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与马识途隔空“精神对话” 川大出版社策划文集《问途》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摄影报道
2024年春天,著名作家马识途在成都去世,享年109周岁,引发读者悼念。他的文学作品风格、人生探索之路,也正成为学界继续研究的重要对象。尤其是马老的文学代表作《清江壮歌》《夜谭十记》《夜谭续记》等深受读者喜爱,部分作品更被改编为影视作品,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晚年他笔耕不辍,年逾百岁时仍完成了《夜谭续记》的创作,展现出了令人钦佩的艺术生命力。
4月25日,“百年中国文学史中的马识途”学术研讨会暨《问途——当代大学生与马识途的精神对话》(简称《问途》)书稿论证会,在成都邛崃召开。四川省省直(红星)作家协会主席兼党支部书记王怀林,作为主办方代表在开幕致辞中提到,此次活动旨在纪念马识途并对其丰富文学遗产进行挖掘、整理、研究和传承,以启迪我们当下的文学创作实践,同时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推动相关学术研究。本次会议还邀请到马识途女儿马万梅参加。
在川大教授周维东和成都大学教授罗文军、西南民族大学教授吴雪丽、西华师大教授傅华的先后主持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李后强,四川省作协原党组书记侯志明,四川省乡村发展联合会会长朱丹枫,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李怡,川大教授陈思广,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副主编张旻昉、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秘书长白浩、傅华、孔许友、余红艳、李海龙、李贤彬、韩毅等多名学者,围绕马识途的文学作品审美风格以及对中国文学史的影响进行了多角度梳理和解析,并分享了他们对马识途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体悟。
图片
研讨会现场
何为“识途”:用文学寻找文化根脉
很多人都知道,马识途1941年考入西南联大外文系,后转中文系语言专业。2018年年底,马识途还以年逾百岁的高龄出席在四川眉山召开的北京大学校友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马识途去世后,北京大学发文悼念。四川省作协副主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院长李怡提到,“其实,马老在考入西南联大之前,曾考入四川大学外文系并短期就读。今天川大档案馆仍然保存着他当年亲手填写的入学登记表。所以,马老除了是北大校友,也是四川大学校友。”
李怡首先代表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向马识途表达由衷的、特别的敬意,“马老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有特殊缘分。马老生前曾将自己书法义卖所得的几百万义款设立文学奖,奖掖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的青年学子。而且一开始他并不想以他的名字命名这个文学奖,建议用‘青苗文学奖’。他只是想为培养年轻人出一份力,纯粹就是想表达他作为一个作家对文学下一代的关爱。”
李怡提到,马老去世以后,他在自己所写的研究马老文学作品的文章里,对“马识途”这个名字特别进行了思考,“马老‘识途’中的‘途’到底是什么‘途’?我从文学的脉络深入下去发现,马老的文学作品风格可称为是两幅笔墨,一幅笔墨以《清江壮歌》为代表,另外一幅笔墨以《夜谭十记》《夜谭续记》为代表。不管是哪一副笔墨,如果仔细分析马老的文学作品,会发现他的一大特色是他主要是写四川、写故乡、写本土文化,风格源于民间、来自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所以,从文学的意义来说,我认为马老识的‘途’,其实这是一种‘自我认识之途’——他的文学始终在探寻一种文化之根,自我生命的认知。他用文学的方式思考‘我从哪里来,在行走的路,我感知到什么,发现了什么’。这是我个人从马老的文学作品中发现的一种非常宝贵的文学精神,对我们百年中国文学史带来很大的经验和启示意义。”在发言最后,李怡还再次强调,自己要代表“未能到现场的,受到马识途文学奖鼓励的众多青年学子,向马老表示感谢。”
