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来张楠:卷价格不如卷技术,价格战背后是产业链的迭代升级

4月25日,2024(第十八届)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开幕。车展期间,蔚来助理副总裁张楠做客腾讯汽车&网上车市联合专访间。
图片
谈及价格战,张楠表示,价格战背后,则是中国汽车工业产业链有了更多技术和成本优势,产业链的迭代升级,效率更高,重塑了整个汽车产品的价格点,长期来看价格不如卷技术,我们希望通过技术来提高整体品牌和技术溢价。
对于业内热议的激光雷达和纯视觉两种智驾路线,张楠认为,这两种技术并无高低之分,更多是从品牌产品定位和用户需求契合角度出发,没有必要将二者对立起来,从蔚来来看,我们定位高端品牌,标配包括激光雷达、传感器、算力等所有技术和智能硬件,可以做到有图和无图并重的一个路线。
此次2024年北京车展上,蔚来品牌旗下8款2024款车型亮相,其中2024款ET5及2024款ES7将首次对公众展出,智能电动高端行政轿车2024款ET7则在车展正式上市。
图片
以下为部分访谈实录:
腾讯汽车:今年的北京车展,蔚来给公众带来哪些新的产品和新技术,您给我们介绍一下?
张楠:好,郭老师,正好借这个机会给您,也给咱们线上的观众朋友们、粉丝们介绍一下,蔚来在2024年北京车展所带来的一些产品和亮点、看点。我们一直围绕用户构建四大触点,您会看到我们在车展的时候,其实也相当于我们一个NIO House,什么叫NIO House,它里面就会有我们主要的汽车产品,全系的汽车产品都会在。与之相符的是我们的服务,比如说我们换电网络、换电站,然后是我们比较丰富的生活方式,像NIO life、NIO coffee,包括我们很多用户自创的那些艺术创造品、技术创造或者一些和我们共同创造的在社群内非常受欢迎的新物种。
产品和服务的背后是我们12项技术全栈展区,这是我们在去年9月份NIO IN蔚来创新科技日上所发布的一个新的全体系的技术全栈。它主要服务于一个全球市场,我们要在产品、服务、社区都可以部署的体系框架下,如何去支撑这样一个技术体系。我们的12项技术全栈,从里面的整车制造到智能硬件,到软件开发,到自动驾驶、智能座舱以及所有的数据运营这一系列的12个全栈的深度自研。整体来说,会是一个非常丰富的看点,也欢迎大家一起来看一下。
腾讯汽车:最近很多家车企都跟蔚来达成充换电站的合作,接入了蔚来的充电网络,双方合作的契机是什么?怎么去看待未来行业趋势?
张楠:合作的契机应该说是不谋而合吧。在这个方面,蔚来一直是在行业内比较先行的,其实我们从品牌创立之初就已经坚定我们NIO Power蔚来能源的这样一个发展路线,它的本质需求就是为用户去打消补能的焦虑或者正向来说给他们提供非常方便无感化的体验。
你会看到我们补能的产品提供来说就会非常的丰富,我们自己的家充桩、公共桩,我们的换电站以及我们和第三方开拓的,像今天就已经接入了100多万根第三方充电发。当我们发展了这几年之后,我们积累的近2500座的换电站,我们自己的2万多根超充桩以及第三方的100多万根桩,它可以开放给整个行业,赋能给所有的电动车用户。
从真实的使用数据来说,已经有接近百分之八十几的用户,使用的充电量是非蔚来用户。一开始我们就是坚定在开发我们补能的设施,同时,我们又开放给整个社会,整个电动车的用户。基于这样的前置之后,我们的友商,一起开发电动车、新能源车的合作伙伴们大家一起来共创,大家互惠互利这些基础设施以及我们的需求。
腾讯汽车:很多车企从去年开始,从一二线城市开始下沉到三四线市场,不知道蔚来现在有没有这种计划,以及怎么去看待三四线城市的市场潜力?
