安鼓乐,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真是太震撼了,“如此鼓乐、如此长安”,真是让人流连忘返。
来源:各界导报社会版
记者 李彦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