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发布5个创新案例

  4月26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昆明片区举行制度创新专题新闻发布会,发布昆明片区新一批5个典型创新案例。
图片
  第一个案例:全国首创模拟飞行“保税培训”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携手昆明邮局海关,以云南东方飞行培训有限公司为试验主体,在昆明综合保税区自贸区域系统化探索模拟飞行保税培训监管模式,全力培育具有云南特色、催生云南潜力的新质生产力软环境,打造服务贸易新标杆。
  通过制定《综合保税区开展保税培训业务工作指南》,首次明确了保税培训的适用范围、企业资质、场所条件,进一步扫除了政策上的模糊地带。同时,规范了配件管理实施了分类监管,突出关地协同等举措。
  该模式让运营成本大幅降低。据介绍,昆明片区、昆明海关支持云南东方飞培结合“自贸+保税”政策先行先试,以保税方式先后引进波音等飞行模拟器5台,累计节约税费成本5754.24万元,零部件保养维修更加便捷高效,实现了模拟飞行培训阶段保税全覆盖。其次是人员进出方便高效,通过海关和属地政府联手实施行政卡口信息化改造,飞行培训工作人员和培训学员实现面部识别、无感登记,通过时效提升90%,提交材料压缩30%。
  在“自贸+保税”政策激励下,云南东方飞培打造全国首家产学研一体化、飞行员、乘务员全覆盖的综合型航空培训基地,取得民用航空142部训练机构资质;自主研发全国首个特殊机场飞行技术软件等专业课程;累计服务国内外航司28家,培训飞行员、乘务员突破1万人次,带动云南及全国航空人才培养和行业发展,品牌价值得到提升。
 第二个案例:云南绿电“区块链+碳电融合”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昆明电力交易中心积极探索区块链交易溯源机制,不仅实现交易合同、计量数据、结算清单全部“上链操作”,对每一度交易绿电精准溯源并“上链存储”,并成功推出全国首个绿电交易溯源地方标准,有力推动能源市场规范有序,促进绿电扩大应用场景,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实现。
  云南绿电资源占比高达90%,但电源是否为绿电难以精准辨别,昆明电力交易中心基于产权理论创新溯源算法,以电力交易合同为基础,结合实际用电计量、结算数据,用区块链追溯用电企业电力来源,为每度电锁定交易对手方,有效避免重复核算。其次,昆明电力交易中心运用建成了电力交易区块链平台,为上层应用提供标准、高效、兼容的基础服务,实现了绿电的原始数据可查、过程数据可信、结果数据共享。同时,编制推行《电力交易用户绿色用电溯源方法》地方标准,在全国率先为参与电力市场化交易的用电企业绿色电力消费进行溯源提供标准技术支撑。
  该模式为参与绿电交易的用电企业打造绿色品牌、绿色工厂、“零碳园区”等提供支撑。溯源算法及区块链技术在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绿电铝评价及交易导则》全面运用,为绿电铝评价提供数据核准服务,促进绿电铝从生产到交易全链条降碳,突出绿电经济价值。随着绿电交易溯源标准的推广,大幅降低了企业碳排放核算和产品碳足迹认证的门槛和成本,进一步推动“碳电联动”“产效双赢”。
  第三个案例:“三园一线”梯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以“沪滇协作、托管磨憨、中老铁路”为抓手,着力突出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力、临港科技城产业承载力、中老合作区口岸吸引力,以三园建设为“支点”,以南向开放为“主线”,通过“沿江+沿线+沿边”要素互动,形成梯度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
  东西部协作方面,按照“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原则,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与上海临港集团深化东西部产业协作,共建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南北向协同方面,昆明全面托管磨憨后,迅速开展经开区、自贸区、综保区、跨合区“四区”联动创新,依托中老铁路实现“两地多园”合作发力;升级昆明王家营中心站海关监管场地,完成磨憨铁路口岸智慧化改造,实现功能互补、首尾呼应;推进商事跨区同城通办。海公铁互联方面,结合“中老铁路+中欧班列”、“沪滇•澜湄线”、昆渝高铁“动货”专列等物流重大创新,规划建设磨憨临港园中园,构建海公铁“两中心一高地”;引导东部企业把研发设计、销售结算、集疏分拨环节布局昆明,把制造加工、售后维修、跨境通关环节放在磨憨,促进“上海昆明磨憨”产业梯度布局,推动沿江、沿线、沿边接力开发开放。
