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水月和花香 | 书评 ·盛唐小仙

图片
节气已过谷雨,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夏。在春天结束之前,总算读了一本与春天有些关系的书——《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这是专栏作家三书的读诗札记。不同于其他读诗札记的是,三书有着一颗与诗人同样敏感细腻的心灵,如此,才能敏锐地捕捉到普通人不太容易察觉的诗人和诗歌的微妙情绪。
最初被三书的读诗札记所吸引,是那篇《杜甫〈春望〉: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其中引用了一段《春望》译成英文版之后又转译成汉语的诗句。公元756年六月,安史乱军攻陷长安,八月,杜甫在前往灵武途中被俘,《春望》即写于翌年三月。杜甫时代的长安与今天的西安早已不是一种气质的城市,在三书看来,西安某个热门区域“遍地美食,网红店前排着长队,没人想起杜甫,没人为他的饥饿唏嘘”。
其实我倒觉得未必是如此。毕竟,奔波着生活才是多数普通人最日常的事情,人们不可能日日沉浸在大唐的时空里为杜甫唏嘘和凭吊。杜甫身后也不是那么凄凉,反而非常繁盛,世界上几千年的历史中又有几个文人拥有比杜甫还多的读者呢?况且,还有三书这样的很多很多读书人细细把玩杜甫的诗歌,甚至是地球另一端的人们,比如墨西哥诗人奥克塔维奥·帕斯翻译了在学界备受推崇的《春望》,中国当代诗人西川又把它转译为汉语:
帝国已然破败,唯有山河在。
三月的绿色海洋覆盖了街道和广场。
艰难时事,泪洒花间,
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
塔楼与垛堞,倾诉着火的言语,
家人的书信堪抵万金。
搔首时,才觉细细的别针,别不住稀疏的白发。
在三书的解读中,最值得玩味的是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翻译。“艰难时事,泪洒花间”,这句没有原句好,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是有感于时局、时世,而不仅是时事,泪洒花间,缺乏花溅泪的痛感。紧接着飞鸟这句:“天上的飞鸟盘旋着人世的别情”,拯救了上一句的平庸,“盘旋”有力,好像说的是鹰。杜甫若是读了这首诗会作何感想?可能会觉得诗句也很好,但不是他的句子。
借着三书解读杜甫的春天,我继续阅读《春山多胜事:四时读诗》中的春日诗歌。诗歌是什么情绪,三书就带着何种情绪去解读——如此,读者也更能沉浸式感悟一首诗歌细腻微妙的感情。不妨转换一下情绪继续读杜甫的《漫成二首·其二》吧。怎么读这首诗?三书说,“漫成”是一个懒洋洋的题目,所以我们不妨懒洋洋地去读——懒洋洋的杜甫也比较少见。多数时候,杜甫在眉头紧锁,忙着忧愁他的国家、君王和百姓。《漫成二首·其二》这首作于诗人居住于成都草堂时期,是杜甫一生中相对平静安宁的时日。
“江皋已仲春,花下复清晨”。你看三书,从这句中读到了一个最完美的时间和地点:仲春的江皋已经春色烂漫,人在花下,又正值清晨。这两句洋溢着一派闲适的轻松气氛。至于颔联的两句“仰面贪看鸟,回头错应人”二句,诗人真是全身心投入眼前的春天,“贪”字和“错”字,勾勒出一个专注看鸟的诗人,让我们倏然觉得,杜甫也有几分可爱啊。如三书所言,懒、发呆、无为,这些本来就都是诗人和艺术家必不可少的状态。如果我们自己也会在一个春日的清晨因为看鸟而发呆,那一定会非常理解杜甫在这一时与春天的深度拥抱。
诗人是什么样的人?就是天真未泯、对万物永远好奇的人。唐代诗人于良史,连他的具体的生卒年代我们今天都不得而知,却有两句无比美妙的诗句流传,“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前一句也成了古典诗词专家叶嘉莹女士纪录片的片名。“掬水月在手”其实是孩童的游戏,明月之夜,手中掬上一捧水,手心也就有了一轮明月。这既是童趣,也是诗意。诗人是不是效仿孩子们玩了这个游戏,才写出这样一联诗句呢?看起来很有可能。于良史《春山夜月》这首诗,写的就是一个春日夜晚,他在山中漫游以至于忘了时间的经历。比起古代诗人,我们今天少的除了童心和诗意,还有闲适的时间。
在三书的读诗札记中读者可以感受到,最好的理解一首诗的方式,就是将自己带入诗歌和诗人的情绪。所以,对于情绪不同的诗歌,我们可以选择用懒洋洋的、开心的、急切的、忧伤的心情去读,在脑海中还原诗人笔下的那个场景,从而更加贴近诗人的心灵。在这个读诗的时空中,一只扇动翅膀的飞鸟,一轮春山之上的明月,或者一声清脆的莺啼,都能够品咂出酸甜苦辣的人生况味。
记者:徐敏 编辑:钱欢青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