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哥大、小跟班到尖子生,现实版“黑暗荣耀”每天都在上演

图片
当女生从教学楼一跃而下,旁观的人群只是举起手机冷漠地拍照。电影《少年的你》中的这一幕揭开了校园欺凌的残忍面纱,而现实中的欺凌却在黑暗之处不断地蔓延生长。
据日媒报道,2023年日本日均发生超1800起校园欺凌案件,近30万学生拒绝上学。在中国,尽管每年因校园欺凌被提起公诉的案件仅有千余起,但是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0年至2022年的调研显示,53.5%的学生都遭受过校园欺凌。
央视主持人尼格买提自述曾遭遇校园欺凌,金马奖影后马思纯将初中生活描述为“地狱”,著名歌手张杰将被欺凌的经历写进了歌里……这些拥有着姣好面容与过人才华的明星,也都难逃校园欺凌的噩梦。
也许每个人的青春记忆中都存在一个“大哥大”,他不学无术、打架斗殴、“无恶不作”,这仅是刻板印象中欺凌者的其中一面。其实,还有在校园欺凌中隐身的“小跟班”以及成绩好仗着老师宠爱欺凌他人的“尖子生”,他们将校园欺凌视为一种聪明与帅气的行为,持续性地从事着校园欺凌活动。
值得注意的是,校园欺凌的受害者也并非一定如刻板印象中所言的胆小内向,他们同样拥有着多元的特质。有人因拥有美貌而被造谣,有人因相貌普通而被嘲笑;有人因成绩出色而被嫉妒,有人因成绩较差而被当做“傻子”愚弄……他们惟一的共同点,便是陷入校园欺凌的青春梦魇中,直至长大成人仍在接受着年少时情绪的审判。
2014年的《美国精神病学杂志》上的研究发现,校园欺凌的负面影响可以一直持续到中年以后:经常受到欺凌的孩子在步入中年以后具有更大的抑郁、焦虑、自杀风险,在50岁时认知功能也会很差。
但是对于校园欺凌的治理仍是任重道远。法律层面上,家长针对是“殴打”还是“打闹”,是“辱骂”还是“口角”反复上诉;学校层面上,部分学校坚持把欺凌模糊为“小孩子打架”,拒绝法律取证,最终承担连带责任。
当校园欺凌事件一次次出现在公众视野之中,法律的盲区何以填补,学校担责的限度何在,家长该如何做才能保护孩子?今天,“知道”就跟你聊聊校园欺凌的“罪”与“罚”。
图片
图片
图片
刘亦琛
责编 刘韵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