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探林生斌航班信息被判侵权,律师:正义感,无法刺破法律权利

想不到这么多年过去,林生斌这个名字还能以这种方式上热搜。
“杭州保姆纵火案”发生后,林某作为家破人亡的受害者,收获舆论巨大同情。
在漫长的诉讼中,他也以“深情丈夫、慈爱父亲”的人设,吸引着舆论关注。
即便后来以纪念妻子和孩子的名义,进行各种商业化动作,依然得到不少善良网友支持。
图片
然而仅仅四年后,林某突然官宣,已经再婚产子,开启新生活。
网友根据孩子的年龄,复盘了一下时间线,发现林某这些年,一边在网上表演着追思亡妻和孩子,一边早已开始新的生活。
深情人设,一夕之间灰飞烟灭,深感被戏弄的网友,也将林某的不堪往事扒了个底儿朝天,当然了,很多都是迷信的无稽之谈。
随着争议越来越大,疑似知情人称,林某事发当天,并非如他所说,乘飞机到广州打理生意。
后来,经杭州公安机关侦查,排除了林某涉及刑事案件的嫌疑,但他事发当天的行踪,始终是个谜。
图片
其中,导演兼作家刘信达,长期关注这个案件,认为他当天是否乘坐飞机事关重大,便以此为突破口进行调查。
他先从网友处获得了林某的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又伪装林某的朋友,以“查询里程积分”为由,向多家航空公司查询了林某事发当天的航班信息,得到的答复均为,没有相关查到出行记录。
自认为抓住把柄的刘信达,便将和航司人员的通话录音公开放到了网上,虽然仅半小时后就被删除,但仍然造成了巨大的舆论震荡。
2022年,林某以侵犯隐私权为由,将刘信达和相关网络平台告上法庭,要求20万精神损害赔偿。
图片
20万,是我之前代理案子时争取到的精神损害赔偿最高记录,不知道林某这个金额是不是对标着来的。
而刘信达辩称,他作为作协持证作家,有采访权,也有对重大公共事件的知情权;仅公开信息30分钟,并未造成严重后果。
情感上讲,我能理解网友的愤怒,对细节有所质疑,也合情合理。
不过既然杭州公安机关已经给了结论,林某没有刑事嫌疑,在没有确切线索的情况下,大家就不应当再去传播那些阴谋论说法。就算想要平息疑惑,也应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采取合法手段调查。
《个人信息保护法》第28条,明确规定,“行踪轨迹”属于敏感个人信息,除非本人同意,或国家机关依职权调查,任何人不得私自刺探并公布。
《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隐私权。
从法律上看,刘信达的行为,属于教科书式的隐私权侵权。一审法院判决,刘信达须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8千元。目前,刘信达不服判决,提起上诉。那么我个人认为,二审最多会在金额认定上有所调整,不会改变事件定性。
这里也想提醒大家,是非判断属于道德范畴,法律的职能是保护权利。一个人,即便道德上有争议,法定权利依然不容侵犯。正义感,不能成为侵权行为的挡箭牌,否则,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成为道德审判的受害者。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