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全家福”上新!文科生也“上天”啦,还有这几位特殊成员…

后续,两个航天员乘组将在空间站进行在轨轮换。其间,6名航天员将共同在空间站工作生活约5天时间,完成各项既定工作。
图片
这是4月26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全家福”。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除了“太空全家福”上新的好消息,其实宇航员还可以是文科生!
一起来看看执行本次任务的飞行乘组航天员:叶光富、李聪、李广苏
图片
图片
图片
其中航天员李广苏是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当中的新面孔,他就是第三批18位航天员里唯一的文科生。经过三年多的刻苦训练,他完成了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
一起来看看这位“文科生”航天员的故事吧~
文科生也“上天”啦!
飞行员→航天员
“很惊讶!终于如愿了”
今年36岁的李广苏出生在江苏沛县。高中时期,他梦想成为一名空军飞行员,驾驶战鹰翱翔蓝天保卫祖国。后经过严格选拔,李广苏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加入到飞行学员的队伍。
图片
正式开启飞行员的生涯之旅后,理论学习阶段,李广苏在文科生的队伍里成绩相对不错,没有遇到太大困难;第一次由后舱的飞行教员带领着飞翔蓝天的时候,他却遭遇了意料之外的难题。
先一步飞上天空的队友告诉他,飞行的感觉很刺激、很好玩儿。轮到李广苏的时候,他才发现,初教机座舱里的汽油味儿、天空中的气流颠簸,并不总是令人兴奋和愉快。
航天员李广苏:我慢慢开始变得不舒服,甚至有点想恶心呕吐。但我知道,如果在天上呕吐了,就有可能面临停飞,所以我一直在忍受着。
后来,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李广苏不断克服、忍耐、调整自己的状态。直到成为一名战斗机飞行员,开始独自驾驶战机飞行,他才找回了自信。
2018年5月,我国启动第三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这个消息,让符合各项选拔条件的李广苏十分兴奋。
2020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李广苏从众多报名参选的飞行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我国第三批航天员中的一员
图片
△李广苏(左)、叶光富(中)、李聪(右)
李广苏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后很惊讶,感觉有点不真实,反复进行了确认,“终于如愿了,加入到光荣的队伍里”。
图片
第三批航天员中唯一的文科生
“感受到堪比重备高考的压力”
作为第三批18位航天员里唯一的文科生,航天基础理论课程,让李广苏感受到了堪比“重新备战高考”的压力。
李广苏表示,当初学理科比较吃力,所以才选择了文科,没想到多年后,还是没能逃过要学理科的命运。
图片
航天员李广苏:我比较焦虑,因为好多东西老师一讲,战友在下面频频点头,但我真听不懂。我就经常私下问战友、老师,从最基础的知识开始学,包括高数,谁能想到这么多年后我还会把它翻出来再学一下?
李广苏介绍,那段时间,他和队友们度过了许多个不眠的夜晚。“在学改装机型理论时,理论有及格线,但从没有人说多少以上是及格,大家都是奔着100分去,能考100分坚决不考99分。
除了基础理论学习,前庭功能的训练对李广苏来说也是一个挑战,“忍着,通过一次又一次、一圈又一圈旋转,让自己去适应,最后很从容地完成了。”
图片
按照航天员训练大纲,第三批航天员开展了八大类、百余项的训练。从身体到意志的磨练,从耐力到专业知识的提升,这些都是成为航天员的必经之路。在近三年的时间里,李广苏完成了系统的学习和训练,入选神舟十八号乘组。
图片
航天员李广苏:经过了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以及方方面面的训练,基础打得比较牢了,再加上整个乘组的磨合训练,执行任务的底气越来越足
他说自己是奔向宇宙的“蜗牛”
“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
对于李广苏来说,从守卫祖国领空到探索浩瀚太空,为国出征的步伐同样坚定。
李广苏表示,不管飞行员也好,航天员也罢,都是在不同的岗位上在为国家作贡献。“很期待看一看脱离大气层以后的星空,到底是什么样的景象,出舱的时候更期待了,看着我们脚下的地球一圈圈地转动,应该会非常美妙。”
图片
从文科生到飞行学员,再到入选神十八乘组,李广苏的职业履历,在外人看来,或许是高歌猛进、格外顺遂。
他却说,自己像是一只领悟能力并不那么强的“小蜗牛”,在网络世界,李广苏给自己的微信取名“狂奔的蜗牛”。“在个人成长进步的道路上,稳稳当当走好每一步,坚定走好每一步。哪怕我是一只蜗牛,我也要狂奔起来,奔向宇宙、奔向太空。”
图片
同航天员一起飞天的
还有这几位特殊成员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跟随3名航天员一起出发的还有几位特殊的成员——斑马鱼。
此次,航天员乘组要实施国内首次在轨水生生态研究项目。通俗来说,航天员将要在太空养鱼。在太空里,小鱼的排泄物怎么处理?太空没有氧气,小鱼又怎么呼吸?
