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名校生入职中学:不少人冲着“高薪”来,却接到了降薪的电话

文字|吴雨航 肖舒文 邵 镕
排版|邵 镕
运营 | 官扬瑜
责编|吴雨航 黄玺澄
指导老师|林羽丰
图片
“我每天都在忍耐的边缘线上来回跳跃,在想要不干脆直接回去读博。”魏冉反复陷入这样的纠结中。
去年5月,南京大学文科硕士魏冉开启了他的适岗培训之旅。他从即将任职的中学领取到一本适岗培训手册,两本硬笔书法字帖,还有一沓高考模拟卷。
第一天进科组时,他发现自己是组里唯一的年轻男老师,那天,他帮忙搬桌子一直搬到了八点多;第一次上公开课,尽管有之前的实习经验,他仍觉得自己后半段讲得“太干了”,缺少和学生的互动;第一次改学生的周考卷子,他被一张选择题错误率达80%的卷子“暴击”,崩溃得连连叹气,课后班里的一位学生上讲台安慰他说:“老师,想开一点。”
整个适岗培训为期一个月,前半个月因为种种不适应,他过得郁闷不已,后半个月又因为要兼顾毕业答辩,他过得十分忙碌。
图片
进中学拿高薪
“我们年薪大概能有20(万)上下。”嘈杂的环境下,招聘官的这句话却格外清晰。华东政法大学附属松江高级中学的招聘桌前,招聘官正和前来询问的同学介绍学校情况。隔着半米左右的位置,六七个人围了两三层。
这是2023年3月19日江苏2023届高校毕业生春季促就业攻坚行动暨江苏百校联动系列招聘推进会南京大学仙林专场的现场。近100家招聘单位排成四列,布满半个场馆。来面试的学生人手一沓简历,两条两米宽的过道站满了人。
图片
春季招聘会现场 摄/邵镕
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江苏省教育厅、人社厅和国资委举办了系列招聘活动。南京大学于3月中旬在鼓楼校区和仙林校区分别举办了一场综合性大型双选会,邀请了中建科工集团、南方一线城市计算科学研究院、华为、招商银行、中山大学、三亚中学、华东政法大学高级中学等近200家单位参会,提供1万多个岗位。几家中学招聘位前,来了一拨又一拨即将毕业的名校生。
在2022年南京大学“双高衔接金秋洽谈暨重点中学引才双选会”现场,江苏海门中学针对高校研究生开出了每月5000元的专项津贴,高中阶段有奥赛获奖经历的教师年薪能达到40万;海安高级中学则开出本、硕、博毕业生年薪分别不低于25万、30万、35万的薪酬待遇;漳州实验中学开出骨干教师超30万的年薪。据南京大学《2020届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南京大学2020届被调查毕业生中,平均薪酬为17.83万元/年。其中,本科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5.92万元/年,中位数为12.9万元/年;硕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8.28万元/年,中位数为15万元/年;博士毕业生薪酬均值为18.7万元/年,中位数为15.8万元/年。
相比起平均薪资,很多中学开出的待遇算得上“高薪”,而这也正成为一部分名校毕业生选择成为中学教师的主要“诱惑”。张雪2021年从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成为南方一线城市Y中学的历史老师。她清晰地记得当年招聘季,Y中学打出来的招聘广告非常吸引人,在多个招聘广告中都写明了“本科生28万、研究生30万以上年薪”的诱人待遇。张雪称当年在招聘会现场,几乎所有人都看过这样的广告,她就是因此而心动的。
2020年9月,当时大三的张雪在考研和就业的选择中犹豫不定。因自己成绩中等,除了辩论也没有什么别的特长,她对未来充满了迷茫。正焦虑时看到了“28万年薪”的广告,就随手投了份简历。就是在毫无提前准备,也没有任何教学实习经历的背景下,张雪的面试却一路顺利,直到最后拿到了Y中学的offer。
“这真的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她迫切要给自己、给父母交上一份大学的答卷。一份工作的offer,是对张雪价值的肯定。她形容自己长期漂浮在海里,现在终于找到了定位点。
“我真正想来这个学校,一是因为钱,如果去大厂卷我可能也卷不到这个薪资,二是因为这份工作没有我想的那么有困难和有压力。”有钱又有点闲,是张雪当初对工作的美好期待。
图片
无关乎钱,另有收获
冯伟安也和张雪一样,从名校毕业后来到同一城市的S中学任职。作为典型“恋家”的天津人,冯伟安最初计划在北京或天津找工作。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来到S中学完全是个巧合。冯伟安记得特别清楚,2017年10月15日,S中学在清华大学举办招聘宣讲会。当时北京101中学、人大附中、清华附中等学校还没开始招聘,抱着“看一下招聘的流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心态,冯伟安参加了宣讲会。
