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人与自然的平衡点,一个广东典型镇初尝山水工程“甜头”

“你下你的雨,我睡我的觉。”梅州市大埔县三河镇旧寨村村支部书记吴志辉打趣地说。放在整个三河镇,这都是汛期里从未有过的安稳。
4月4日,时值强降雨、强对流多发季节,广东宣布正式入汛。三天后,韩江发生2024年第1号洪水,位于三河镇的韩江三河坝(三)站于7日23时出现洪峰水位42.97米,超警戒线0.97米,而后洪水平稳出峰。
三河坝乃韩江源头,两江一河汇流于此,使得汛期总是牵着三河镇临江而居的村民的心。作为老旧寨人的吴志辉印象颇深,“以前最怕发洪水,遇到强降雨就得转移安置,尤其是靠河的房屋,很怕地陷塌方。”
一个多月前,三河镇的韩江源驳岸生态修复项目刚刚完成主体工程,便兑现了此次难得的“踏实”,这只是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项目(以下简称“山水工程”)的数十个子项目之一。正是积极探索一体化生态保护修复管理体制机制,三河镇初尝了生态红利的“甜头”。
图片
韩江上游以梅江(西北方向)为主流,与汀江、梅潭河(东北方向)于三河坝汇合而成,形如右倒的“人”字,自北向南润泽下游及潮汕地区2100多万人。
寻找“平衡点”
韩江流域主要位于粤东、闽西南地区,跨越广东、福建和江西三省,其上游以梅江为主流,与汀江、梅潭河于三河坝汇合而成,形如右倒的“人”字,自北向南润泽下游及潮汕地区2100多万人。一直以来,韩江流域综合治理备受关注。
我国于2020年明确了以“三区四带”为核心的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布局,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就位于南方丘陵山地带的核心区,是广东重要的生态屏障。
2021年5月,由梅州市组织申报的广东南岭山区韩江中上游山水工程项目,从全国首批29个竞选项目中脱颖而出,顺利入选,助推梅州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广东样本。
据了解,该项目实施期为2021-2023年,划分了南岭山地水源涵养区、梅江上游脆弱生态修复区、梅江中下游城乡生态提升区、韩江干流水生态保护区、榕江北河水生态修复区5个修复单元,共17项治理工程,旨在治理历史遗留矿山、崩岗等生态突出问题,实现区域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提升,初步建立生态保护修复管理制度和体制机制。
过去三年,梅州市山水工程共实施了84个具体子项目,总投资62.1亿元。其中13个已完工并验收,40个已完工,31个正在施工,大部分接近完工。
“山水项目实施到中期,我们逐渐发现,原方案规划的项目有些零散,没有充分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的理念。”三河镇副镇长张维涛告诉南都记者。去年,张维涛从大埔县自然资源局调至三河镇,主要负责自然资源(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城综)相关工作。
为实现“一体化”要求,梅州市对整体项目实施方案做了修订,由8个县(市)区各牵头打造一个精品项目或示范项目。为进一步对标先进,梅州市山水办曾组织赴省内外多地考察,学习借鉴当地山水工程的宝贵经验和先进做法。
大埔县主抓了精品项目之一的韩江源生态环境整治与修复工程项目,包括8个子项目,分别是大埔县城区截污管网建设工程、2022年大埔县镇村污水管网完善工程、韩江源驳岸生态修复工程、韩江源梓里水河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大埔县三河镇梅江河蓬辣摊电站下游清淤工程、韩江源三河坝林业生态修复项目、韩江源林分改造工程、梅潭河驳岸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26294万元。
“我们把不同类型的项目整体打包,有阶段、有顺序、有计划地推进实施。”张维涛解释称,将截污管网建设和镇村污水管网完善工程纳入精品工程中,目的在于从韩江源头解决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扰,打好生态治理与修复的基础,再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角度修复生态隐患,才能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升级。“我们希望找到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点,让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稳定性才能逐渐提升。”
图片
三河镇三河坝区域航拍图。
消除“距离感”
2021年1月,在大埔县高陂镇上游约五公里处的韩江干流上,作为国家172项重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韩江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下闸蓄水,并于次年8月全面完工,防洪、供水、发电、通航、生态等效应逐步显现,惠及约750万人。
同样在2021年,“水中大熊猫”鼋时隔30年重现韩江,此后又多次发现于此。专家判断,得益于韩江流域整体环境改善,鼋已在此形成一定数量的种群。
“高陂水利枢纽工程投入使用后,处于上游的三河坝水位明显被抬高,原本不涉水的河堤长期泡水,迟早会引发崩岗。”张维涛指出,这不仅影响居民生活生产,也影响鼋的栖息环境。
在三河镇,按照生态环境影响最大、人民群众最关切的优先级排序,韩江源驳岸生态修复工程和梓里水河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成了两个优先治理的项目。那些隐患明显、亟待修复的地段,便是项目选址的“最优级”。
图片
梓里水河道整治生态修复工程施工中。
随着项目进入规划实施阶段,一系列“阻力”接踵而至,首先便是村民与生态修复的“距离感”。
“‘驳岸工程’‘生态修复’,我们都是第一次听说。这里好像不存在生态破坏,怎么会需要修复?”吴志辉说,尽管村民对于往河里排污、往树丛里扔垃圾早就习以为常,今天还耕种的菜地,明天就可能被河水淹没,但大家不认识“生态优美”,又如何理解“生态破坏”。“我们村也有年轻人外出到珠三角生活,他们都会产生疑问,为什么人家的一江两岸这么漂亮?”
