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发力|碳排放降低30%,探寻新能源船舶基地的“绿色”步伐

“这个船型是我们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研发的一个创新船型,装载量显著增加,阻力大幅降低,满载的时候可以装200多箱集装箱,或者近5000吨的散货,能满足我们内河航线的大型化需求。”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质量管理部副部长柏小明说。
4月22日,行走先行区“行走先行区 看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据介绍,公司主营LNG、电能等新能源船舶研发、制造和船舶维护业务。为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船舶动力类型主要是电池动力和天然气LNG动力,天然气动力船舶使用天然气作为燃料,其主要成分为甲烷,燃烧后产生的污染物较少。相比传统燃油船,新能源船舶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近30%,氮氧化物、硫化物和微小颗粒物的排放也都大大减少。”柏小明说。
图片
记者了解到,目前,内河运营船舶仍以传统能源驱动为主。京杭运河在营“老旧小”船舶6万余艘、济宁现有船舶7000余艘,传统燃油驱动的货船不仅对环境产生污染,也面临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问题,内河船舶小改大、油改气、散改集的发展趋势越发明显。在绿色化、智能化、标准化等方面均与绿色低碳发展需要有较大差距,亟须升级迭代、提档转型,内河船舶改造、建造市场潜力巨大。
图片
积极探索新技术路线,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不断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力度。研发构建船舶智能驾驶、智能机舱、智能货控等系列智能系统,提升产品续航能力和安全运行能力,降低运营成本,满足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以数智造船为核心,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采用电池技术、电机技术、能源管理系统、智能船舶技术等核心技术,从模式、工艺、流程和管理四个方面实现数智造船,推动船舶制造的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实现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引领内河船舶数智化变革。
图片
未来五年,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计划建造新能源船舶1000艘,带动船舶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系统等临港产业集聚发展,形成百亿级内河绿色智能船舶产业集群。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于新悦 张焕辰 修从涛 策划 马玉峰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