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万娜:每个孩子 都应该闪闪发光

编者按:教育是强国兴起的关键因素,教育的对外开放则是强国建设的重要路径。在江苏,“重教尚学”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特别是国际教育,已经成为江苏教育的一大特色。2024年,国际在线江苏频道推出《国际校长Show》系列人物报道,专访在江苏深耕教育一线的优秀国际校长代表,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他们在江苏的国际教育故事,求同存异,包容互鉴,助力江苏教育对外开放的高水平建设。
讲述人:伊万娜(Ivana Davidovic),塞尔维亚籍,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国际部中美班学术校长
  2018年,我正式入职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国际部,职务是中美班学术校长。我上的第一堂课,是跨文化交流。听我课的学生,是学校国际部的第一届学生,只有15人。
  我没有很紧张,因为我很有教学经验,之前我在欧洲、中东的一些国家都教过学生,还在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担任过外籍老师。
  另外,我的中文很好。我喜欢中文,之前在塞尔维亚最好的高中读中文班。来中国后,我拿到了南京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博士学位。
  帮助孩子、付出自我、迎接未来,我踏出了在中国高中教书的第一步。此后的每一堂课,我越来越胸有成竹,懂得如何以合适的教育方式,陪伴着一位位孩子成长。
图片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国际部中美班学术校长伊万娜
人有自信,才有动力
  在国际部,学生们的课程数量会多一些。除了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中方课程,领导力、创造力、电影文学、微积分等国际课也是必修学科。只有双向课程全部修满学分,学生们才可以领到两本毕业证书——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毕业证书和合作国际学校的毕业证书。
  作为学术校长,我同时负责个人理财、领导力等课程,组织着国际部中美班学生会,领着孩子们在课业之余,释放潜在的能量。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国际部的教育团队很优秀,大家都积极向上,为了学生而努力工作。在这样的氛围中,我对国际教育也越发重视。
图片
伊万娜教学现场
  其实刚来学校的时候,我很有压力。
  这里挑战与机遇并存,我要做很多很多事情:中美班的国际课程该如何完善、中方课程如何合理分配、美方课程如何更加贴近出国的需要……都需要整个团队来认真对待,让每个细节都做到完美,而且适合孩子们的发展。
  对于国际部的每一个孩子,我没有固定的教育方法。因为在我的心目中,每个孩子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个体。
  接手一个新班级,首要之事,我要找到帮孩子们树立自信的方法,比如将兴趣融入到课程里。我常常跟孩子们说:“人有自信,才有动力,从而调整自己,迈向成功。”
  但并不是每一位学生刚来就已经做好了准备,这就需要老师的引导。
  我们班上有一位男孩子,非常优秀,但他也有缺点,在自主学习能力上稍微欠缺,也难以融入学习小组中。我开始仔细地观察他,后来我发现了他的一个兴趣爱好——NBA(美国职业篮球联赛)。
  某一次实践课,我在课堂上布置任务:“体育在美国历史、社会和文化发展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下节课,我们将邀请一位主讲人,说说NBA有关发展,并且主讲人将解答同学们的所有提问。”
  在课后,我找到男孩,问他愿不愿意准备一个课件,与大家分享自己的NBA故事,男孩肯定地点头:“老师,我完全可以做到。”
  果不其然,在那次实践课上,男孩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我想,这次成功讲座,给他灌输了满满的情绪价值。大家突然发现了他的闪光点,他也收到了同学们的认可和尊敬。在这件事的激励下,他也更加热爱学习,喜欢和同伴交流。
  我经常这样帮助孩子找回自信心,给他们自我表现的机会。在课堂中,我从来不批评孩子,我坚信,让孩子的自尊心受挫,是一种失败的教育。每个孩子都应该闪闪发光,不应该因为小的挫折,而心灵蒙尘。
图片
伊万娜(左二)和她的学生们
你尊敬我、我尊敬你
  2024年,我在南京市第十三中学国际部迎来了在中国高中教书的第六年。
  6年的时间,我见证了国际部扩大、改善、兴旺的全过程。许多场景也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为了尽我应尽的职责,让每一位国际部学生发挥自身的潜能,我独自留在国际楼的办公室里,伏案工作直至深夜;在每一个极有意义的中国节庆日,带领学生会的成员们,开展充满想象力的活动,充分释放学生们的内心世界;还有毕业时,孩子们脸上灿烂的笑容和不舍的泪光……
  这是一段宝贵的经历,我想对于孩子们也同样如此。
  我经常会思考,除了教会孩子们技能和知识外,我们还能给孩子带来哪些变化,我们怎么让孩子们去看待这个偌大的世界?
  让孩子学会从另外一个角度分析事情和问题,学会了解不同的观点,吸取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尊重他人,也是我重要的一个教育理念。我经常说:“孩子们,不要墨守成规,试试调整,用所学知识矫正自己、矫正老师。”
  这些对孩子们都非常重要。坚持下去,会看到他们显著的变化。
图片
伊万娜(左二)与学生们交流
  在我的课程小组里,所有孩子们都由抽签分组,与什么人进行合作,完全随机。我也经常会遇到状况,有孩子就会说“老师,我不想跟某某在一组”,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微笑着,遗憾地摇摇头,告诉这位孩子:“老师我也没有办法。”
  这也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会追问孩子们:“现在这位是你的同学,但你将来或许要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宗教信仰、不同国度的人合作,他们的行为风格不一定适合你,这时候,你去找谁说你不想和他一起合作呢?”
  每个人都不一样,也不用去同意所有的观点,保持“你尊敬我、我尊敬你”就可以——这也是国际化的教学思维中,需要传达给孩子们的一部分。
  正如教育本身,也永远是求同存异的。我自己的两个孩子也在双语国际学校就读,参加了中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样的教育方式将为孩子们今后的学习打下坚持基础。我不会将国际教育与中国教育相比,没有谁好谁坏之分,每个风格各有千秋。
图片
伊万娜与毕业学生合影
  在中国的各个省份之中,江苏尤其重视教育。而在南京,国际教育的发展氛围极其友好,这座城市的国际化视野不可想象之大。南京的国际学校越来越多,学生们的前途也越来越光明。
  我也希望,南京的国际学校老师们能有一个平台,可以集聚到一起,在相关教育部门的指导下,畅谈彼此的一些计划,分享一些资源。每个学校也能展现自己的特色国际教育,提供更加广阔的选择,这些都需要大家团结起来,去努力做好。(文/图 陈小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