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宝招牌书家

早上海志愿者
匾,古时称额,亦称匾额。相传我国的匾额文化肇始于秦汉,在汉高祖时就有萧何搦笔的“苍龙”、“白皂”之说。牌匾艺术熔书法、装饰和建筑艺术于一炉,呈现出丰富的形式。匾额的书法,一般称为榜书。
在我国,每一座城镇总有繁华的商业街,而这些商业街上,商厦林立,店堂栉比,人头攒动。有些有文化或憧憬景仰文化的店主,总冀望自己商店的招牌有名家或书家来书写,以彰显浓浓的文化气息,以体现不俗的文化含金量。而且,愈是大店名店愈有大牌书家题写招牌。名家书写的招牌,对于增添商家的文化含量,提升商家的形象,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招牌是一地或一店的文化与脸面。
我记得,我去北京琉璃厂印象最深的匾额,皆出自名家大腕之手,比如郭沫若、启功、赵朴初、吴昌硕、翁同龢、徐悲鸿等。上海亦如斯。陆润庠题写童涵春,郭沫若书写燕云楼,刘海粟挥毫梅陇镇,赵朴初染笔功德林,周慧珺搦管上海影城等,皆为名店名招,深入人心。
那么,具有邈邈千年历史的七宝镇呢?犹记得文革那时,七宝书家梅国华的黑体字与隶书、陆家富的行书与魏碑真乃大字如斗,大行其道,比比皆是。如今,七宝镇是被上海市授牌“中国书法之乡”的城镇,因此,不少商店的招牌匾额,同样出自七宝里人书家的妙墨,让游人在逛七宝老街的同时,一览精美书法艺术之翰墨芬芳。
复旦大学教授、著作等身的沈渭滨老师,一笔隽永的行书,真乃笔笔不苟,字字锦绣。那源于他学养的宏富,书法技艺的精湛,带来的墨香衍芬。“塘桥饭店”牌匾,笔跃句舞,尺幅璀璨,乃出自沈老师之圣手。
七宝镇政府领导王俭,政事之余亦嗜好舞文弄墨,其隶书可见汉隶之形,又可窥清代书法巨擘邓石如、何绍基、伊秉绶等名家之书风,端的是取法乎上,突破墨守成规的路数,“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由他大笔挥成了“恒霖茶楼”、“七宝宝丰饭店”之店招。
七宝古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马神龙,本着不采百家之美,难成一家之奇的意念,在文峰墨海中遨游笔墨。笔者曾见其“古墨轻磨满几香,砚池新浴灿生光”、“清正是为人之本”等沾墨运毫、濡墨淋漓之行书墨迹。由他题写了沪语“屋里厢”店牌。寥寥字仨,尽得风流。
就职于七宝文化中心的书法大家杨耀扬,有多部皇皇书法著作问世。他的字犹如神奇之精灵,扬珠溅玉,璨若彩虹,蔚如锦绣,超群拔伦。书写招牌于其乃小菜一碟也。他曾摇笔生辉的有“老街食坊”等六、七块招牌。
原为上海教育出版社编辑部主任的冯念康,几年前的《七宝通讯》刊头的“七宝”俩字,就是他风神潇洒游云惊龙大气行走的隶书墨宝。由他题款的“七宝茶馆”,闪闪熠熠在塘南桥堍旁;还有塘桥以北的“七宝老饭店”亦出之其不凡之手笔。
为七宝商店题写招牌最多者,非陆家富莫属也。他九岁习字,早狎于笔,临池不辍,磨勘藻历,揽前贤书家于襟抱,掠各路大家之秀美,拾珠摭玉,探得丰肌秀骨,使其真、行、隶、魏、楷兼胜并各具神韵。观之,若赏红葩于瑶池,令人不忍遽去。由他潇洒落笔的店招有:“越兴盛”、“玉石缘“、“唐韵”、“宝丰糕点”、“宝丰羊肉”、“老东北古玩”、“云昌绸布店”、“江南羊肉馆”、“香茗斋”等等。这些招牌,有一波三折之隶书,而更多的乃秀出班行之行书。他搦笔了忒多之招牌,可见其美轮美奂之书艺,深得店家之宝爱。
由之,而今而后逛七宝老街时,敬请游人甭忽略了这些由七宝邑人书家大笔如椽挥就的店牌书法奇葩;倘若你是个书法拥趸者,说不定在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之欣赏中,得到更多启迪与颖悟。他们精妙的书法,使我想起张爱玲的一段话:“我眼前的汉字仿佛一朵朵开放在宣纸上的素梅,姿态万千;又好似一个个摇曳在晨风中的响铃,明亮悦耳。”
挂一漏万,或许还有更多七宝书家所题签的招牌,由于笔者的孤陋寡闻而有遗珠之憾,这只能“且听下回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