  目前,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成功吸引欧姆龙自动化等38家企业入驻,昆明片区承接产业转移签约项目45个、到位资金150亿元;磨憨沿边产业园签约项目28个、投资金额52亿元,上海临港磨憨首发项目、海福创两亚园区等重点产业项目落地。黄金通道辐射效应增强,2023年磨憨口岸进出口货物817.97万吨、增长44.34%,出入境人员162万人次、增长431.75%。内引外联实现合作共赢,2023年昆明片区外资同比增长284.1%,高新技术企业增至273家,贸易额突破3000亿大关,铁路“运费贷”、老中旅行社、外资演艺经纪公司等新业态落地。
 第四个案例:“四区联动”打造园区合作开放新样板
  为解决沿边口岸缺乏产业支撑,内陆省会缺乏陆路口岸通道的机制问题,克服园区政策功能趋同、发展小散弱差、产业承载不足、开放优势不强等实际问题,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率先在全国落地“自贸试验区+经济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跨境合作区”“四区联动”集成创新发展模式,积极打造园区合作开放新样板。
  托管磨憨,推进机制协同。省委省政府高位统筹,专门出台自贸、经开、综保、跨合“四区”联动发展实施方案,选派昆明50名党政干部充实磨憨,携手共建国际口岸;用地、林地、能耗等指标实行单列,招商引资、项目投资等统计指标双核算。
  创新体制,推进服务协同。探索“飞地服务”,高频事项一区申请、“四区”联办,实现“四区”注册、建设、投产、运营等全生命周期同城化服务;率先在商事登记、知识产权等领域探索事权桥接、政务对接、信息链接、监管衔接,推动昆-磨-万等园区形成“三点一线、四区一体化”联动格局。
  集成融合,推进政策协同。研究制定“四区”支持国际铁路集结中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飞机和铁路机车车辆等保税维修业务,支持“四区”企业通过“一照多址、一址多照”完成跨区迁移或设立分支;昆明王家营西中心站、昆明综保区无水港与磨憨站铁路口岸实现区区联动、一体通关。
  统筹规划,推进产业协同。“四区”形成“五个一”产业招商组合拳,经开区重点承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物流等产业转移;自贸试验区聚焦前沿科技、新兴业态、国际合作开展压力测试;磨憨-磨丁合作区强化跨境贸易、旅游康养、产能等跨境合作;综保区加强保税业态与口岸互动,形成“前岸后仓”保税闭环。
  共谋共建,推进平台协同。用活沪滇协作平台,打造昆明沪滇临港科技城、磨憨临港园中园,形成产业转移“1+3”发展布局。用好国际贸易服务平台,推出“澜湄快线”“中老铁路+中欧班列”等双向快速通关模式;用足智库合作平台,43名老挝师资在昆明铁职院完成铁路技能培训,引进对外经贸大学、昆明学院在磨憨设立研究机构,发布全国首个中老铁路综合发展报告。
  托管磨憨让昆明成为全国唯一有边境线、边境口岸的省会城市,2023年磨憨-磨丁合作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70.4%,进出口货物总量增长44.34%,出入境人员增长392%,口岸城市活力日显。“四区”联动把经开区产业多、跨合区通关快、自贸区政策好、综保区成本省的独有特色首次整合,并形成了“3+1>4”的发展效能。
 第五个案例:“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新模式
  自贸试验区昆明片区支持辖区企业绿巨能回收创新互联网技术对传统废品回收流程开展升级再造,搭建智能化回收平台,共创联营模式,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行业标准、创新行业经营模式、推动产业生态重构,构建了覆盖全国173个城市的可再生资源回收网络。
  为解决传统废品回收效率低下、覆盖范围有限、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企业创新“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服务,实现下单、回收、结算等业务全流程线上操作。同时,制定并发布了行业第一本标准服务手册,推动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同时自主研发绿巨能回收自主研发智慧回收平台,以中心运维端为核心,为用户提供微信、抖音、支付宝等多渠道服务端口;平台能够对回收物品精准分类、合理定价和高效物流配送,极大提升回收效率和服务质量。
  该模式让再生资源回收便捷高效。通过线上下单、专人上门回收、线上支付,用户足不出户即可完成多品类回收,互联网回收模式极大简化了回收流程,提高了回收效率和服务质量,推动回收行业简便智能化发展。目前绿巨能回收平台在全国22个省、4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173个地级市及1000多个区县设立了运营服务中心。截至2023底,累计全国登记回收员18345人,注册用户659.6万人,完成订单1557万单。
  云南网记者 张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