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把蜱虫当黑点,小孩被叮咬三天后才送医,医生:出游后有流感症状需警惕蜱虫病

“医生先用酒精闷在口子上,接着用棉签扒拉了一下,发现扒拉不下来。他又用注射器将周围皮肤挑破了,才把蜱(pí)虫的头给弄出来。”回忆起带孩子去医院处理蜱虫的过程,杨女士仍心有余悸。
近日,杨女士在社交媒体发帖称一岁孩子在草丛中被蜱虫叮咬,去医院紧急处理后才取出,引发网友关注。不少网友跟帖表示自己也曾受蜱虫叮咬的困扰。
九派新闻从武汉市第六医院获悉,每年的四五月是蜱虫病的高发期,近日该院接诊了不少被蜱虫叮咬的患者,大部分为大人。该院医学美容科主任、主任医师彭蕾蕾告诉记者,“以前门诊比较少,现在养宠物的人增多,加之相关科普增多,大家也注意到这一问题。”
图片
蜱虫钻入人体。图/视觉中国
【1】一开始以为是脏东西,三天之后才就医
“开始我以为是吃的脏东西不小心弄到胳膊上了,用手抹了一下就没在意了。第三天,孩子爸爸在胳膊上看到蜱虫的腿,这才警觉起来。”杨女士告诉记者她发现蜱虫的过程。
她回忆道,4月15日天气不错,她带孩子去草丛里玩了一会,没想到孩子被蜱虫叮咬,直到第三天才发现。“那几天(孩子)精神不错,也不哭也不闹。加上一直穿着长袖衣服,我一直没觉察到。”
杨女士称,“我们家在农村,经常见这种东西,我们不叫它蜱虫,叫草爬子。但是很少在人身上见,一般都在牛羊家畜身上见,那种都特别大。”
她补充道,因为之前在网络上刷到过有关蜱虫毒性的视频,当知道孩子被蜱虫叮咬后就连忙去医院进行诊治。“家里老人可能经常见这东西,觉得没有很严重。当我说去医院的时候,他们都觉得说没必要,但我觉得我这个选择是对的。”
杨女士坦言“处理了近十分钟,孩子一直哭闹的厉害。”据杨女士介绍,医生先是用酒精闷在上面蜱虫处,后用棉签想把蜱虫取出,但是蜱虫已深入皮肤中,无法从皮肤表面将其完全取出。随后医生用注射器把周围皮肤挑破,才把蜱虫的头取出来。
图片
医生将蜱虫取出。图/受访者提供
【2】医生:蜱虫可传播多种疾病,四五月份是蜱虫病高发期
4月26日,武汉市第六医院医学美容科主任、主任医师彭蕾蕾在接受九派新闻采访时表示,每年的四五月是蜱虫病的高发期。蜱虫可携带多种病毒、细菌和原虫,因此可以传播多种疾病。
我国报告过的蜱相关疾病包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疏螺旋体病(莱姆病),立克次体病,巴贝虫病,无形体病、米库尔新埃希体(暂定种)和埃立克体病。
她指出,蜱虫是一种体形极小的蛛形纲蜱螨亚纲蜱总科的节肢动物寄生物,大多以吸食血液为生。从体型上看,仅约火柴棒头大小。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
蜱虫一般出现在浅山丘陵的草丛、植物上或者动物身上,且对寄生部位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一般出现在动物或者人体皮肤比较薄并且不容易抓挠的地方。此外,蜱虫叮咬后引起的疾病一般不会传染,但宠物身上的蜱虫可能会传染给人。
图片
蜱虫吸血前后。图/受访者提供
对此,彭蕾蕾强调,如被蜱虫叮咬,应第一时间就诊。如无法及时就医,应观察身体状况,如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一定要及时就诊,并告诉医生近期你被蜱虫叮咬过,叮咬部位及在何地被叮咬,这将有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判断,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据彭蕾蕾介绍,被蜱虫叮咬后患者一般2周内发病,出现流感样症状,如:发热、乏力、头痛、局部淋巴结肿大、皮疹等症状和体征,严重患者急性期可出现脓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多系统器官衰竭等症状。
但她也补充道,被蜱虫叮咬多数情况下不会致命,只有极少数出现脓毒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全身多系统器官衰竭等症状,从而导致死亡。           
到底怎么防蜱虫?彭蕾蕾告诉九派新闻,预防蜱虫叮咬,最重要的是减少皮肤暴露。如在草丛、树林、灌木丛等地方走动时,应穿着浅色的长袖长裤,把裤脚塞进袜子里,让蜱虫无处下口。
当外出郊游或者露营时,可定期喷涂含有DEET(避蚊胺)、氯菊酯或派卡瑞丁等驱虫化学物质的驱虫液,或用驱虫化学物质处理衣物。
从户外回来后应认真检查全身,并帮助儿童和宠物进行检查。同时也要避免涉足蜱虫大量滋生的区域。如若被叮咬了应保持冷静,在不伤害自己的同时尽快移除它,但切忌使用烟头烫、涂指甲油等“民间土法”。
彭蕾蕾也强调,面对蜱虫也不必过度惊慌。留意相关功课,做好相应防蚊驱虫的准备,出现不适及时就医,也就不会谈“蜱”色变了。
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李恺 记者 武菲菲
编辑 刘萌
【来源:九派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