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梁思成纪念馆成“重走梁林路”重要打卡地 迷上山西古建,爱好者们“紧跟”梁林脚步

近年来,在古建筑文化界,很多古建筑爱好者追寻梁思成、林徽因的脚步,寻访山西古建,兴起“重走梁林路”的热潮。在清明小长假里,位于大同市东城墙广场的梁思成纪念馆引来一批批追随梁林脚步、奔着山西古建而来的游客。大同梁思成纪念馆成为“重走梁林路”重要打卡地,并由此在学界走红。
  从清静幽深到游客爆满,从逛景点到打卡博物馆,再到品味一座城市的文博内涵,梁思成纪念馆清明假期排长队打卡的现象,也是大同市近年来文化消费升级的一个缩影,市民游客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游山玩水、逛吃逛喝,而是有了更深层、更多元的文化消费选择。
  尘缘如梦情怀所系
  梁思成与大同缘起古建考察,穿越时空重新搭起纽带的是古城保护与修复。
  梁思成纪念馆位于大同古城东城墙带状公园北侧,是一个下沉式的两进四合院落,该馆占地面积1210平方米,2010年开工建设,2011年9月对外开放。青砖灰瓦的古典建筑,静静地掩映在带状公园绿植环绕的环境中,屋顶上的青瓦、脊兽,典雅内敛,恰如梁思成、林徽因当年的人文气质。馆名由中国古建筑专家、梁思成弟子罗哲文所书。馆内陈展主题为“大师·大同”,设有四个展厅,以大量文字、图片、书籍介绍了梁思成的家世、学识和成就,特别对梁思成一行来大同调查古建的那段历史进行了充分展示。
  90多年前,梁思成、林徽因一行曾到大同考察,20余天时间先后走访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等,为这座千年古都诸多古建筑留下珍贵的测绘图稿和文字资料,让诸多“藏在深闺无人知”的中国古代建筑瑰宝展示于世人面前。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梁思成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和深入研究,构架了中国建筑史的研究体系。
  梁思成纪念馆与大同的渊源不仅于此,梁思成当年提出的“梁陈方案”,启迪了历史文化名城大同在古建保护修复中的整体性规划。1950年2月,梁思成、陈占祥共同提出《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设》,史称“梁陈方案”,其所包含的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堪称一部全面、系统的城市规划设计建设书。曾在北京无法达成的“一轴双城”夙愿,于半个世纪后在数百公里之外的大同得以实现。大同因此也成为全国第一座按照“梁陈方案”保护古城的城市。
  “大同在保护、规划与发展中用科学实践告慰了先师。在东城墙外专门设立梁思成纪念馆,也是大同古城保护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大同市梁思成纪念馆主任马世野说。
  人文气韵热捧打卡
  近年来,在古建筑文化界,很多古建筑爱好者追寻梁思成、林徽因的脚步,寻访山西古建。2021年,省文旅厅推出“重走梁林路”;2023年6月,由知名学者魏新、古建研究者白郁联袂撰写的《重走梁林路:我们的古建考察笔记》一书首发;同年9月,山西文旅部门面向“Z世代”推出“重走梁林路”山西古建创意推介会。
  在“重走梁林路”的热潮中,有很多推介推广中国古建和传统文化的自媒体博主,将目光聚焦梁思成纪念馆,而在清明小长假里,一批又一批的游客也将这里作为“重走梁林路”的重要打卡地。
  梁思成纪念馆建筑面积并不是很大,但在清明假期里,参观人数总计7230人次(去年清明假期为1天,该馆游客为218人次)。该馆清明假期周报的统计数据显示,游客构成中,18-39岁的青年游客是主流,共计5156人次,占比71.31%;省内游客2036人次,占比28.16%;省外游客5194人次,占比71.84%。省外游客来自北京、天津、内蒙古、河北、河南、辽宁等地。
  梁思成纪念馆今年清明假期的游客里,很大一部分是研学游,这与此前展馆开展的《巧夺天工的古建——榫卯》《巧夺天工的古建——斗拱》《中国古建筑屋顶鉴赏》等社教活动有很大联动性。梁思成纪念馆近年来围绕《营造法式》这一北宋建筑类古籍,结合梁思成所著《中国建筑史》,积极开发相关社教课程,通过对博物馆资源的有效利用,充分展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职能,让馆里的陈列“走出去”,让馆外的观众“走进来”。
  来自南昌的涂先生说,从抖音上看到梁思成纪念馆很有文化气息,于是专程过来看一看,没想到这也是这次来大同非常特别的游览体验,可以从文物中感受历史。
  山西晚报记者 郭斌 通讯员 任翔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