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和导师,不得不说的关系

图文 | 孙际雅 陈佳彤 谷科锐 陈竟一 刘洋
运营 | 蒋 颖 孙际雅
责编 | 张慧凤 黄玺澄
指导老师 | 王辰瑶
图片
又是一年毕业季,不少研0正为了选到心仪的导师而奔波,毕竟这可是与自己未来几年生活的幸福指数息息相关。研究生和导师之间关系更为紧密,也更为“微妙”。
前有引发热议的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她为什么换了导师》,后有华中农大、北邮分别出现十数名学生赌上一切联名举报导师的事件,公众视野下的导生关系似乎愈发紧张。
事实上并非全然如此。
“老师我准备考法硕,我觉得你很适合当我的老师,请您转个专业教学,谢谢!”“老师我想上中南大学机械工程专业研究生,老师你可以转个专业吗?”……这些都是出现在一位中年教授抖音视频评论区里的声音。微妙的导生关系在他这里又成了另一种画风。
他是广州大学管理学院的张河清教授,因一次对学生的“抱怨”而走红网络,之后又因和学生一起拍摄搞笑视频而受到更多人的喜爱。现在,他在抖音上已经拥有近130万粉丝。粉丝纷纷表示“老师好可爱”“不敢想他的学生会有多幸福”,评论区里对他的称呼也从尊称“您”变成了更亲近的“你”。
图片
张河清教授抖音账号截图
图片
张河清教授在评论区和网友们互动的截图
有人觉得这是他作为一名老师的成功,与学生亦师亦友;也有人会觉得他“不务正业”,不够严肃认真。
师生如何相处,不同人有不同的答案,亦有不同的经历。
研究生们如何与导师相处?导师们又是怎样看待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呢?
家书访谈了多位不同高校的在读研究生,聊了聊他们与导师的关系。
图片
说起导师,满满感激
土土目前在南大传播学读研二,她的导师较为包容开放,每周一次的组会上,“如果突然有想法了可以直接和导师交流,他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
本科期间土土就上过导师开的课,因为对数字营销感兴趣,她主动请导师指导自己的本科毕业论文。申请读研时,顺势请他作自己的导师。
研一上学期,土土参与了导师开设的本科创意实践课程“Xspace创意工坊”。在课上,她作为小组长,帮助本科同学完成实践作业,同时也会参与课堂交流。而到了研二下,她需要到校外寻找一份相对长期的实习工作。土土说导师主动提出,可以帮助她介绍工作机会。这让她非常感激。
除了学业和未来工作规划上的指导,在土土口中,爱笑的导师总能以温和的精神面貌感染大家。新冠疫情严重时,导师在每次组会上都会关注学生们的健康情况,反复和大家强调保重身体,还特地在微信里叮嘱留校的土土做好防护工作。  
图片
说起导师,有点微妙
与一切顺利的土土相比,同样是研二的小寒,与导师的关系则略显微妙。
小寒目前攻读临床医学类外科学专硕,一周正常有五天需要到医院实践学习,有时候周六周日还要值班。从早上八点开始,小寒就要一项项完成医院的每日工作:交班、查房、换药、记录病情、处理病例等。等到完成这些日常任务,通常要到下午四五点。
身为主任医师的导师与小寒相处的时间不多,一般一两周见一次面,一次至多不超过半小时。但作为导师目前唯一的学生,小寒认为导师“对自己还是挺上心的”。
导师会在每次见面的时候帮他确定研究方向和修改论文。“他在论文这方面比较苛刻,甚至有点吹毛求疵。”小寒六月初的开题报告因为研究方向没有达到导师要求,被多次要求修改,直至七月,确定好的开题总方向已经“大变样”。
小寒的导师在学术上严厉,生活上却很慈爱。在小寒轮换科室的时候,导师会特地叮嘱新科室的医生照顾他。甚至在小寒参加开题报告前,导师还拿来了两条自己的新领带给小寒。
但小寒也有一些烦恼:导师经常让他帮忙个人工作,包括做演讲PPT、协调会务等。这些琐碎且无偿的工作除了占用他每天在医院实习以外的大量时间外,有些还给他带来很大压力。
研一时,小寒曾被导师分派去协调一个大型的医院交流会,并被委任为会议主持人。小寒需要协调会议审批、会务议程、与会专家,安排会务组人员等等各项具体工作。筹备期长达三个月,基本由他一人完成,每天要额外花费三到四个小时进行筹备。“当时压力很大,心情也糟糕。因为我是学生,很多审批人员都不会搭理我,导师也不怎么管。”
当家书小编问小寒,这段被导师“委以重任”的经历对他个人成长是否有益时,小寒肯定地说,医院交流会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都会经常出现。这次熟悉过筹办会议的流程后,他相信自己下次再接手时就不会那么匆忙无措。
有成长,但有时也会因为成长的痛而烦恼,这是小寒的感受。
图片
  《机智的医生生活》剧照,图源网络
图片
说起导师,有些抵触      