村干部们开始一边学习培训,一边向村民普及生态修复工程的意义与价值。“我们地处韩江源,更有责任做好生态保护,不能给下游的民众造成污染”,三河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蒲春桥指出,“但要把村民的‘私有财产’转化成公共的生态风貌,需要走进群众之中开展大量工作。”
例如,过去村民在无人管理的土地上种植了果树,如今生态修复需要将土地复原,村民便会要求一定赔偿;又如,临河建房的村民在河畔种了树,平时在树下散养鸡鸭,生活垃圾也习惯在此处理,如今要改建防洪护岸,同样出现了反对的声音……
面对层出不穷的问题,张维涛认为,这更需要广大基层干部耐心地将生态保护和修复的目的、意义、影响宣传到位,并确保合法合规地做好各项流程公示和村民补偿工作。“对村民而言,我们或许牺牲了经济发展来保护环境,实际是让群众享有更多生态福祉,它就像涓涓细流滋润着人们的生活。过个五年、十年,或者他们走出去有了对比,才能感受到‘身在福中不知福’。”
图片
韩江源驳岸生态修复工程施工图。
开启“破冰行动”
生态福祉需要与村民们共建共治共享,村干部们始终牢记这个原则,尤其吴志辉、蒲春桥都是镇人大代表。“我们每天都会入户和村民拉家常、聊生态,后来一去到那,他们就知道我要说什么”,蒲春桥说,“但不是东拉西扯,我得把好的发展案例拿给他们看。”
在珠三角等外地务工的亲友,成了那些优质案例的“收集员”。“我请他们随手拍一些图片、短视频传回来,让村民都看看,为什么人家的小河涌都能赛龙舟,我们家门口的大江大河差在哪?”吴志辉说。
所幸,一批“敢于吃螃蟹”的村民,成了项目工程开展的“破冰点”。根据资金和项目规划分段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开始干起来了。
经过专家论证,驳岸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建设具有绿化功能的框格梁生态护坡进行加固,并种植浆果类灌木植物,为动物提供觅食、栖息之地,以此提升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进而增强环境对于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
与韩江源雕塑隔江相望的,正是梅江、汀江和梅潭河汇入韩江的对冲之处龙虎坑,沿岸建有一排高低起伏的小楼房,涉及村民50多户。如今可见,江堤已建好鱼鳞状的框格梁生态护坡。“今年2月刚完成主体工程,4月初就顺利度过了一场洪水,预计4月底迎来验收”,张维涛称,这意味着,区域生态环境开始经得住自然灾害侵扰,将逐渐稳固。
图片
远眺龙虎坑,江堤已建好鱼鳞状的框格梁生态护坡。
与此同时,镇村的治污工作也在有计划地开展。通过污水管网完善工程,村民生活污水全部引流至污水处理厂处理;护坡工程建好后,一改往日杂草丛生的沿江生态,村民也不忍乱扔垃圾破坏这美景……变化在一天天发生。
村民从质疑到理解,再到主动参与其中。在“美丽乡村”“绿美广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下简称“百千万工程”)等一系列发展战略推动下,村民们重新在自家房前屋后种植有益的花草树木,打理好家庭小菜园。“这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补偿行动,区域的绿化率提高,整个生态环境逐渐稳定,这就是我们寻找的人与自然的平衡点。”张维涛称。
值得一提的是,三河坝是著名的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疫发生地,境内有全国最早建造的孙中山纪念堂,以及凤集亭、古榕渡等人文景观,是大埔县重要的文化古都。4月18日是周四,南都记者在三河坝战疫纪念园看到,园区内停了好几辆旅游大巴,给三河镇送来了一批批来自珠三角和福建等地的游客,着实热闹。
“特别是我们的圩镇,正一步步走向‘城市化’,比以前漂亮多了。”蒲春桥忍不住称赞,圩镇内建有停车场、充电桩,河堤休闲区还停有观光游艇,就像一个城市公园。而今年以来,隼、白鹭等大型鸟禽频繁光顾于此,过春时节,河里出现了一群群密密麻麻的小鱼,生态越来越好。
