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报读书会预告 |《立秋》:凌云青进城后怎么样了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瑾华
《立秋》是实力派作家杜阳林于畅销小说《惊蛰》之后,创作的又一部现实主义长篇新作。今年春天,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4月,在北京开了《立秋》的研讨会。
主人公凌云青靠个人奋斗走出闭塞的乡村,在城市逐渐站稳脚跟。为了帮助更多乡邻摆脱贫困境遇、在城市中谋求新的出路,他毅然放弃“铁饭碗”,与好友合伙下海经商。随着企业日益壮大,凌云青顺应时势、勇于作为,主动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如何让更多人在变革大潮中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他萌生了创办职业培训学校的想法……
它延续了《惊蛰》主人公凌云青的生命篇章,深入描绘了他从农村青年到城市创业者的心路历程,在读者面前徐徐展开一幅时代洪流中进取者坚守初心、勇担责任、助力乡邻改变命运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不仅是对凌云青个人成长的进一步书写,更是对近二十年中国城乡变迁与社会进步的深情记录与深刻反思。
图片
杜阳林在北京现代文学馆的《立秋》研讨会上。
杜阳林,小说家,散文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小说专委会副主任,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曾任《华西都市报》首席记者,《成都女报》总编辑。长居成都。作品见于《收获》《十月》《中国作家》《北京文学》等期刊;著有长篇小说《惊蛰》《步步为营》等,以及散文集《长风破浪渡沧海》《晨风暮雨》。曾获百花文学奖、川观文学奖等奖项。
《立秋》以凌云青毅然辞职下海、矢志创办职业学校为核心线索,细腻刻画了他在繁华都市与淳朴乡村之间的双重挣扎与抉择,展现出一个普通人在时代变革中如何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实现自我价值,进而影响和改变他人的命运。
杜阳林凭借直觉写出了一部有力量的作品。写出了那一代人,同时也有非常独特的、带有强烈地方性的经验。
正如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说,《立秋》不仅是一部展现时代脉搏、揭示人性光辉的文学佳作,更是一部启迪思考、激发行动的励志之书。
《立秋》以源自生活的动人故事,向读者传递了在变革中坚守信念、在困境中寻找出路、在发展中勇担责任的人生智慧。同在成都的著名作家、中国作协副主席阿来读完《立秋》后说:“杜阳林这部作品是真正打动了我的。我从这个主人公的成长,看到其中揭示的社会矛盾,同时看到这个时代逐渐开放的过程,我很感动。”
2024年4月27日下午3点,钱报读书会邀请您走进《立秋》的世界,与本书作者杜阳林,嘉宾作家、《江南》杂志副主编哲贵,浙江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翟业军等,相聚杭州纯真年代书吧,一同审视个人与时代的关联,思考个人价值与社会进步的共生之道。
欢迎参与!
图片
【抢先读】
时代洪流冲刷人性的底色 (代后记)
时间犹如光影一闪而过,我从激情满怀的青年,走入平静 闲适的中年,总有残缺的旧梦缠绕,总有难忘的旧事感叹。两 年前,我的长篇小说《惊蛰》正式出版发行,一些热心读者不 断询问:主人公凌云青历经艰辛,寻求生活奋进的力量,实现 生命的绽放走向重生,他进入城市后怎么样了?
我曾在媒体工作了十几年,接触过许多离开乡村进城打工 的人,他们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融入城市生活,强烈的 漂泊感和撕裂感,长期缠绕着他们。我也见证过不少白手起家 的创业者,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时代大潮,演绎了激荡人心的 时代故事。
来自读者的询问与我内心的冲动,不断翻滚碰撞。前年春季, 当我坐在书房电脑前,就明白应该借助书写,将隐藏于岁月缝 隙的故事梳理出来。因为那是无数人的梦想与追求,也是一代 人的无奈与疼痛。原来 , 这份冲动早已在我心里悄然落下一颗种 子,动笔写作《立秋》,只是给了它萌芽生长的机会,直到时序 入秋,果实摇曳枝头。
当年伴随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迎来了新一轮的下 海潮。尽管有人成功有人失败,但那段起落奔涌的岁月,依然 令人心潮澎湃。