张楠:倒也不是说一个新的概念,首先所有的市场,或者说咱们说的下沉市场,用户对于新能源车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其实蔚来从一开始,我们也没有分过区分过一二线或者下沉市场,比方说,咱们比较多的用户听到过的山东兴福镇,我们在兴福镇就会有比较多的蔚来用户,他们也是很强的驱动想要使用电动车,想加入蔚来的社群。去年或者这几年,大家会讨论下沉市场其实是可能跟新能源产品的导入时间节奏有一定的相关性,大家更多的从一线、二线逐步往下沉市场来拓展。
里面一个比较关键的点,就是导入的方式,在这个方面蔚来本身是比较灵活的,我们会有蔚来中心,会有蔚来体验中心、交付中心,以及一些社群营销,所以我们在不同的城市之间会有不同的方式,跟当地的用户建立这样的社群和交互方式。
腾讯汽车:一二线城市里面充换电站还是比较方便的,到了下沉市场,用户对这个模式您觉得接受度怎么样?
张楠:首先我们肯定在建充电设施的时候是比较全国范围都会去建,在高速、在城区、一二线或者下沉(市场)都会建,这是第一个概念。
第二,补能设施本身就会有一些大家的需求和现实的限制。比方高线城市的家充桩和三方桩和换电站它有一个比例,反倒是高线城市可能家充桩安装的限制比较大一些。到了其他的城市,反倒比例就会切换一些,家充桩的安装比例会高一些,其他的桩相辅或者换电站来相辅。
另外一个主要是用户的使用半径,高线城市大家用户的使用半径,我们给很多用户做访谈,一天行驶50公里、60公里、70公里,到了三四线城市,大家使用的半径其实差不多,甚至很多城市会更小。这个时候你在当地的使用范围里面给它铺设出足够多的充电桩或者换电站,也是没有问题的。
其实我们在铺设补能设施的时候是全国范围,一二线或者下沉市场都会有我们的充电桩和换电站,只是说接下来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更多的根据用户开发的进度、用户的需求,我们在去年的时候有过换电站的心愿单,当时就是从用户来收集,你们需要在哪个地方建设一些充换电站。像这种需求我们去年就会有很多,有一些一线城市,在那里生活工作的用户会提出,在我的老家建一个换电站,所以在去年的时候我们就已经有这些建设上的调整和拓展。从接受度的角度来说,这是没有什么差别的,对于新能源的用户他们补能的需求是一样的,他们在使用过或者看到过换电的形态之后,大家的接受度都是非常高的。
腾讯汽车:智能座舱技术方面蔚来刚刚发布了自己的大模型,您怎么去看待接下来的应用前景?我们看到友商也有提出今年可能是智驾商用上规模的元年,您怎么看待这样一个观点?