“实话儿,这个学校我觉得各个方面就特别契合我。”这是冯伟安走出宣讲会的第一感觉。不论是较轻松的学校氛围还是人性化的规章制度,这所中学都符合冯伟安的“理想型”。2018年5月实习结束后,冯伟安毅然选择入职。
因为大学期间在辅导机构有过兼职,研究生刚毕业就入职的冯伟安并没有多少慌乱,反而是充分发挥自己与学生年龄相近的优势,跟同学们打成一片。学生们会拿他的照片做表情包,夸赞他“做得通工作、开得起玩笑、讲得了段子”,戏称他是“站在顶峰的男人、火线上的指导员、刚正不屈的难题猎手”。
冯伟安很享受这样的相处模式,他会在朋友圈记录自己的工作日常。从2018年5月28日的实习总结“很幸运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到面对准高三生时写下“未来加油,高三有缘再见!”一张张照片、一段段文字都是他的心路历程。最让冯伟安自豪的是他花了无数心血编写了一本数学教学讲义。这份600多页的讲义是他结合自己两年多的教学经验整理的。他很擅长导数题,而导数题又是该省高考数学的压轴题。一有空他就附在办公室找题,整理了50多个导数题专题。
图片
冯伟安的朋友圈 受访者提供
图片
 冯伟安编写的讲义 受访者提供
冯伟安进入S中学后,虽然几乎每天都要6:30起床,在7:05前从出租屋赶到班级,还有从早忙到晚一刻也没法抽身的“疯狂星期二”,但很多时候,他并没有把“老师”当做一个活儿来做,而是认为这是一件能实现人生价值的事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高中数学学起来不用那么费劲。“每一届(我)教100个学生,能够让他们在数学上有长进,我觉得就可以了,我觉得这一年就没白干。”
苏静礼也在这份工作中找到了价值感。作为南京大学文学院走出来的研究生,苏静礼现已在南京某高中就职半年。她所在的学校为高一、高二学生专门开设了每周一节的“校本选修课”,内容涉及戏剧、声乐、阅读、高尔夫、无人机操作、电脑编程等。苏静礼刚到学校时,就因为戏剧文学专业背景被领导邀请负责教授戏剧选修课。在这个只有三十多名学生的小班里,苏静礼带着同学们学戏、演戏,她好像又回到了南大黑匣子剧场,回到表演艺术实践课堂。只不过,以前在大学里是她自己学,而现在是教给孩子们。这样的课程在为同学们提供多元化发展路径的同时,也给予有独特专业优势的老师们一展身手的平台。
图片
新鲜之后,挑战丛生
“到今天我已经连续上了十三天班了。”2022年的国庆小长假,苏静礼只休息了两天。她所在的高中从10月3日开始补课至10月7日,中间不放假,直接衔接到下一周。“没有闲下来的时间。”作为高一班主任兼语文老师,苏静礼每周有6天时间在学校从早上6:00工作到晚上9:50。晚上10点,她才下晚自习回家。
超负荷的工作,让她平时一下班就会回家睡觉。她时常怀念在南大读戏文的几年,怀念那些在校园里写剧本、导舞台剧的诗一般的生活。那时候她也经常在黑匣子剧场排练到深夜,跟着剧组四处奔波、来回巡演,但她不感到疲惫,头脑因为美好的、看似几乎可以成真的理想充斥着快乐的多巴胺。然而现在的她每天被困在备课、处理班级事务、准备各种比赛与职称评比中。理想好像已经离她很远了,她连睡觉都很少梦到过去。
张雪也一样。作为一个青年老师,她感觉到切实的压力来源于过多的技能大赛、公开课,要交出一个合格的作品,少不了反复打磨的过程。但同时,备课、上课、改作业、处理学生事务一样也不能落下。
张雪最难熬的日子是刚入职的第一个月,除了平时上课,周末还有各种各样的培训,同时还得在满满当当的日程安排中加班极限备赛。在初三年级的日常教学任务外,她先是参加了学校组织的青年教师比赛,紧接着参加区命题比赛,然后准备公开课,接下来又是学校命题比赛。一般说来,科任老师日常的上班时间是从早上7:20到下午6:00,这期间张雪没有空余时间,只能下班后备赛。“为了确保第二天早起,我一般熬夜不会超过两点”。即便如此,在一系列比赛结束后,她还是在国庆假期时直接病倒,在床上躺了四天。
但作为一名科任老师,她有时竟也觉得幸运,“其实最恐怖的情况就是‘新人+班主任’,我隔壁宿舍一起入职的老师做了班主任,她日常从来没有九点之前下过班。”
熬过一次次比赛后,张雪心中充满怀疑:这些比赛能给自己带来真正的成长吗?对名校毕业生来说,从新老师到合格的老师再到优秀的老师,好像并不存在一个系统的培训体系,她甚至只在短短三天的岗前培训后,就走上讲台,上了人生的第一堂课。张雪打心底里认为老师就像“手工艺人”,知识和技能要通过长期的磨练和积累而不仅仅是一学期两三次的比赛。
不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对教师成长没有可量化的评价标准,大三时困扰她的命题再次出现:我到底“值多少钱”?我的价值在哪里?
