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与《徐霞客游记》

早上海志愿者
我国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学家徐霞客(1587—1641),原名徐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代南直隶江阴旸岐(现徐霞客镇)人,出生于一个没落士绅家庭。公元1613年5月19日(万历四十一年),28岁的徐霞客开始了他一生“驰骛数万里,踯躅三十年”的旅程。他一生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满尘烟霞,游山岳,探险滩,涉江河,步蛮荒,入荒蓁,进莽林,走荆棘,爬险崖,遇盗贼,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路漫漫,水迢迢,山巍巍,上下求索,纵横万里,九死不悔,足迹遍及我国21个省级行政区的100多座城市,履痕印满了1000多座桥、140多座山、376个岩洞,萍踪了大半个中国,留下了一部63多万字涉及我国山川地理、地貌、水利、文学等诸多领域的皇皇巨著——《徐霞客游记》。此书,是考察笔记,是地理发现,是地质勘定的记录,被与徐霞客同时代的明末文坛领袖钱谦益所撰写的《徐霞客传》中揄扬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被誉为十七世纪最伟大的地理学著作,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传播海外,流传至今。徐霞客在其《徐霞客游记》序言中写道:“不避风雨,不惮虎狼,不计程期,不求伴侣。以性灵游,以躯命游。亘古以来,一人而已。”被后人誉为“达人所未达,探人所未知”的“千古奇人”。
虽说英雄不问出处,但英雄一定是有出处的。徐家先祖是东汉高士,北宋靖康之变后从河南开封移居江南江阴。南宋覆灭后,徐家拒绝做元朝官员,归隐乡野,保持了“读书不仕”“不染势力”“务农为本”“耕读传家”的祖风,几百年来家境平安。徐霞客的祖父徐经与唐伯虎是好友,两人都是旷世奇才,并一起进京赶考,却不幸被卷入“科考作弊案”被革去功名,终身不能参加科举。徐经不愿意接受现实,四处求告,最后客死他乡,最终也没能翻案。从此,徐家对科举考试再无兴趣,转而走上了经商之路。经过几代人孜孜矻矻地努力,徐家成了巨商。不过,徐霞客的父亲徐有勉一生既不愿做官,也不愿与权势交往,而偏爱到处游览山水,履及名胜,这对徐霞客影响很大。徐母王孺人,从小教育鼓励徐霞客“大丈夫要志在四方”。由此,他少年时便立下“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问奇于名山大川”的旅行大志。徐霞客继承父亲“志行纯洁”和母亲“勤勉达观”的秉性,15岁就藏身书楼,遍览四书五经,尤好图经志籍,修炼了幽兰君子性、虚竹学士风。成人后,他拜访家乡名儒和过往贤人,与钱谦益、陈函辉、文震孟、陈继儒、陈仁锡、廖昌期、黄道周等名流交往甚密。
徐霞客十九岁时,父亲去世,他守孝三年。此时徐霞客22岁。徐母已61岁,若是换作别的母亲,最好让儿子在家照顾自己,然而徐母却劝儿子出游。徐母鼓励他说:“身为男子汉大丈夫,应当志在四方。你出外游历去吧!到天地间去舒展胸怀,广增见识。怎能因我在,就象篱笆内的小鸡,套在车辕上的小马,留在家园,无所作为呢?”徐霞客被母亲的教诲所感动,从江阴老家出发,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游历。临行前,他头戴母亲为他做的“远游冠,以壮其行色”,肩挑简单行李,离开家乡。为了让徐霞客游得放心,徐母独自经营布庄,让徐霞客可以有足够的财力远行八方。徐母还把自己发簪上的银簪缝在了徐霞客的帽子里,让儿子作防身用。