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写文化到视觉文化,与梁永安一起,YUE读电影中的自我与世界

4月26日,在浦东图书馆艺术主题分馆(碧云美术馆),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创作研究生导师梁永安带来了一场《春日宜观影:电影中的自我与世界》阅读分享会,和现场及线上的读者、观众一起透过电影,发现世界,寻找自我。他说:“10部电影就是10个宇宙,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安顿的世界。”
表达:电影中的内在需求
“电影对于我们来说,不止是大众娱乐、大众文化的一部分,它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相关。所以电影文化要表达什么?坚持什么?这些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为什么余华的《活着》这么有影响力?甚至深受国外观众的喜爱,韩国的读者评价说,《活着》写出了东方普通人民的命运,他始终在生死线上的挣扎,是现实主义的。所以好的作家是会表达的,电影也是这样,首先是想要表达什么?然后是如何用镜头语言去呈现出来。”分享会上,梁永安从“表达”开始,带大家进入电影的世界。他说,像《泰坦尼克号》这样一部全球票房达到18亿美元的电影,当初的拍摄投入也很大,拍摄团队原比例复原了半条船,影片中的大场景,比如沉船画面,都是实景拍摄的,非常逼真。但为什么要拍这样一部电影呢?梁永安说:“当时的背景是1998年全球金融危机,这部电影的第一批策划团队首先对电影做了定位,围绕三大关键词:灾难、奇幻与奇迹、温暖与爱情,因为越是灾难的时候,大众越需要温暖的释放。”因此,电影用镜头传递出的是人们内在的需求,它是基于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梁永安曾在采访中也提到,“电影的奥秘在于,你消费的全部是你自己。你在看电影的时候,投放的是你自己内在的喜怒哀乐,你自己在生活里的各种焦虑,你自己内心的各种愿望。”
图片
自我:电影中的时代缩影
谈到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梁永安说:“在电影里,能看到时代的变化、自我的觉醒。19世纪人类社会完成了很多转换,在强大的启蒙运动的支持下,人对生活的理解和定义、男性女性在社会角色中的定位都发生了重要的转变。比如日本电影《细雪》中的雪子,她是一个典型的时代缩影角色,出生大户人家,自身学习英语,接触西方社会的洗礼,但时代的变化使她出现了一种‘自我的对立’,一方面她活在过去的角色认定里,不去做职业女性,另一方面她又希望拥有现代的,像从《简爱》时代以来的,那种自由的爱情。因此,在相亲路上屡屡碰壁。这个角色的生活正反映出当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时,人们必然会经受的这种‘自我矛盾’和‘进退两难’,就像鲁迅笔下的子君一样,向往着现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但自己仍摆脱不了传统社会的某种桎梏。当下这个时代的年轻人也是如此,他们往往背负着三个‘自我’,承受着来自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工业文明,比如人工智能等科技的冲击,很多时候认识不到真正的自己。”因此,电影通过角色的呈现,让大众能够在这里识别“自我”,找到自我。
图片
世界:电影中的价值选择
电影是世界语言,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风格也大不相同。梁永安在现场分享了美国电影、欧洲电影、日韩电影和中国电影的区别。比如,美国电影中的大制作、大场景;欧洲电影中对自由、对情感的描写;日韩电影中的现实主义、社会缩影;中国电影关注社会问题,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等。他说,不同的电影面向不同的受众,给观众提供价值选择,就像酵母一样,让观众把自己的内心情绪发酵出来,这也是电影艺术的目的。在分享会接近尾声的时候,梁永安用英国电影《法国中尉的女人》中的女主角萨拉举例,展现电影中的价值输出,“我们要自由,要更广阔,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终于回归到我们自己宏大的、悠远的、苍茫的生命里去。”他说,电影对人的处境、生存、价值、情感的描绘,对社会的关切是一种动力,让大众在电影里看到自我与世界,这本身也是非常具有价值的。 
图片
这场大咖分享会是“浦东新区全民阅读推广活动”的其中一场,截至目前,这个系列的阅读推广活动已举行了超过30场,汇聚了众多来自文学、历史、哲学、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大咖,从阅读到YUE享会,为市民带来一场又一场思想的碰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