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戏剧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

图片
《幽灵出没的舞台——作为记忆机器的戏剧》,
[美]马文•卡尔森 著,
朱夏君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幽灵出没的舞台》是戏剧理论的经典作品,是对戏剧理论家赫伯特•布劳和约瑟夫•罗奇提出的将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幽灵”的理论的发展。作者马文•卡尔森认为,戏剧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纵观整个戏剧史,舞台创作中的几乎每一个元素都存在被循环使用的情况,任何一个经常在剧院观看演出的观众也都曾有“这是一场熟悉的演出”的体验,这种体验会让人联想到之前他们接触到的艺术作品。这种戏剧作为记忆机制的现象,在卡尔森看来就是“幽灵出没的”(haunted,ghosted)。卡尔森认为,戏剧从古至今在本质上都是“幽灵出没的”,其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与记忆、重述密切相关,它总是在相同的情景、相同的空间中,与相同的身体(舞台和观众席位)、相同的物质材料一起形成“幽灵出没”的效果。本书曾获由纽约大学颁发的奖励美国最佳戏剧书籍的卡洛韦奖。目前,西方戏剧学界已经普遍接受了马文•卡尔森提出的戏剧是“幽灵出没的”这种说法,近年来在一些戏剧理论新著中,“幽灵出没的”一词也已经作为一种固定概念被使用。
>>内文选读:
中文版序
我很高兴能向中国的朋友们介绍我的著作《幽灵出没的舞台》,尽管该书所举的大部分是西方戏剧的例子,不过它也试图认识和描述戏剧中普遍的问题。我希望中国读者能在本书中找到观众如何与戏剧建立联系、如何理解戏剧的案例。与西方戏剧一样,这些案例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戏剧。
让我们从本书的中心思想,幽灵出没开始进行探讨。在东西方的民间文化中,幽灵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幽灵是死去的人的精神形式,它作为一种精神回到活人的世界,这个过程被称为幽灵出没。幽灵和幽灵出没对中国戏剧和西方戏剧都很重要。西方现存的第一部戏剧,埃斯库罗斯的《波斯人》,就是以幽灵作为主人公;而西方最著名的戏剧,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则是以幽灵作为背景展开的。幽灵故事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最早的文学类别,从商代开始,中国的舞台就一直被幽灵萦绕着。
很明显,从概念上看,幽灵和戏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戏剧也包含着死者恢复生命的、近乎超自然的历程。我的书虽然涉及戏剧中的真实的幽灵,但也还涉及一个更普遍、更基本的戏剧历程。
多年来,我一直对戏剧的接受很感兴趣——戏剧观众如何体验和理解他们在舞台上看到的东西。让我尤其感兴趣的是,几乎每一位参与戏剧活动的观众此前都曾经参与过许多戏剧活动。戏剧几乎总是一种重复的体验,而这种重复性是观众理解他们当前正在观看的戏剧的重要工具。中国的戏剧观众和西方的戏剧观众一样,都会通过继承过去的戏剧体验来理解和欣赏现在的戏剧。与观看《哈姆雷特》等熟悉剧目的西方观众一样,观看《牡丹亭》等作品的中国观众,肯定会想起他曾经看过这一部戏剧作品。这些以前曾经看过的作品就像幽灵一样,萦绕在观众对当前作品的体验中。
图片
图源:视觉中国
由于戏剧经常重复同一个故事,甚至同一段文字,这种回忆以前版本的体验,是我们理解戏剧最常见和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对于故事的重述只是这种重述的一个部分。上世纪一次又一次地观看梅兰芳表演的观众,在体验每一场演出时,都会想起以前那些令人难忘的幽灵——不仅是该演员戏剧作品的幽灵,还有所有其他的幽灵——其他的旦角,京剧表演传统,其他演员对同样的音乐、手势、化妆和服装的使用。除了所有这些幽灵之外,还应该加上剧院本身的幽灵,因为观众常常会回到同一个地方观看作品,而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会被在同一个地方上演的、与其他演员的其他作品有关的记忆所萦绕。
简言之,戏剧的每一个方面——视觉和听觉的部分,活着的和死去的部分,都会激活观众的记忆,让他们想起以前的戏剧,这就是所有作品体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法语中的“幽灵”一词,即 les revenants,比英语更好地描述了这个过程。 Les revenants意为归来的亡魂。剧院里重述的一切——演员、情节、故事、服装、手势、布景、物理空间、声音——都会萦绕在每一位戏剧观众的脑海中。在本书英文版的开头,我引用了西方最著名的、与幽灵有关的故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开头的一句话,“什么,这东西今晚又出现过了吗?”又一次出现,既是幽灵和戏剧都会做的事情,也是本项研究的主题。
  作者:马文•卡尔森
文:马文•卡尔森图:视觉中国编辑:周怡倩责任编辑:朱自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