成功打造了先例,村干部们开展工作的底气更足了。村民的观念在转变,支持的声音越来越多。“由于我们采取分段建设的步骤实施,还没启动改造的区域,村民开始急着问‘什么时候轮到我们’。”说到这,张维涛忍俊不禁。
一代代“接力”
广东以头号力度实施“百千万工程”已一年多,强县促镇带村如火如荼。三河镇入选了全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镇,正以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示范点建设和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省级试点为契机,以典型镇标准推动“百千万工程”部署落实。
图片
大埔县摄影家协会副主席邹捷亨所拍摄的作品《红色山河大埔三河坝》,曾于2022年在中国空间站由航天员刘洋向全世界展示。
张维涛介绍,三河镇已制定典型镇建设规划相关方案,并搭建发展项目库,将以红色资源为依托,走好“工业强镇、文旅兴镇”之路。项目库就涵盖了生态、工业、文旅等不同领域的项目,使得自然生态修复与人类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我们先从圩镇范围内的三江六岸区域起步,慢慢辐射人口比较集中、呈现增长趋势的发展型村庄,最后再治理人口大量外出的调整型村庄。”他说。
为有效减小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干扰,三河镇提倡集中集约用地,推动边远山区村民搬到圩镇或本村集中居住区居住。
按照省、市、县“先建新后拆旧”方式整理建设用地的思路,三河镇谋划建设优迁快聚共富安居小区,拟建小区占地约2.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1万平方米,布置12栋252户套房,用于空心村、地质灾害区和边远山区村民搬迁安置,以新建小区置换村民老旧、残破房屋,推进健全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据介绍,三河镇正开展第一轮拆旧意向摸查,向12个村打印发放全镇596块拆旧意向图斑的图纸,总面积约203.6公顷。张维涛指出,“腾退后的建设用地会转化成指标,合理分配到工业产业集中发展地区,让原本散乱生产的地方更加集中集约,便于集中做好排污治理等工作,就能大范围减少人类生产对环境产生的影响。”
村民搬走了,他们的农用地还在原地,该怎么办?为此,三河镇探索推进农用地整理规模化经营。由镇一级牵头成立了2家强村公司服务12个行政村,闲置农用地统一租给强村公司,解决劳动力转移造成的耕地撂荒、闲置问题,推动“小田并大田”“林果地上山、耕地下山”,打造集中连片耕作区。再通过规模化流转经营,租给农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此外,通过认耕返米、扶持补贴等多种方式,激活村民种粮积极性。
据统计,三河镇已完成流转经营耕地424亩。作为省级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镇,三河镇又以此为重要抓手,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土地要素保障。当地计划新增耕地319亩,规模化流转经营2000亩,腾退建设用地818亩。
生态环境改善,农业生产水平和质量提升,让三河镇更有信心推动“文旅兴镇”。张维涛提到:“从这些角度推动地方文旅经济发展,片区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整体素质提升,形成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将能一代代地推动生态治理长远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三河镇的地理地势环境实属特殊,三江六岸将一个镇划为三大片区,一体化生态修复模式既无前人,也未必有来者。他们正在蹚出一条特有的“三河镇之路”。
南都广州新闻部出品
采写、摄影:南都记者 莫郅骅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