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少年结伴同行,在广州共度“博物馆奇妙夜”

触摸恐龙蛋化石、走近青铜文明、了解广东历史文化演变史……4月23日晚,2024年世界少年儿童发展论坛系列交流活动之“博物馆奇妙夜”在广州举行。近200名中外少年儿童、成人嘉宾走进广东省博物馆,尝试“用科学打开博物世界”,沉浸式进行了一场奇妙夜游。
图片
中外少年结伴同行,奇妙夜游博物馆
当晚,儿童参与者们分为4支科普小队,按照“广东历史文化”“广东自然资源”“青铜文明”“工艺艺术”等路线,在小队长的带领下前往不同的主题区域进行沉浸式探索。
图片
图片
在参观过程中,孩子们在博物馆的空间内邂逅了多个“奇妙伙伴”(现场根据博物馆场景设计的游戏角色),并在他们的引导下完成不同的文博体验任务,深入体验中华文化魅力。参观结束后,中外少年儿童还分组进行了服装设计创作、贝壳首饰制作、青铜器纹饰拓印、木雕贴金等特色体验活动。
澳门中华学生联合总会代表、来自澳门化地圣母女子学校的六年级学生陈可雯告诉记者,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参加此次系列活动,“我在活动中学习了很多科学知识,也结识了很多新的朋友。我希望未来世界会更好。”
图片
触摸恐龙蛋化石,收获新颖科普体验
在贝壳首饰制作体验环节,孩子们将亲手挑选贝壳,用自己的创意和灵感,将它们打造成独一无二的时尚饰品,领略大自然的神奇。来自辽宁沈阳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的六年级学生王森高兴地向记者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一串错落有致、色彩搭配丰富的贝壳串。
图片
“今天在广东自然资源展厅参观古生物馆,看了很多恐龙化石,还触摸了用于教学的恐龙蛋化石,是特别新颖的体验。参观过程中我还向讲解老师请教了诸如在参观文物的过程中为什么不能使用闪光灯拍摄等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参加论坛的几天时间里,王森表示自己结交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朋友,听了专家学者讲授的人工智能等科普课程,他坦言很大程度开阔了自己的眼界。未来,他希望能成为一名网络安全员,让大家能享受到更纯洁、更快乐的上网体验。
图片
走近“青铜文明”,领略民族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古时候称为“金”或“吉金”,同时也是古代冶金技术的结晶。丰富多样的纹饰,不仅通过夸张和融合的方式体现出强烈的装饰性,还蕴含着古代人民寄托其中的向往与愿景。
图片
参观了三星堆青铜面具等一系列文物精品后,“青铜文明”线路的小组成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用宣纸和墨汁,亲自体验青铜器纹饰拓印,领略奇妙的青铜器艺术。
“今天在博物馆里深入了解了青铜器的制作过程,并通过几个步骤体验了青铜纹饰拓印,更深刻体会到在古代就有了很先进的制作技术。”香港苏浙公学初二学生李光懋告诉记者,这几天令他印象最深刻的环节是乘坐无人驾驶汽车,“自动驾驶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便利。”
图片
图片
“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粤绣是怎么成为备受外国人欢迎的贸易商品的呢?各种精美的丝织品是如何生产制造出来的?走进“她们的盛装与嫁衣——珠江流域女性民族服饰展”,中外少年们还了解到,珠江流域的女性民族盛装和嫁衣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反映了民族历史、民族性格、民族审美,又保留了众多中国古代服饰的遗风,体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特质。
图片
而在潮州木雕艺术展厅,“小工匠”们则一同揭开中国四大木雕流派之一——潮州木雕的神秘面纱,他们“参与”了当地老寿星的寿宴,参观祠堂民居,并亲手制作“金漆木雕”,感受潮州木雕金碧辉煌的独特之美。
工作人员介绍,本次活动以“跨学科融合+沉浸式演绎”的方式,通过一个故事,两重体验(故事角色体验、文博探索体验),三层玩法(剧情演绎、任务探寻、组团挑战)、四种角色,五大展馆,创新多元化互动体验,旨在激发参与者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参与者的科学探索精神,同时深度体验中华文化魅力。
文/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
图、视频/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张姝泓
广州日报新花城编辑:李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