图片
离职
张雪的日常工作除备课上课外包括但不限于:面对课堂上情绪失控而大骂的学生,处理初中生之间“把书包丢进女厕所”的问题,费心劳力钻研如何把“状元同学”的成绩从98分提高到99分。她难以从这些日常琐碎和应试教育的要求中抽身,也就跟当初的“教育理想”——让每个学生自由发展、个性成长——背道而驰。
张雪是反对应试的。“考试没有意义,学生只要掌握基础的历史知识,拥有合格的历史观,哪怕以后不会用到任何一个历史知识点,但这是素养的一部分。”在她看来,教育的意义在于把学生培养成“一个合格的公民”,而非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更合格的考试人”。
这份工作带给张雪最大的价值感来源于师生情感的连接。青春期女生的情绪常常较为敏感,经常在人际交往中遇到难题。这时,她会像“知心大姐姐”和她们聊天,给她们安慰和鼓励。能帮助学生们度过青春期的坎儿,得到同学们的喜欢,张雪感到很幸福。
然而她也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残酷。那就是无论是否继续当老师,她都需要一份研究生学历。一份比本科更高的学历,这意味着更占优的职称评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高的薪资。目前她正计划攒上一笔钱后离职去读研。
冯伟安身边已经有同事选择离开。2022年3、5月封校期间,他收到校方在教师群发出的降薪通知。在那之后,他身边已有教高一高二同事离职了,理由是“对象在外地”、“打算考公务员”、“在一线城市买不起房打算回老家”等。
同一时间,即张雪入职的第二个学期,她也听到了降薪的“风声”,到了2022年下半年她就接到了关于降薪的电话通知。不满的情绪普遍存在,张雪同一届的同事中尤其,“我们从头到尾都没有拿到过这么多钱,但是坦白来讲,很多人是冲着这笔钱来的。”
进入学校体验一段教师生涯后,因为个中原因再走倒不少见,但也有人还没入职,就早早另寻他路了。
在今年这批新招的深圳教师中,魏冉说有同事完成入职体检完后就找借口不来了,还有人在适岗培训中说想“跑路”。他动过离开的心思,但6月几乎只有初中老师的招聘了,再加上忙碌的毕业答辩和实习工作,他没有付诸实践。
适岗培训期间,初来乍到的魏冉感受到极大的心理落差。他和另一个同事临时住进六人间的学生宿舍,宿舍旁有一片工地。在新环境里,魏冉直言睡眠不好,凌晨三点才睡着的他时常在清晨六点二十被学校的铃声吵醒。在教学方面,虽然早就有心理准备新学校可能生源没有那么好,但实际上比想象中的更差,他吐槽文科班的学生甚至不能快速回答甲午中日战争的年份。
“我还在锻炼自己的忍受能力”,魏冉决定先在这个学校干下去,“以后走社招换学校或者去做其他工作吧。”他对未来几年,没有那么多畅想和期待。
图片
成为好老师需要修炼
“千万不要迷信名校,但是绝对要宽容地看待名校生进入教育行业,同时也要理性地思考。”作为已有22年教龄的名校老教师,盛晔认为“名校生去当中学教师趋势增加”的现象,一方面证明教师行业越来越受到高学历人才的青睐,这对基础教育行业具有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需要警惕进入中学教育是否是名校生“职业避险”的选择。对于刚毕业的名校生而言,中学教师行业相比于其他行业确实在起步工资上占有优势。但盛晔不赞成“我不想去其他行业竞争,而教师这个行业我可以更容易去躺平”的想法。
盛晔也提到,在中学招聘过程中,一份好的学历的确更容易受到面试官的青睐。在面试官看来,一般情况下,名校生作为高考中的优胜者,在接受过更高教育后基本素质普遍较高。虽然名校生可能因为就读于非师范专业,刚入职时不懂得“师范的规则”,但经过三年的努力,从高一到高三一个教学轮回下来,名校生也可以得到很好的训练。
新老师魏冉认同这样的想法,他承认自己教学基本功不如师范生,“毕竟人家学了那么多年,我不能对自己要求太高,这对自己不公平,对别人也不公平。”对于教学能力的差距,他表示会虚心学习。
除了在“轮回”中学会教学,如今非师范专业的名校生在毕业前即可获得教学训练。7月27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关于实施国家优秀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简称“国优计划”。该计划支持清北复交等高校设计教师教育先修课程,让学生在强化学科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系统学习教师教育模块课程。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并不是说他是名校毕业,他就应该能成为一个好老师,因为这不是成为一个好老师的必备因素。”盛晔说。
要成为一个好老师,魏冉认为需要学校给新老师提供更多的成长机会。“就算是师范生,新老师们都处于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也不会说有很大的差别,有不懂的主动去问就好了。”
王语叶、陈祎对本文亦有贡献
应受访者要求,魏冉、张雪、冯伟安、苏静礼均为化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新记者”《新深度 | 名校生入职中学——后来呢?》。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微观中国”项目、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