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一个人的最高境界:“心理可视性”

图片
-01
爱情的产生:“你被对方看见”
为什么你会无法自拔,无法自持地爱上某个人?
未必是对方有多么好,未必是对方长得多么好看,未必是对方条件多好;
更多是因为,在某个瞬间,某个阶段,对方看到了“真实的你”。
每个人的身体里,都有“两个我”。
一个是伪装的,营造人设的,戴着面具生活的我;
一个是真实的,被藏在身体最深处的,具体的我。
戴着面具的你,会假装完美,不轻易犯错,扮演着“父母、儿女、职场打工人、生意伙伴、老板”等角色。
你不能轻易犯错,你会经历各种人性的复杂,会因此承受各种积极的或负面的情绪。
而真实的你,只有在信任的、你所爱的人面前才能袒露一些;
只有在独自一人时,你才能完全袒露。
你的脆弱,你的痛苦,你的不堪,不到完美和丑陋,都被对方看见。
这个时候,爱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
你被人误解,你痛苦失落,你的人生在这个阶段处于失控的、焦虑的低谷期;
别人都没有察觉到你即将崩溃的状态,唯有对方看见了真实的你。
爱情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是长久凝视,是我看见了真实的你,是我拥抱了你身体里的脆弱小孩。
周围的人都背叛你,欺骗你,唯有对方与你坦诚相待;
周围的人都孤立你,不跟你玩,唯有对方坚定站在你身边。
舞台上的小丑卖力地带给大家快乐,只有一个孩子跑到他面前,递给他一块糖吃。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心理可视性。
有人能看见你,听见你,抚慰你,给你情感寄托。
每个人生命中最真实的,最强烈的渴求就是被看见,被理解,被认可。
“当我被你看见,我的生命里就出现了光”。
图片
-02
人生而渴望被看见
想到一个读者留言。
他读大学时家里特别穷,一个大男生,消耗大,吃得多,但他每个月的生活费只有150块钱,每天吃饭只能花5块钱。
吃什么?花10块钱买一瓶酱菜,每天去餐厅拿5个馒头,早晨吃1个,中午和晚上吃2个。
他的自卑,他的胆怯,他的沉默,都被一个舍友看在眼里。
但这个舍友并不直接请他吃饭,也不会拿钱给他,而是特别照顾他的感受和面子。
舍友经常会多打饭打菜回宿舍里吃,就他们两个人。
舍友不主动问,他也不会提;
舍友跟他分享食物,经常把自己买的新衣服拿给他穿。
他无以回报,就在学习上尽量去多弥补。
他说十多年过去了,跟那个舍友的关系依旧很铁,两家人每年都要聚到一起吃饭。
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人自我的价值是什么?
其实是“被看见”。
就像武侠小说里面某选手说:
“我练就一身武艺,不就是为了人前显圣吗?”
婴儿从出生之后,母亲就是TA的镜子;
在母亲的眼里,脸上,表情中,看见自己。
父母给婴儿的反馈,就是婴儿认知自己的方式。
在社交中,在感情里,在原生家庭中,看见彼此都是维系关系最好的手段,最高的境界。
换个角度讲:
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在“看见与被看见”之间发生的。
图片
-03
如何拥有“被看见”的爱情?
第一:跳出主观性,站在更高的位置看对方
如果你眼中只有自己,你不会看到对方;
如果你眼里只有对方,你会丢掉自己。
换句话说:
当你先入为主地带着厌恶,喜欢,反感,偏见等主观性的念头去看待对方,那么你就无法拥有客观的分析,无法看到真实的对方。
爱人相处就是如此。
你要试着站在高处分析对方,去看见TA真正的需求和情绪,而不是对抗。
打个比方:
对方每次做完家务或者付出更多一些,都要对你发牢骚。
目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
核心的因素:TA希望被你看见,被你赞美,但你没有。
于是,他就很生气,很委屈,通过跟你发牢骚,指责你的方式来唤醒你看见他。
所有关系皆如此。
第二:先看见自己,再共情对方
人最大的悲剧在于:还没有看到自己呢,就一股脑儿全扑在了对方身上。
比如“恋爱脑”。
你要多锻炼,多感受自己的情绪,多寻找真实的、放松的自己;
然后,你才能明白对方的情绪变化,到底是什么导致的。
先看见,再去做出应对措施。
本质上是:
达成最终的双赢状态,要做“正和博弈”而不是“负和博弈”。
图片
话题:
在亲密关系里,你有没有被对方看见?
作者何所欢:
专注两性情感,婚姻家庭,性格成长,原生家庭等分析,关注我,为你带来更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