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丨“我是舞队里的显眼包”

图片
图片
再过几天就是“五一”假期了
有一个表演是节日里的“气氛担当”
“这么可爱的能养一只不?”
今天的文博日历就带你“云养狮”
图片
迈着小碎步
舞狮队里的“显眼包”来了
小狮子看上去很“另类”
它瞪大眼睛、张着大嘴
塌扁的大鼻子朝天大口呼吸
有点娇憨、有点萌凶
颇有“人味儿”
果然,往下看立马暴露
原来腹下齐刷刷站着的是四条人腿
图片
前面的一条腿还踮着小脚
走出了“小碎步”的架势
由此可见,这是两人舞狮子的造型
再看全身
没有花哨的装饰
单纯罩上了一件“大披风”
图片
“披风”上用篦状物压出的白色条纹
刻画出狮子卷曲松软的毛发
背部用刻刀勾勒出的
饰带于两侧自然下垂
此时若吹来一阵西域风
脑海里闪现三个字:原始美
图片
回过神,不禁想起来
那狮子尾巴在哪儿?
不好意思,可能是跳得太嗨
把尾巴给跳没了吧~
图片
此俑形态虽小,但造型率意
憨态可掬、富有生气
工匠们用塑、绘、线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塑造了一个
时而威武、时而活泼的舞狮形象
要是放在今天的舞狮队里
妥妥滴“显眼包”啊
古代舞狮又叫“太平乐”
看唐代人是咋舞狮子的?
早在唐代,新疆就有舞狮表演
彩绘狮舞泥俑便是“实力印证”
图片
舞狮作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民间艺术
在千年前就已经从西域传入中原
并在中原的宫廷里火出了圈
《后汉书·西域传》记载
公元87年
安息国王开始遣使献狮
南北朝时期
舞狮经龟兹(今新疆库车)传入中原
到了唐代
《乐府杂录·龟兹部》中记载
五常(方)狮子舞由龟兹传入长安。
舞狮成为大型宫廷舞蹈表演的一种
图片
△五头狮子按照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青赤白黑黄”对应“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进行表演。图源:阿克苏文旅之声“五方狮子舞”
因为当时的BGM是《太平乐》
所以“五方狮子舞”也叫“太平乐”
中唐以后
民间还流行起“凉州狮子”的表演形式
白居易在《新乐府·西凉伎》中描写道
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到了宋代
侧重表演和打斗动作相结合
《武林旧事》记载
当时出现与武术结合的“狮豹蛮牌”
在明代的走会、花会、社火等节目中
都有舞狮的“身影”
在新疆,舞狮一直盛行到清代
纪晓岚的《乌鲁木齐杂诗》
曾记载民间舞狮的壮观场面
孤木地屯与昌吉屯舞狮相赛,不相上下也。昌吉人舞酣之际,喷出红盏五六尺金书‘天下太平’,随风飞舞,观众喧观,遂擅胜。
现如今
舞狮发展形成了南、北两大流派
也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图片
“有华人之处,必有舞狮”
舞狮成为集武术、艺术等
于一体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赏舞狮、吃饺子、学手艺
这座墓葬好宝藏!
唐彩绘狮舞泥俑
1960年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群
没错,又是这个
被称为“高昌历史的活档案”
“吐鲁番地下博物馆”的宝藏墓葬
阿斯塔那古墓群是3~8世纪高昌城官民的公共墓地
是新疆地区发掘晋唐墓葬数量和出土文物最多的遗存
图片
△阿斯塔那古墓群 图源:中国民族网
在此前的文博日历中
就带你打卡过这里
“千年不腐”的饺子
和丝滑的面食制作“流水线”
云吃唐朝饺子
1959年新疆考古工作者
在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
发现了1000多年前的饺子
图片
△文博日历丨今日冬至,“尝”一口千年前的唐饺→
还有月饼、千层酥等
如图所示的小点心
就不具体报菜名了
怕你太饿~
云上面食大课堂
光会吃,不会做?
不合适~
1300多年前的唐朝小姐姐给你示范
全套的饼食制作流程了
△文博日历|腊月二十八,来自唐朝的小姐姐喊你“把面发”
碳水爱好者偷着乐吧
距离荣升为大厨
你只差戳>>这个动作
当然了,也正是由于吐鲁番
干燥的气候条件和特殊的地理环境
这些珍贵文物才得以保存至今
让我们“看”到“舞狮表演”
“尝”到“唐代饺子”
“学”到“烙饼手艺”
感受了一把千年前的人间烟火
狮头昂起
锣鼓喧天
舞出中国人的精气神
唤醒中华文化血脉的“雄狮”
来源丨央视新闻(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