此外,徐母还交代了三件事,这三件事彰显了她不同凡响的认知与格局:第一,要去游历好山好水;第二,要广交好友,朋友多了,路好走;第三,不能走马观花,要把一路见到的风土人情和有趣的故事记下来,回来讲给她听“第游名胜,归袖图一一示我。”这三条教诲最大化地保障了徐霞客的旅行质量。第一条是让徐霞客踏遍三山五岳、江河湖海。第二条是让儿子不必风餐露宿;因为交上了一个好朋友,可让徐霞客在住宿饮餐上得到充分保障。这个朋友就是唐玉平。唐玉平在朝廷当官,馈赠给了徐霞客一块“火牌”。这块牌子就像是一封官方介绍信,只要在归属朝廷的驿站出示“火牌”,一切开支都免了。还有松江大儒陈继儒曾多次帮助徐霞客游历,多以写书信的方式,给徐霞客要游历地方的官员,委托他们照顾徐霞客。比如,当陈眉公得知徐霞客要遐游云南时,他特地修书一封,给云南鸡足山的唐大来照应徐霞客。陈继儒写道:“良友徐霞客,足迹遍天下,今来访鸡足并大来先生。”并嘱给予接待,“幸善视之”。更为重要的是“霞客”的名号就是陈继儒所起。那是天启四年(1624年)五月,徐霞客首次抵达佘山,在好友王畸海的引荐下,拜访了当时隐居于松江东佘山杜门著述被称为“隐士眉公”的陈继儒,并结为忘年交,还请求他为母亲的八十大寿撰写寿文。陈继儒在当年搦笔写下了《徐母王孺人八十寿叙》。陈在叙文中说到,他正在编篡《奇男子传》,搜集了一些古代奇人的事迹,但觉得在当时的人中难以找到奇人,“每恨今人去古人太远,为慨叹久之”。他见到徐霞客,第一个印象是:皮肤黝黑,牙齿雪白,“望之如枯道人”,一看就知道有“久处山泽之仪”,而且“实内腴,多胆骨,与之谈,磊落嵯峨,皆奇游险绝事,其足迹半天下矣!”他觉得此人正好是自己要遴选列入《奇男子传》中的“当今人物”。是年,陈继儒为徐起了个“霞客”的别号,“徐霞客“之名从此传遍天下。徐霞客也喜欢此别号,给友人写信落款时会欣然题上“江左霞客徐弘祖顿首”,并将自己的《游记》用“霞客”为书名。而徐母的第三条教诲更是成就了雄文加美文煌煌大著《徐霞客游记》的诞生。为了能在回家时尽可能多地把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讲给母亲听,他不管多累多苦,每晚都点起油灯或燃枯草照明,坚持撰写游记,“凡事必记录之”,把当天观赏到的景色风光和民俗风情记录下来。所以徐霞客每次观光揽胜回家时都要给母亲观看行程日记,他把这看做是孝敬母亲的最好礼物。
二十年后,徐母81岁了。徐霞客想着,无论如何都应该回家侍奉在母亲左右了,便打道回府。没想到,徐母竟然提出要在人生的最后一段时光也去看看世界,跟儿子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徐霞客虽然担心母亲的身体,却不能不满足母亲的最后愿望。于是母子俩游览了扬州和宜兴的张公洞和善卷洞。最后,母亲实在走不动了,才回到了家乡,不久寿终正寝。徐母临终的遗言是:我走了,你可以无后顾之忧了,“志在四方,男子事也。”28岁以前,徐霞客游历了太湖、泰山等地,但没有留下游记。
徐霞客守孝三年后,50岁伊始,他花费了四年时间,踏上“万里遐征”,前往远哉遥遥的云南腾冲远游。他不囿于蓬蒿之间,如同庄子的“逍遥游”、列子的“御风而行”。他有一种孤独的高贵和高贵的孤独,静心、专心、悉心义无反顾完成自己的既定目标。徐霞客在日记中特地注明:“前犹东迂之道,至是为西行之始也。”也就是上海佘山成了他最后一次西行远游的起始点。按徐霞客的记载,他是从佘山坐船西行,经辰山、天马山和小昆山,后横渡泖河,过章练后入嘉善……这一次,他了无牵挂,一直走到了人生的尽头。也正是这一段旅程记录成为《徐霞客游记》中最精彩的部分。徐霞客的旅程并非一帆风顺,许多地方荒郊野岭的,强盗出没,徐霞客遭遇过多次,不仅被盗抢了钱财与干粮,还差点丧命。古代旅行,既无车辆又无随行人员,完全依靠着他那矢志不渝的决心,刻苦顽强的毅力,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满尘烟霞,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足迹遍及了大半个中国。敬其壮志,感其功绩,悯其际遇,可以说,正是徐母在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鼎力支持,才成就了徐霞客遐征的旅行,才成就了他的煌煌巨著——《徐霞客游记》。所以后人称赞徐母“弘祖之奇,孺人成之。”
