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 | 到清华领奖

潮新闻客户端 石硕
清华何以一流?平时很少细想。反正在中国,大家均认同北大、清华是一流。学生及家长是用行动来“认同”,这具有决定性意义。你说你是一流,这没用,最好的学生不到你那里去;相反,你不用鼓吹自己如何好,人们却对你趋之若鹜。所以,一不一流,到底由什么决定?值得玩味。有一次,与哈佛大学某领域著名教授一块儿吃饭,席间有人问他,美国大学怎么评判各大学学科之间的高下?他的回答很明确,评判大学学科高下的标准很简单,看你有什么样的教授,若某学科最顶尖、享有世界声誉的教授在你那里,这个学科你就是一流。简单说,大学的精髓乃是“以人为本”、“以大师为本”,并不在意你有什么样的实验楼和硬件之类。这不禁让我想到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真是一语道破“天机”——直击大学的本质。
不久前,接到一条短信,告知我获得《清华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将在清华大学举行颁奖仪式,邀请我出席,所有旅费住宿等由清华大学承担。我告诉身边朋友,朋友们祝贺我,但一位朋友提醒道,会不会是诈骗短信?这在当下也符合情理。我说,短信是《清华大学学报》主编仲伟民老师发来的,但脑子里也闪过念头“会不会仲伟民老师的手机号被盗”?后来证明这些猜测子虚乌有,短信是真的。我因要赴京参加别的活动,正好可出席清华颁奖仪式。
我入住清华甲所是晚上10点过,仲老师发信息过问我到了没有。次日,颁奖会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开始。屏幕上映着一位年轻、漂亮的女士半身像,是此奖的赞助者马来西亚金狮集团百胜基金会主席陈秋霞女士年轻时的靓照。陈秋霞女士是位著名的歌影双栖艺人,曾获金马奖影后和多种歌唱奖,许多歌曲因她演唱而蜚声歌坛。会议伊始,清华人文学院院长刘石教授风趣、诙谐地介绍了此奖由来。接着,全国社科工作办和高校文科期刊管理部门的两位官员发言。二人讲的都是接地气、贴近实际和懂学术的话。一位说,人文社会奖励类型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这项奖目前虽知名度有限,还是小树苗,但应予精心培育和扶持,使之成长为参天大树。另一位官员发言时,则念了他当场写的一首诗,诗颇有文采,令人刮目。
图片
石硕教授在领奖现场(左一)
颁奖仪式后,主持人提议请陈秋霞女士唱一首歌,大家热烈响应。主持人安排放音乐,陈秋霞女士断然拒绝,说清唱更本真。歌声优美、动情,赢得热烈掌声。此时,清华分管文科的副校长出现在会场,主持人专门介绍,副校长前面有个活动,刚来,请副校长讲几句话。不知是故意诙谐还是口误,主持人说的却是“最后请清华副教授讲话”,引来哄堂大笑。副校长是何兆武先生的学生,口才一流,侃侃而谈,无稿子,也不端校长架子,说的全是学术行话,恣意奔放,略带激情。主持人在结束语中,对把“副校长”说成“副教授”表示道歉,并打趣“不知会不会被穿小鞋”,又说反正老了,也不怕。在场副校长立即插话“提前退休”,引来阵阵笑声。会议在欢乐、融洽的气氛中结束。
《清华大学学报》优秀论文奖,是所有获奖中我很喜欢的一个奖。两条:一,该奖不申报、不填表,省事,是给学术与学者以尊严的奖。二,该奖的定位,十二个字:“民间立场、学术本位、人文情怀”。这不正是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等大师所开创的清华学术传统和学术之精髓“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体现?
会后,同原我所在学校调入清华的一对学术夫妇共进晚餐。他乡遇故知,倍感亲切,有说不完的话。因餐厅下班,后又转移至我住的宾馆房间。我随口问道:清华如何?感觉怎样?他们所说的两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一、清华年终不考核。你的成果是多是少,工作量如何,从无人过问,年终简单填个表就行。没人要求你一年发多少论文,完成多少课时量。更没有人告诉你必须研究什么,申报什么课题。学术上完全宽松、自由。这样的学校,你好意思躺平吗?再说,能在清华教书的人文学者,大多把学术当作生命,这样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正是能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的关键所在。二,清华的后勤和职能部门,从无高高在上、颐指气使训斥老师的情况。他讲了两个例子。刚来时,他按照原所在学校的报账要求,把每一张发票单据按日期整整齐齐粘贴起来,足有几大页,拿到财务处,财务工作人员大为惊讶,说您这得费多少时间呀,今后千万别这样粘了,把您所有的单据拿过来就行。另一次,午饭时分,他们家煤气出了故障,给后勤打了电话,很快来了两位工人。他们想,既然家里煮不了午饭,就吃食堂吧。于是他俩去食堂吃饭了。按常理,工人也该回家吃饭。让他们意想不到的是,从食堂回来,发现两位工人还等在他家门口,并未回去吃饭。这让他们十分过意不去。这就是清华的后勤,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为老师服务当作天职。这何尝不是尊师重教传统的组成部分?
之前,我没来过清华。清华校园很大,建筑错落有致,既传统又现代,一切都井井有条。但能感受到节奏很快。校园里随处可见一群群骑行如风的年轻学子。在校园里转悠,无论是问路,还是请学生帮忙拍照,明显能感受到学生素质优秀。这里是优秀学生的聚集之所。一流学生,当然需要一流的师资。如何造就一流师资?答案已蕴藏在清华的学术传统和实际样态中。
不可否认,中国太大,地区间不平衡显著,清华、北大的“作业”未必别的大学所能照抄。但如何做到一流?一流的方向何在?清华的学术传统树立了榜样,给我们诸多启示和思考。网上常见到一些对中国大学的悲观言论。从对清华的有限体验与观察来说,我对中国高校的未来前景持乐观态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