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30年,鼓励创新推动产业繁荣 | 快评

2024年4月20日,是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30周年。
1994年4月20日,一条64K的国际专线,将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接入国际互联网。1995年5月17日,当时的邮电部正式宣布向社会开放计算机互联网接入服务。一只吱吱作响的“猫”把普通人与广阔的全球互联网连接在一起。从此,中国互联网以人们难以预料的速度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有学者的研究显示,1994年年底中国只有4000名左右的网民。在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1997年12月发布的第一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中,截至1997年10月31日,中国上网用户数为62万。而根据CNNIC最近一次报告,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92亿人,高居世界第一位,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7.5%。
中国互联网产业也从无到有,从跟随到领先。中国互联网发展之初,门户网站、搜索引擎、BBS、电子邮箱、即时通讯,以及后来的电子商务、网上支付等互联网应用,都是复制国外的模式。随着产业规模和用户数量扩大,中国互联网产业也开始了自己的创新。
尤其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互联网企业凭借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和大规模用户优势,在移动电商、O2O、社交应用等领域加强创新,已经处于全世界领先的地位。电商领域,拼多多等后起之秀迅速崛起,Temu、SHEIN等跨境电商不断在海外市场攻城略地。字节跳动旗下的短视频应用TikTok在美国市场占有率之高,让美国政府感受到威胁,多次威胁其要么出售要么退出美国市场。
从模仿到创新,中国互联网已经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最繁荣的互联网产业之一。衣食住行,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为人们带来极大的便利。
繁荣的互联网产业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市场。电商客服、主播等电商从业者,还有互联网企业的开发、运营、管理人员等等,同样数量庞大。“互联网大厂”一度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首选。
平台经济还产生了庞大的灵活就业工作岗位。全国总工会的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包括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配送员等在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已达8400万人。而且这些新形态的就业,更加自由、更加灵活,一些人失业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也可以将其作为临时的过渡,以解燃眉之急。
中国互联网产业的繁荣,是开放的结果。首先是对外开放。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商业模式是从国外传入的,早期互联网创业者包括一批海外留学归国的中国学生,还有关注国外互联网发展的有识之士。他们也吸引了大批的国外资金,投资中国互联网市场。
还有内部的开放,也就是鼓励创新,尽量减少管制。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一大批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中国互联网产业发展之初,可以说是“野蛮生长”,基本上没有事先的管制。这种宽松的环境,让企业家精神充分释放,使中国产生了一批世界级的互联网企业。随着产业走向成熟,对互联网行业的监管也逐渐跟上了技术的发展步伐,与技术发展齐头并进,甚至有监管走在行业发展前头的趋势。
创新往往是在管制范围之外发生的。而互联网产业正是创新驱动型的。如果管制过于严格,创新就很难发生。比如在共享单车、网约车发展之初,一些出租车司机认为网约车是“黑车”,是不合法的,一些地方出现了禁止网约车的倾向。对此,中央及时表态,提出对共享经济这种新业态、新模式,要采取包容审慎的态度,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没有包容审慎的态度,就没有现在几百万网约车司机的就业岗位和数千亿元的市场规模。
如今的互联网和数字技术前沿,是包括大模型、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的AI技术。而在这一领域,中国企业在技术上还落后于竞争对手美国,需要迎头赶上。而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中国可以说走在了世界前列。
中央文件强调,对互联网平台经济,要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本着鼓励创新的原则,在严守安全底线的前提下为新业态发展留足空间,对一时看不准的,设置一定的“观察期”,防止一上来就管死。
30年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和创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对经济社会作出了重大的贡献。30年后的今天,人工智能发展日新月异,互联网国际竞争更加激烈,中国互联网产业更加需要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环境。只有提倡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才能为平台经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只有给互联网企业留有足够的空间,他们才能保持创新性、保持勇于探索的奋斗精神,才能在引领发展、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
辛省志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