图片
《问途》(初定稿)
亲友回忆马识途生前诸多故事、观点细节
朱丹枫在发言中深情讲述了他过去多年来,因工作原因与马识途接触、来往的诸多细节和故事,尤其是他所见证的马识途诸多作品的出版过程,让大家对马老的性格和人品有更深入、生动的了解。其中包括马识途对四川文学人才的培养用心,马识途对文学创作、出版事业的诸多深入思考和建议,比如“优秀的作家要有精神高度,才能写出好的作品。”
侯志明也是因为工作原因,与马识途有过多次深入的交流。马识途去世后,侯志明在《文艺报》(4月3日)发表了一篇万字怀念文章。在本次研讨会上,侯志明以《先生的身影是向前的指引》为名发言,首先梳理了自己与马识途相识、相熟、告别的始末细节,“2016年2月4日,我第一次见到先生。那天,先生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峨影看电影,中午在我们食堂吃午饭。那时,我在峨影集团工作。2024年1月12日,我照例在生日前去看望先生,在家里和先生留下最后一张合影。3月23日,我和马万梅通电话,听到先生在病房里传来洪亮的声音,这是我听到先生最后的声音。4月3日下午3:30,我独自一人,缓步前往殡仪馆,送上一支鲜花,向先生做最后的告别。……”侯志明说,自己在过去八年,“有十几次的机会走近并倾听先生。每一次和先生在一起,无论时间短长,总能收获深厚的生命启迪、长久的精神愉悦。”侯志明透露,“先生多次和我谈到,新文学应该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学。现代诗应该很好地继承古体诗,现代小说对章回体小说也要很好地继承。先生要求作家:写书要读书,读书当然是经典,包括国外的。……先生从二十多岁开始文学创作,八十多年来,无论从事何种工作,始终与文学相随相伴,笔耕不辍,著作等身,读者甚众,是文学滋养了先生的人生?还是人生滋养了先生的文学?”
张旻昉是研究者,同时也是马老的孙辈家人。张旻昉在发言中详细梳理了马识途在早期的文学创作脉络:从1931年到1959年,马识途的文学创作主要分为三个时期:滥觞期、探索期、蛰伏期。她提到,在“滥觞期”阶段,马识途在诗歌、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多种体裁都有尝试。在“探索期”,马识途在西南联大读书期间也进行了各种文学探索,既有小说、诗歌、杂文,也有时事评论。尤其是在1942年到1943年,诗歌创作有一个高峰。比如他在这一阶段所创作的长诗《路》曾散佚,然后1995年马识途根据回忆重写该长诗,并在《峨眉》杂志上发表。
图片
张旻昉分享的ppt内容
大学生在阅读和行走中与马识途“隔空”对话
在《问途》书稿论证环节,与会嘉宾就《问途》一书的创作进行了热烈讨论,一致认为该书对于解读马识途的文学价值和时代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在论证环节,《问途》出版方四川大学出版社副社长李志勇和策划人、川大教授周维东介绍了该书的创作背景、宗旨及意义,指出该书由当代大学生与马识途先生的“精神对话”集结而成,旨在揭示马老在百年中国历史变迁中的独特地位,展现他在革命、创作、传统和时代等问题上的深邃见解,由此引导大学生思考人生与展开实践,坚守理想,砥砺前行。
据《问途》策划人、川大教授周维东向封面新闻记者介绍,2023年,四川大学出版社策划《问途——当代大学生与马识途的精神对话》出版计划。全书分为六个主题:梦想、求学、革命、创作、传统、时代等,呈现包括川大等来自全国多所大学的十多位大学生们,在自己的阅读中“遇见”马识途的所感所思所想,并分享自己当下的精神困惑和探索心路。
周维东还透露,在原本的计划中,该“问途”还包括与马老面对面的交流。因为当时马老身体欠佳,我们将很多问题汇集在一起,期待等他身体状态好的时候他来作答,并作为本书每章的印子。但遗憾的是,“马老在2024年3月因病去世,‘问途’成为未竟的工作。不过,与马老的‘精神相遇’,并不因此终止。未竟的遗憾,将化为对马老永久的纪念。”
为了做好这本书,策划、出版方还组织了一个由7名川大研究生、本科生组成“问途”小团队,其中包括马识途文学奖获得者,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等。这个小团队在2023年暑假沿着马识途出生、生活和工作的具体路线,在忠县、恩施、重庆、成都等地的现实场景中,与过往时间中的马老“相遇”。在恩施,大家在骄阳下探访《清江壮歌》小说中原型人物工作过的地方。“我们争取在2024年内将这本书出版。”周维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