目前念护理专硕的小畅,毕业标准是发一篇核心或者是SCI研究性论文。“其实还蛮轻松的,但主要是我这个方向有点问题。”小畅目前研究的方向是一个与人工智能相关联的交叉学科。这个方向目前没有实验室、没有团队。课题组里也都是各自为阵,一个人孤军奋战,这给了她较大的压力。
经费方面也雪上加霜:小畅说她事先和导师签订的协议中包括导师每个月会给小畅发放劳务费,但这笔钱拖了一年多都没有下文。目前她主要靠学校和实习医院发放的经费生活,一个月大概是一千多。
除了钱的问题,导师的批评方式也让小畅心生抵触。在她看来,导师“特别容易发怒”,而且生气时经常对小畅用“全称否定句”。“也只有我们组能让你这样”、“我给你多少资源你不知道吗”、“你这样出去怎么做人”,面对这些批评,久而久之小畅有些抵触。
“她给我的课题太难了,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导师给予小畅的学术指导,基本都是大方向上的。“她已经改了四五次题目了,基本上每改一次就要重写”,这也让小畅产生了畏难情绪。生性有些叛逆的她决定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对抗这一切。
原本没有交换计划的小畅,因为想要“逃离”导师,报名了本学期去台湾的交换生项目。她说,现在只想拿到毕业证。
图片
说起(前)导师,意愤难平
小轩是湖北某985高校的计算机硕四学生,临近升学博士的他说起他和硕一时前硕士导师的关系,至今还意愤难平。
在小轩看来,前导师的指导很空泛,缺乏具体建议,“感觉什么也学不到”。更让小轩无所适从的是,前导师性格上也有些“无常”。硕士一年级的5月份,前任导师刚就项目结题报告的质量指责了小轩,下午却又和蔼地赞美他能力很好,让小轩难以理解导师的真实意思。
小轩有读博的想法,但在与同门学长的交流中得知,曾有博士师兄因与导师有摩擦,被“找茬”延毕了一年。他也目睹过导师把其他同学招到家里打扫卫生的事。这些耳闻目睹,让小轩至今耿耿于怀,提到这些事,他的嗓音还因愤怒而变的有些颤抖和尖锐。
图片
一位研究生与导师的微信聊天截图(图片来源:哔哩哔哩up主学习充电站)
小轩在研一结束时,就决定不顾一切地换导师。在一个周五下午鼓足勇气去和导师面谈此事时,小轩记得,导师当时气愤地大声说道:“你这样做让我很没面子!”
小轩说当时自己因为换导师的事,情绪濒临崩溃,“我当时处在一种换不了就不活了的状态”。 历经曲折,小轩终于换了导师。
小轩在换了导师之后,科研之路步入了正轨。他认为新导师带教风格比较公事公办,没有不合理要求。尽管付出了很大代价,但小轩认为换导师的决定是对的。“对自己人生负责,这是我换导师最大的收获”,小轩说。
图片
导师也有话说
导师怎么看待与研究生的关系?
已有14年研究生导师经验的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胡翼青老师也接受了我们的访问。
作为颇受学生追捧的“热门”导师,胡老师说自己会根据几个方面来选择门下硕士生:
“第一个,TA自己有没有非常强烈的跟我的意愿,包括他对于我研究和关心的这个领域的兴趣程度;第二个就是TA会不会按规范做事,有没有自律的精神,(意志)强不强大。”
胡老师认为自己的带教方式比较宽松,是“无为而治”,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培养规划路径。
“学生们也都很爱惜自己的羽毛,这些年没有特别让我失望的学生。”胡老师肯定道。
图片
受访者供图:胡老师和学生在读书会结束时的合照
胡老师也有自己总结的一套“导师准则”:
第一,作为导师要经常和学生见面。多沟通多交流才不会让学生感到孤立无援。第二,要平等的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兴趣,不能过分干涉或强加安排。第三,要给学生减压,要全方面的培养学生们的能力。“胡门”要成为一个关系融洽的大家庭。
图片
受访者供图:胡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打羽毛球
图片
受访者供图:羽毛球比赛结束聚餐
虽然现在导师们普遍科研任务重,工作繁忙,但胡老师觉得“精力不够”不应是师生关系冷漠的借口。
“在称职的导师那里,这个问题永远都不是一个问题。”
注:文中人名均为化名。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家书工作室“ 。
本文为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WeChina微观中国”项目、未来编辑部一流课程的学生实践作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