当然,《徐霞客游记》的成书还得益于一批挚友的倾力鼎助。除了上面提到的唐玉平送给了徐霞客一块“火牌”,以免除他在朝廷驿站的一切开支,以及松江大儒陈继儒曾多次以写书信的方式,给徐霞客要游历地方的官员,委托他们照顾徐霞客外,还有好友将自己收藏的地理图志托付予他。有密友把已经珍藏了二百多年的先祖张宗链写的《南程续记》(当年世人公认的最精彩的游记)馈赠给徐霞客。还有曹能始赠送了三册《名胜志》、四册《云南志》……这一切都成了徐霞客写作的宝贵资料和参考。另外,在云南期间他还撰写了《丽江纪略》《鸡足山志》等重要著作。他在《溯江纪源》中首次肯定了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源,纠正了前人“岷山导江”的错误认识。这些重要著作都离不开当地土司木增等的多方支持。难怪,梁启超说,中国实地调查的地理书当以《徐霞客游记》为第一部。
崇祯十三年(1640年),徐霞客因“病足不良于行”,由云南丽江知府木增派人用滑竿抬着,花了150多天护送徐霞客回到江苏省江阴故乡,双足俱废,病重不起,但《徐霞客游记》还没整理成书。他把这一重任托付给家庭教师季梦良。季梦良开始不敢担此大任。徐霞客之子徐屺恳求他:“非吾师不能成先君之志也。”于是季梦良接受了重任,“遍搜遗帙,补忠纫之所未补,因地分集,录成一篇……“。于翌年,我国千古奇人、一代旅行“游圣”、一个倔强的独行侠、一代游记集大成者,就此驾鹤西去,享年仅五十四岁。《徐霞客游记》这部“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百科全书”终于在徐霞客逝世后的第二年问世了。现在存世的《徐霞客游记》共有63万多字,然而,真正游记原本要超过260万字。徐霞客有据可查的诗词作品不下百首,现今也仅仅38首,都因为各种原因而散佚了。倘若阙如了徐霞客和他的游记,中国文学史会缺少绿色的华章,中国地理史会黯然失色,中国科技史会有缺陷,中国精神会缺筋少骨肌无力。
1937年,为纪念徐霞客350周年诞辰,西南联大曾组织过一支有300多人的“湘黔滇旅行团”,沿着当年徐霞客考察西南的路径,跋涉1700多公里,历时69天,不但留下了大量珍贵的考察日记,还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知识分子,如著名的任继愈、火箭专家屠守锷、化学家唐敖庆、物理学家洪朝生、地质学家宋叔和、计算机专家陈力为等数十位各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们是徐霞客科学精神的继承者与践行者。
1959年4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八届七中全会上,毛泽东说出了自己的一大心愿:想去考察黄河、长江,想学明朝的徐霞客……
2001年5月19日,浙江宁海人麻绍勤以宁海徐霞客旅游俱乐部的名义,向社会发出设立"中国旅游日"的倡议,建议《徐霞客游记》首篇《游天台山日记》开篇之日(5月19日)定名为中国旅游日。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决议,自2011年起,每年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
一个奇人,写出一部奇书,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一个“旅游日”,功莫大焉,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