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衣车间里,村民众手绣出“同心圆”

  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 盖有军 通讯员 聂娟
  4月22日清晨,吉木萨尔县北庭镇三场槽子牧业新村村民阿依吐热木·依明和往常一样,来到位于村委会旁边的新疆月花制衣有限公司三场槽子牧业新村制衣分厂上班了。
  宽敞明亮的制衣车间里,来的早的员工已经开始忙碌,车缝、熨烫、品检……整个车间里机器运转的声音不绝于耳。
图片
4月22日,在新疆月花制衣有限公司三场槽子牧业新村分厂生产车间,员工相互交流学习缝纫技术。聂娟 摄
  2017年,新疆月花制衣有限公司在三场槽子牧业新村开设了制衣分厂,吸纳当地各族农牧民妇女进厂务工,让她们在家门口就能就业。对于家里有老人小孩需要照顾的妇女,制衣分厂还把缝纫机送到她们家中,让她们在家里工作。
  “目前,我们厂已经吸收80名村民从事缝纫、刺绣等工作,其中少数民族员工占到了50%以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民族团结大家庭。”新疆月花制衣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月花说道。
  阿依吐热木是几年前嫁到村上的年轻媳妇。前两年,她每天跟着丈夫在自家的骆驼圈里忙着喂骆驼、挤驼奶。2022年,听说村里的制衣分厂在招缝纫工,工资也有保障,阿依吐热木就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名。“刚到厂里的时候,我心里七上八下的,因为自己没有任何缝纫技术和经验,不知道能不能做好衣服。”她说。
  起初,阿依吐热木连简单的裁剪布料都做不好,经常把布料裁得歪歪扭扭。缝纫班的老员工李辉看到阿依吐热木愁眉不展,便主动给阿依吐热木当起了“师父”,悉心教她裁剪技巧。
  在一帮一学的过程中,李辉和阿依吐热木也越走越亲近。经过李辉的传帮带,阿依吐热木的裁剪和缝纫技术进步飞快,几个月下来,工装制作的每道工她都很熟练了。现在,她已经成了厂里的技术能手。
  今年肉孜节,阿依吐热木早早就在家里摆好了手抓肉、馓子、糕点和水果等,迎接姐姐李辉一家人的到来。当天,两家人欢聚一堂,欢欢喜喜地吃着团圆饭。“一看到姐姐,我心里就暖暖的。”阿依吐热木的语气里透着满心的欢喜。
  玛孜亚·努尔买提汗是制衣分厂成立时就进厂的老员工。在没进厂前,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家照顾孩子,偶尔打打零工,和邻里也很少相互走动。
  “进到厂里后,我学到了技术,有了稳定的收入,还交往了一大群好姐妹。”玛孜亚说,平日里,厂里的各族姐妹们像亲人般互帮互助,一同工作,一同进步,不仅衣服越做越好,情谊也越来越深。
  去年5月,玛孜亚的女儿举行婚礼。作为母亲,玛孜亚当时就萌生了一个想法:在婚礼前给女儿做一套独特的婚纱。随后,她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车间的姐妹们。听到这个消息,姐妹们非常赞成,都表示要帮她完成这个心愿。
  那段时间每天下班后,车间的姐妹们就自发地聚在一起,商量确定婚纱的款式和面料。此后,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裁剪衣片,有的负责缝纫,有的负责刺绣,整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这件带着众人祝福的婚纱制作了出来。
  婚礼那天,当看到女儿身着这套独一无二的美丽婚纱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母亲玛孜亚激动得不能自已。
  “这套婚纱是妈妈和厂里的阿姨们一起缝制的,一针一线都包含着大家对我的爱,让我感觉无比幸福。”说话间,女儿沙娜尔·依拉已是热泪盈眶。
  制衣分厂厂长库腊依·胡尼亚孜介绍,从分厂成立至今,厂里的员工人数在不断增加,而员工之间的情谊也在交往交流中越加深厚。
  “各族员工在工作中互帮互学,带动了企业整体生产水平的提升,保证了产品质量的稳定可控,也促进了企业的稳步发展。”库腊依深有感触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