“太空鱼缸”如何维持生态平衡?
斑马鱼是一种非常漂亮的观赏鱼,长约3—4厘米,体形纤细,从头到尾有多条深蓝色的纹路,如同斑马一样,所以被称为斑马鱼。
图片
此次上天的太空鱼缸里配备有4条斑马鱼,还有金鱼藻。这个“太空鱼缸”如何维持生态平衡?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空间科学实验顾问仓怀兴称,“太空鱼缸”是一个“既好看又复杂”的生态系统。金鱼藻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供给鱼呼吸,鱼的排泄物又给藻提供营养物质,他们相互之间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组成一个看起来很简单,但实际上内部复杂的科学实验。
将来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继续滚动开展更深入的研究,这个系统也会做得越来越复杂。
图片
光照如何解决?
在这个生态系统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参与者:阳光。但是在太空中,并没有地球上规律的昼夜和光照,这该如何解决?
专家告诉记者,在载人飞船上行过程中,上行水生支持装置将为金鱼藻提供LED光源,保持金鱼藻正常进行光合作用,保证生态系统里的氧含量满足斑马鱼的生存需求。
入轨后,航天员会将实验组件转移到问天舱的生命生态实验柜小型受控生命生态实验模块中开展在轨实验。
图片
太空中,怎么给小鱼喂食?
阳光的问题解决了,还有水的问题。在失重环境下,水会呈球状,甚至可以捧在手里。这种水能让小鱼在里面游吗?会不会因为失重游不动呢?又怎么喂食呢?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高鸿介绍,“我们设计了一种特殊的鱼食,像牙膏状,用注射器的方式每天推进去,让鱼尽量吃完。鱼吃完产生的排泄物,可以通过管道输运到金鱼藻那边,促使它生长。”
图片
小鱼在空间站能生存多久?
在太空养鱼,“鱼缸”的设计要格外精心,不仅密封要做得好,还得把水尽量灌得满满当当。除了住的“房子”外,小鱼吃的饭也是特制的“太空餐”。这些小鱼究竟能在空间站里生存多久?
王高鸿表示,初步计划是稳定运行一个月,使这些斑马鱼、金鱼藻都能够存活,然后获取一些实验样品,比如鱼卵、水样。因为条件限制,在如此小的位置空间内培养实属不易。至于将来能不能延长时间,要根据太空的实际情况。
图片
为了避免死去的小鱼和水藻在空间站里腐烂变质,实验项目结束之后,航天员们会对它们进行灭活处理。如果实验顺利的话,这些小鱼的下一代或许可以在地面上出生。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就很期待小鱼们在太空产卵,“一旦发现鱼排卵,我们就会启动专用的排卵装置,把鱼卵收集起来。这是一个尝试性、探索性很强的工作,也是国内第一次做,是这次实验里最具特色的地方。”
图片
为什么上太空的是斑马鱼?
专家解释,斑马鱼是脊椎动物,生命力旺盛、繁殖能力强,也是模式实验动物。斑马鱼与人类基因组有高达70%以上的相似性,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空间站除了航天员以外迎来的首种脊椎动物。新华网、央视新闻
斑马鱼和金鱼藻组成的密闭太空鱼缸将有望首次实现我国在太空中培养、繁殖脊椎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