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生活在云南|在课堂“玩泥巴”:一只非遗瓦猫的快乐教学

跟着博物馆馆长玩泥巴,做一只非遗瓦猫,体验动手乐趣,走进瓦猫世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4月24日下午,曲靖市博物馆泥塑瓦猫制作活动走进麒麟区北关小学。活动现场,曲靖市博物馆馆长周锐超讲述了瓦猫的历史发展以及制作过程,并展示了多种姿态、不同样式的瓦猫,和学生们一起玩泥巴制作瓦猫。
图片
“瓦上有猫!每家房顶高高坐,圆圆的眼睛,张着大大的嘴,猫不像猫,虎不像虎,这种就是瓦猫,被称为屋脊上的神兽。它的原形来自门神手下的食鬼之虎——门神负责捉鬼,而消灭鬼的任务则交给了老虎,瓦猫就这样以动物之王的形象演变而来,辟邪纳福。所以自古以来,瓦猫高踞屋顶,镇宅辟邪,千百年来守护着云南人的宅院安宁……”课堂上,曲靖市博物馆馆长周锐超向学生们讲述着瓦猫的故事,孩子们一个个聚精会神,津津有味地听着。
图片
据周老师介绍,中国古建筑屋脊上常常以虎、龙、鱼等动物形象出现,作为镇宅之物,称为“屋檐上的走兽”。在曲靖等云南各地以“瓦猫”较为常见,瓦猫至今流传于昆明、曲靖、楚雄、大理、玉溪、文山等地,是云南独有的民俗文化产物,2022年瓦猫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民间瓦猫多用来安置于房屋门楣或屋顶正脊飞檐上,以其摄人心魄的造型,显示出艺术生命力,不仅具有装饰作用,也有镇邪驱鬼的功能。
授课中,周老师强调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更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重要资源,希望同学们动手制作的时候把自己的想法融入瓦猫作品中,将自己对瓦猫的理解展现出来。
随后,周老师带着学生们一起舞动泥巴,制作一款属于自己的瓦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先做瓦猫的躯干,然后开始揉瓦猫的大盘子脸。耳朵、眼睛、舌头、牙齿等,都分别揉好安装上。猫首尾相通,最后用小刀勾出不同极富想象的纹路,让瓦猫充满灵气乃至夸张的造型。做好后,需要等晾干,然后烧制。如此,一款天马行空的泥塑瓦猫就制作出来了。看着自己制作的泥塑瓦猫,学生们一个个爱不释手,成就感满满。
图片
图片
“这堂课我很喜欢,我做的瓦猫也十分可爱,奶凶奶凶的感觉,希望这样的非遗课程多多走进课堂,丰富我们的学习生活。”北关小学的一名学生开心地说。
一代代的传承如同最滋养的土地,传统手工艺在这土地中茁壮生长。周锐超表示,如今,瓦猫不仅走下了屋脊,走出了云南,它不仅仅是一种立于屋脊的吉祥物,还是全国各地很多游客和学者收藏的工艺品,它们正以全新的身姿,在这片热土上继续传承着独属于云南人的期盼与浪漫。当下,为数不多的瓦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不断创新,做起了文创。于是市面出现了更多千奇百怪的瓦猫。
图片
图片
“此次曲靖市博物馆和当地学校合作,让非遗文化真正走进校园,融入课堂,想让更多的年轻人体验传统工艺的乐趣,明白手艺人的匠心精神,充分发挥青少年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承中的积极作用,让古老的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蒋琼波 通讯员 郭艺菲 摄影报道
一审 熊波
责任编辑 袁熙
责任校对 何丹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编委 李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