我所经历和我所了解的,是不少乡村青年搏击高考,成功 一跃,告别乡土生活来到城市谋生。在家乡人的眼里,这些年轻人成了城里人,不管大事小事,乡亲们都要求助于他们。故乡于他们,不仅是一个地理符号,还是一个深刻的精神印迹。 乡亲们来城市的目的,是换一种活法,想从“面朝黄土背朝天” 的农民,变成现代城市的打工者。乡亲们五花八门的诉求,有 时超出了这些年轻人的能力范围,但他们最终还是选择“能帮 则帮”。他们心中留有太多乡土情结,对时代转型的理解和认同、 对乡亲的襄助,让他们背负了沉重的经济负担和心理负担。
这些来自乡村、生活在城市的年轻人受过高等教育,切身 感受到了伟大时代的蓬勃脉动。曾经蛰伏于乡间的人们都能纷 纷觉醒,前往更为广阔的天地寻找自己的出路,让这样的城市 年轻人对未来更加充满了向往与憧憬。时代塑造个体,毕竟那 是一个充满了机会的时代、一个有着无限可能的时代。他们积 极改变自己的人生,是内外因的共同驱动,顺应了时代对怀有 梦想之人的热切呼唤。
身份的变化,并未改变这个群体的初心。随着视野的延展, 他们开始以市场思维方式,主动接纳并拥抱改革,有了自己的 责任担当和使命担当,试图消解城市规则与乡村习俗碰撞后产 生的疏离和尴尬。
我所熟悉或不熟悉的这一代年轻人,在改革的潮头编织梦 想,燃烧激情的岁月,面对浪奔浪涌的市场,遭遇了太多的困顿 挫折。他们悲喜欢忧的故事俯仰皆是,多少年来一直在我脑海 盘旋回荡,从未消退。但我想创作的,不是时代奔流中的创业史, 而是一代人的心灵史。我希望自己的文字,化为一柄手术刀,剖 开往事的肌理,呈现推动情节向前发展的内在脉搏。我更想让自 己的思考融入宏阔的时代,让个人的感触连接芸芸众生,故事 才有纵深的走向,作品才能塑造一个观照人类发展本性的世界。
我期待我故事里的每一个人物,都能在艰难逼仄的境遇里,演奏生存的旋律,释放仁者的光芒。我也愿意以自身的生活体 验与心路历程为参照,在追踪他们命运起伏的创作中,不断丰 富对时代变迁与个人命运的探索和思考。
这份创作的认知,是指引我去完成《立秋》的火炬,也是 让我醉心文学书写的坚实理由。在庞杂繁复的现实面前,有些 人只关注地位的提升、钱财的聚集,用一把名为“成功论”的 量尺,硬性划下了事关人生价值的“楚河汉界”:往往以物质财 富衡量一个人生活的富足与美满。我不是说追求物质、看重物 质有什么不好,但人生在世,是否只有财富才能衡量生存的价 值和意义呢?至少,这是不够全面的。
一直以来,我接触过的创业者们也在接受这样的拷问。他 们以平凡人的努力,成就更多人的时代梦想。正是千千万万这 样的个体,推动了我们社会的进步,让市场充满勃勃生机。他 们做出怎样的选择、担起怎样的责任,看上去只在一念之间, 其实内心已历经千山万水、涉过河谷险滩。艰难的行进之路, 经过资本搏杀的展示场,也成为他们命运的分水岭。
但我希望,自己不仅能够书写生存者的斑驳血泪,更能叠 加现实生活于文学书写之中,呈现多元的人性。人性具有五彩 斑斓的色彩,不同的底色构成令人眼花缭乱的调色板,善良或 邪恶、宽宏或自私、热情或麻木,每个人都会直面自己的难题。 那些哭笑当歌的过往,已为心灵作注,使我感怀万千,总是禁 不住诱惑,不断地去回望叩问,终究让我沉潜于文字的国度, 借助波澜壮阔的时代,探索生活与时代的内在逻辑。
时代洪流冲刷人性的底色。每一个竭尽全力生活的人,为 了自己的梦想,都是攥着痛苦做出选择,即便抗争得内敛克制, 甚至窝囊卑微,不得不承受委屈、不得不坚守退让,遭受各种 压力与伤害。每一代人都会在时代浪潮中不断坚守与妥协,支持他们守住初心的,是西绪福斯那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 勇毅。对这位著名的“悲剧英雄”,加缪却说,“人一定要想象 西绪福斯的快乐”,因为“向着高处挣扎本身足以填满一个人的 心灵”。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现在的我们:任何成功的背后,无不 积蓄着汗水和泪水。人生给予我们恩赐,同时也给予我们惩罚, 人生为我们加冕,同时也剥夺我们。
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和梦想,都有人性温暖的那 束光;这束光照耀他人前行的路,从而让挣扎拼搏中的人们, 有了新的希望。我力求通过对人生经历与心灵感悟的描绘,刻 画中国大地上发生的种种变革,以及这些变革对人的生活状态 与精神面貌产生的不同影响。
时光循回,天道立秋。秋风起而叶落纷飞,枝桠明净清冷 地面对世界,反而获得更加坚毅的力道。同时,我慢慢懂得, 生生不息的美,有时不是繁花似锦,而是瘦枝寒鹊。于是,我 在创作《立秋》期间,让自己的体悟协调时代变迁与个体命运 叙事,尽可能让每一个人物都能逻辑自洽,尽可能让情节的流 动富有内在的节奏感,尽可能让细腻的坚韧和柔软的温暖灌注 心灵深处,让我走进小说人物的精神世界。
感谢这次的写作,能让我顺着文字一直走到岁月深处,沉 浸于火热的往昔,追寻那个时代特有的激情和真挚。然后,回味 自己的现实生活,与《立秋》的人物彼此相望,猛然发现,我 们所穿梭的、所经历的,也许不是最好的相遇,却是最好的重逢。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书写的这部小说,藏着永不完结的追问。 那么,《立秋》引发的思索,就永远不会停歇。
图片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