张楠:“元年”,我觉得这是行业里面大家可能会讨论的一个概念,我就不在这个上面下定义了。其实蔚来在设立之初,我们就一直在建这方面的能力和这方面的体验,所以为什么我们说叫智能电动汽车,我们一直说智能就是排在第一位的,这里面就会有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这两个概念。
前几天我们分别发布了两个,一个是NOMI GPT,一个是我们NOP+,全域领航辅助的上线。NOMI GPT,也欢迎大家到我们的展厅或者是全国的门店去体验一下,昨天我看到一个网友在我们APP上写“什么都能唠”。你今天有了GPT的能力之后,可以和我们NOMI,车载人工机器人什么都可以聊,有一些聊天方面的,有一些车机操控方面的,有一些服务相关的东西,你都可以跟NOMI聊。一个是我们自己本身的能力基础,它在背后的时候有这样的GPT的AI能力。另外一个,产品服务社区这样一个全体系都可以跟GPT能力结合之后,所以您在车上之后,不管是咱们刚才说的聊天也好或者是操作一些NIO Service(蔚来服务)上面的,包括我们服务社群都可以在这样的NOMI GPT上所操控,这个是智能座舱,最近大家讨论比较多,我们也刚刚发布。
另外一个就是智能辅助驾驶,这个我们也是在上周刚刚发布的NOP+全域领航辅助,它的计划是在4月30号,这个月底的时候我们会全量推送。有几个点请用户朋友们去留意一下,第一我们是全国最大的用户推送量,一共接近23万的用户,都可以推送开通NOP+全域领航辅助,这个背后是什么,是所有蔚来的产品,我们都是标配这些智能硬件,这个可能会和一些友商其他的产品不一样,因为有些会有低、中、高配,它的智能硬件、传感器、算力会有不一样。蔚来所有的产品我们的智能硬件都是标配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一旦开通之后,所有23万的蔚来第二代产品的用户都可以开通,这是第一个我们最大的用户量。
第二个是我们最长的测试路程,已经接近120万公里的实车验证,我们在体验方面,在安全方面,都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个是开通城市,今天应该是开通了接近730多个城市,查一下地理,没有开通的已经没有多少了,基本上99%的城市都已经开通了。今天在我们展厅上我们有一个屏幕,用户朋友或者媒体老师都可以去看,上面会用全国地图的形式来看一下哪些路已经开通了,您刚才说的智能或者是自动这方面,我们坚持智能座舱以及自动驾驶这两个路线来开发,从公司成立之初我们一直说智能电动汽车这三个方面都是非常并重开发的。
腾讯汽车:我们目前看到原来车企更多地选择高精地图的激光雷达的方案,但是过去一段时间,很多车企再提到关于无图的,纯视觉的,不知道您怎么看待这两种路线的发展趋势,其中蔚来的选择是什么?
张楠:从技术的角度来说,其实没有太多的高或者低,更多的是一个选择以及自己和品牌产品定位以及用户需求的契合度角度来说。有图或者无图,大家用这个概念比较多一些,首先是没有必要把它对立起来。
如果我们已经拥有非常强的高精地图这个积累,我不去用它的必要性也不是特别高,比方说咱们从人的角度来说,我确实是可以按照方向,我们要去东北角,我就顺着方向去,如果我已经记录了,为什么一定要去忘记它,所以我觉得从技术的角度来说没必要把它对立起来。这背后其实是友商或者技术专家们在做选型的时候是怎么看。
蔚来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定位高端的品牌,咱们刚才说的所有技术硬件、智能硬件我们都是标配,包括激光雷达、传感器、算力、摄像头和一些雷达的传感器,我们都是有硬件,它就可以做到有图和无图都并重的一个路线。
这背后就是我们说你自己的产品定位,你的品牌定位,有的时候有些厂商没有激光雷达去无图,也是可以实现这样的路线,这个东西没必要把它对应起来。
腾讯汽车:我们看到今年车企之间的价格战,尤其激烈,您怎么看待后续价格战的走势?
张楠:因为我自己在做产品定价,而且我在行业里面时间相对长一些,其实价格调整或者价格波动,是一直以来都存在的,也不是说这两年,这两年咱们报道的因为新能源产品或者中国品牌参与的比较多了之后,大家的关注度比较高一些。
我自己对价格方面的调整波动,来说说它的背后是什么,因为中国汽车工业链、产业链有了更多的技术和成本优势之后,效率更高之后,它可以重塑整个产品汽车的价格点,这是关键。不是纯粹的说降价,它是因为整个产业链的迭代升级,把效率做的更高、成本更低,所以它有这个能力做一些价格重塑这方面的能力。这是第一个认知。
另外,“卷价格不如卷技术”,这也是我们一直比较推崇的,我们为什么带着12项技术全栈,带着我们所有的产品来,来到车展和用户见面,用技术来赋能整个产业,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第二个就是我们通过技术来提高自己整个的品牌溢价和技术溢价。基本上是这样。首先价格的波动是长期存在的,第二,长期来看我还是建议大家“卷价格不如卷技术”。