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高原,也要勇攀高峰”

作为我国综合性、权威性的美术大展,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以下简称“全国美展”)是每五年举办一届的艺术盛事,涌现过众多影响广泛、为人称道的精品力作和优秀的美术家。2024年,我们将迎来第十四届全国美展。本届全国美展将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将于6月至8月分门类在各展区进行展览,第二阶段将于10月至11月在北京举办获奖及获奖提名作品展。目前各项筹备工作正在进行,为提高创作水平和作品质量,专家组成员近日奔赴各地进行作品遴选和创作指导。今年的作品创作呈现出哪些新面貌?在评选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哪些问题?参展艺术家应该如何提高作品的视觉呈现效果和画面表现力,从而创作出高质量作品?
植根生活并彰显时代精神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要有数量、也要有质量,要有高原、也要勇攀高峰。要向广大人民群众汇报新时代以来,特别是过去5年中国美术的丰厚成果,尤其要体现广大美术工作者在新的征程上,不断攀登艺术高峰的文化志向。”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近期带领专家组一行奔赴黑龙江、吉林、辽宁观摩指导备战作品。他表示,艺术家在创作上要紧密把握三个方面:一要紧扣时代主题;二要立足地域特色;三要创新形式语言。新时代各方面建设所取得的成果为广大美术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作为新时代美术家,应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尽显家国情怀,将精品奉献给人民。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殷双喜也表示,艺术家要把频道调整到“家国情怀”,把个人的悲欢离合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并在作品的题材、构图、人物塑造和表现方面予以呈现。“在作品中表现中国百姓的精神面貌和时代发展进步的脉搏,将作品的艺术表达和思想内涵完美地结合起来,这是青年美术家们应首要把握的,也是观摩中出现的普遍性问题。”殷双喜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是美术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马锋辉表示,美术创作要在题材选择上突出人民主体,在形式创新上把准人民需求,在创作评价上秉持人民标准,在与人民共情共鸣中激发创作灵感,通过深入挖掘现实题材,关注地域题材和元素,锤炼反映时代精神的新景象,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新形象,不断提升作品的精神能量、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突出地域特色与个性表达
地域性历来是全国美展的突出特点,艺术家应该如何展现地域特色?殷双喜认为,各地应该发挥地域优势,这不仅有地理上的优势,也有历史和文化上的优势。“首先要讲好本地故事,从中传达中国精神,反映中国当下社会建设的新貌和中国人民奋发向上、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进取精神。”
中国国家画院油画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赵培智表示,全国美展内容与形式并重,既要有主题,有对时代最真实、最及时的反映,也要有个人鲜明的语言特征;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委员杨越也表示,美术家应更多立足当代,关注现实,在深研版画语言的同时,关注身边生活和社会发展。
专家们还强调要扬长避短、有新意、不跟风。中国美术家协会分党组成员、秘书长王平表示,艺术家要依据自身特点去做创作构思,从而实现突破;艺术家何加林认为,作品一定要有创意,要让观者从中感受到“弦外之响”,在艺术表现形式上要有辨识度,笔墨语言要有个人面貌和独特风格;赵培智也表示,绘画是一项长期事业,美术家应基于自身的艺术感受、审美素养、能力特长等,选择擅长的、适合的表达方式及主题。
中国美术家协会油画艺委会委员、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也提出“陌生感”的建议,提倡创作突出个人视角特色,将自己鲜活的生命表达出来,作为一个重新出发的过程。在他看来,这也是美术家如何用眼睛观察世界,实现个性化表达的路径。
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袁武则认为,绘画最关键的是创作者的真诚度和热情度。希望创作者永远饱含热情,带着感情画好自己的生活,不猎奇、不跟风、不瞎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艺术,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造,创造出或许不是最高级的艺术,但却是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征的艺术。”袁武说。
形式美与内容美相统一
如何使作品形式与主题高度契合,是本次专家组重点探讨的问题之一。“能够看到很多作品的创作都源于生活,但是缺乏更加深入的生活体验,存在情景不够典型、造型不够生动、细节不够真实等问题,到了‘临门一脚’时,需要再回到生活中去,进一步观察和提取那些独特、典型和真实的因素,使作品生动、饱满、充实起来。”范迪安表示。
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李翔发现,部分作品在画面形式感上缺乏新意,有些作品题材令人惊喜,但细节把控不够。“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将题材与形式语言充分结合,深入研究形式语言的艺术规律性,推动艺术语言上的创新性发展,提升作品的艺术质量。”李翔说。
王平在谈到画面整体和局部的关系时提出,要在艺术语言上体现出个人的特点,处理好构图、造型、色彩、线条等细节,加强画面整体感、秩序感、细节感。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委员、福建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梁明表示,在探索新表现语言的同时,要让形式成为深入表达个人思想、突出主题的语言,做到融会贯通,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绘画作品。
如何在创作过程中出新出彩?专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中国美术家协会版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敏杰以经典版画作品为例,鼓励美术家利用好版画的材料语言、多版种组合,追求自我突破。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水彩画研究中心主任周刚则表示,要加强草图推敲,反复打磨锤炼,创作时画面气息才能一气呵成。梁明认为,中国画在表现手法上要注意创新性,要用当代视角去反观传统,甚至可以多融合其他画种的创作思维,探索山水画更多的可能性。“例如,融入一些现当代观念,在造型、笔墨、表现手法上作出新的突破,要让人耳目一新。做到内容与形式的创新结合,彰显出时代审美。”梁明说。
对于综合材料绘画创作,中国美术家协会综合材料绘画与美术作品保存修复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胡伟建议,要进一步明确综合材料绘画的学术主张与审美特征。“在注重细节的同时,要保证画面有艺术性、有技法、有创新。”胡伟说。
“题材的完美表达依赖视觉效果的呈现。”李翔表示,画面的艺术本体、视觉效果非常重要,美术家在创作当中要时刻警惕视觉路线图不够清晰的问题,解决画面乱、碎、花的问题。要精进细节功夫,在新的感觉、新的面貌、新的画面语言、整体架构方面实现新的突破。
张敏杰认为,美术作品的成功不仅需要丰富的画面语言,更离不开和谐统一的画面呈现。美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始终注重语言的统一性问题,才能使丰富多样的绘画语言真正为我所用、为主题所用,充分服务于画面的整体效果和情感表达。
2024年4月28日《中国文化报》
第1版刊发特别报道
《“要有高原,也要勇攀高峰”》
责编:陈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