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物语|“禅让”到“世袭”的演变

潮新闻客户端 沈志权
图片
帝位由“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用儒家的话说,就是中国的历史由“官天下”进入了“家天下”的时代。
帝位世袭制是指国家最高权力由一个家族世代承袭的制度,世袭的方式有父子相传,亦有兄终弟及。它是我国古代继“禅让制”之后出现的一种政治制度。关于世袭制的产生,如今相关文章中大致有三种说法,或说始于夏禹,或说始于夏朝,或说始于夏启。而史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始于夏启。
据《史记·夏本纪》记载,夏朝开国君王夏禹到了晚年,也曾效法尧舜,通过民主评议、推荐及考核,决定把帝位传给当时的司法大臣皋陶,并准备禅位皋陶,可惜皋陶英年早逝。后来,又推举掌管山泽畜牧的大臣伯益为帝位继承人,并令其代行天子政令。但夏禹驾崩之后,却由夏启继承了天子之位。
关于夏启如何继承帝位,古代史书及相关典籍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史记·夏本纪》载:
“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避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
根据司马迁这段记载,夏禹虽禅位伯益,但由于伯益辅佐夏禹时间不长,尚未得到天下人的公认,而夏启贤能,众望所归,所以伯益按例避居箕山之阳时,诸侯都离开伯益而去朝拜夏启,并拥戴夏启登上天子之位。夏启继承帝位的过程很顺利很温和。但司马迁在《史记·燕召公世家》又有下面的记载:
“禹荐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人为不足任乎天下,传之于益。已而启与交党攻益,夺之。天下谓禹名传天下于益,已而实令启自取之”。
又,《韩非子·外储说右下》载:
“禹爱益,而任天下于益,已而以启人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故传天下于益,而势重尽在启也。已而启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而实令启自取之也。”
又,《战国策·燕策一》云:
“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三则记载大同小异,但与《史记·夏本纪》却有牴牾之处,其大意是说夏禹举荐伯益为帝位接班人,但过后又任命夏启的人为官吏(为夏启培植党羽)。夏禹年老时,认为夏启不堪天下重任,于是禅位伯益,但朝中权贵尽依附夏启。夏禹驾崩后,夏启便与朋党一起攻伐伯益,夺取了帝位。所以天下人说夏禹虽禅位给伯益,但实际上却是为夏启创造条件,让儿子自己去夺取帝位。由此可见,夏启的帝位,是由夏禹精心培植,并通过夏启自己武力攻伐才夺取的。
无论夏启的帝位是伯益让出的,还是夏启通过武力夺取的,结果都是一样,即夏启继承了父亲的帝位,并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太康,成为帝位世袭制的始作俑者。从此,“官天下”演变为“家天下”。
图片
夏启,姓姒,夏代第一个国王,禹之子,母涂山氏之女。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据CFP。
有学者认为,帝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中国氏族社会基本瓦解,奴隶制社会已经确立,是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因为世袭制以血缘关系为帝位的继承依据,对解决帝位的继承问题有其优越性,客观上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至少可避免因对先王後代的杀戮而造成的社会动乱及人口减少,对中国封建制度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关于世袭制是否对中国社会变革和封建制度具有推动作用,自有历史学家会去研究,兹不赘述。然对世袭制具有帝位继承的优越性以及减少杀戮与动乱等说法,窃以为亦不尽然。唐尧禅位虞舜,虞舜禅位夏禹,均未发生杀戮与动乱。而据《竹书纪年》等史籍记载,世袭制的夏启即位后,便在钧台会盟,大飨诸侯,以有扈氏为代表的多国诸侯公然表示发对,于是夏启便发动了攻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时间长达一年之久。夏启晚年,他的儿子们又为争夺帝位发生了骨肉相残,史称“武观之乱”。可见,世袭制从一开始便引发过杀戮和动乱。纵观世袭制四千余年来的中国历史,为争夺帝位,父子相残、兄弟格杀、叔侄攻伐的事件更是不胜枚举,大家比较熟悉的南朝宋刘劭的“弑父夺位”、唐代李世民的“玄武门政变”、明代朱棣的“靖难之役”,哪一次不是血流成河、社会动荡?
夏王朝自夏禹开国以来,历经十七代君王,最后在夏桀手中落下大幕。而由夏启首开的世袭制,却在中国历史上演绎了四千余年,直至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大清王朝,才在中国大陆彻底废除了这一政治制度。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